【西北环游27】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曾氏子

<p class="ql-block">  本文图片大多来自网上。</p><p class="ql-block"> 明天打算从青海返程,在新疆转了这么多天,其实都是游山玩水,并没有更多地理解新疆。</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我这一路走的都是山水景点,没有走到团场里,也没机缘和兵团老战士们聊天,但还是想借此次旅游的契机,把以前知道的一些破碎认知连贯起来,因为<b>“不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不了解新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兵团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left;">  朋友曾告诫我,“到了新疆一定要了解兵团,因为它也是新疆最美的一道风景。如果看不到,不是反映兵团的事不多,而是我们没走到反映的地方。每当茫茫戈壁滩上出现一片绿洲时,那往往就是兵团所在地。” </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克拉玛依,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十三团的驻地(宝芳摄)</p> <p class="ql-block">宝芳摄</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知道,1949年陶寺岳将军率部起义,新疆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随即进驻新疆保疆平叛。</p><p class="ql-block">  1954年10月,中央决定,驻新疆解放军第二军、第五军、第六军大部,第二十二兵团(新疆起义部队改编)全部,连家属约18万人,集体就地转业,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这个党、政、军、企一体化,独立的高级别“特殊单位”,执行劳武结合、屯垦戍边的使命,虽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但没了军衔,转为“生产建设”为主的企业,纳入国家经济计划体系。</p> 这史上少有且成功的新疆大移民,虽然人数不算多,但许多国家精英转移到新疆,对保卫西北边境安全,开发新疆这块贫瘠而美丽的土地,意义重大。当年,解放军干部战士和热血青年们,远离家乡,来到这气候恶劣的不毛之地,落脚扎根。“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这首歌,就是那个时代创作出来的。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位于新疆阿拉尔市359旅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22兵团也就罢了,他们大部在新疆已经扎下了根,而第2、5、6军等都是在革命战争中转战大江南北的老部队,第二军的前身就是延安时期的359旅。这些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们,流血牺牲,军功满满,如今革命胜利了,他们本可以得到该有的待遇,或者回到富饶的家乡,享受一下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天伦之乐。然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最终选择继续吃苦受累,以一片赤子之心,把下半辈子的青春和热血,撒在新疆这片荒凉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 这些革命老兵,是何等的崇高和伟大! </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军教导团在疏勒县搭帐篷扎营</h3><div>当时,部队里流传着顺口溜:<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戎装未卸放下枪,扛起镢头去开荒,</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不文来武不武,愧穿一身黄军装。</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戏称自己是装甲(庄稼)兵。他们实在舍不得离开部队。为了鼓励大家安心转业,老革命张仲瀚将军也写诗一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军十万出天山,且守边关且屯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塞上风光无限好,何须争入玉门关。</b></div></div> <p class="ql-block">  兵团战士家属来到新疆时,除了双手就是一点简单的行李,辉煌的成就就是这样走出的第一步。</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当年的新疆,除了迪化市(今乌鲁木齐)、伊宁县、喀什府、塔城道、阿克苏县等几个地方算作“城”之外,166万多平方公里的新疆完全是荒凉的不毛之地,秃山沙漠,戈壁荒野,加之气候恶劣,劳动工具简陋,大军在这里屯田守边,生活的艰苦实在难以想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铸剑为犁</p><p class="ql-block">  老兵说,“又站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的历史重演了。” 是啊,挂满军功章的胸前,却又沾满了戈壁滩的风沙。刚放下枪的手,又紧紧握住了坎土曼。</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兵团战士兴修水渠</h3><div> 当年的生产工具主要是坎土曼,生产力就是马和人。有些支边青年无法面对初入新疆时的艰苦,逃走了又被干部追回来,受到批评教育后再次投入火热的劳动中。</div><div>  一个兵团老人说,他曾用坎土曼一天开了3亩荒地,领导奖励了一袋子烟叶,还有一个兵团女战士,创下了一天打了650块土坯砖的记录,说当年被表扬时自己直想哭,这是多么努力才得来的荣誉。</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女兵们在新源肖尔布拉克镇住的地窝子 </div> 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在全国动员数万名女青年参军入伍,投身边关,她们很多人来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还有潜在的使命,就是与开发建设新疆的老兵们组建家庭。<br>  兵团女人并非仅以爱情和家庭撑起半边天,也是屯垦戍边伟大事业的半边天,从男人肩头分走了一半风霜雨雪和艰难困苦。 因为有了女人,铁打的营盘里不再是流水的兵,屯垦戍边的国策才能代代延续。今天,不少老战士的遗孀依然健在。但她们没有回归故里,都依然守望着与丈夫并肩作战过的这片土地。她们如同一江春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千里戈壁。<div>  这是一群美丽而坚强的中国女性。 她们是边疆荒原上的第一代最伟大的母亲。<br><div>  在这里,她们中间涌现出了第一位上了共和国邮票的女拖拉机手张迪源,第一代女康拜因(联合收割机)手梁淑媛姐妹,第一个维吾尔文女翻译家戴庆媛,第一个唱响《我们新疆好地方》的女歌手陶思梦……。</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兵团里的结婚仪式</h3><div> 老兵马鹤亭与1952年参军进疆的李春萍相爱。1955年早春,他们所在的连队开渠浇地时遭遇渠道决堤,他俩奋不顾身地跳入刺骨的冰水中,和战友们一起,齐心协力堵住了决口。然而,在医院住了3个月的李春萍,身体依旧没能恢复。在得知自己已经不能生育的消息后,她悄然离开了深爱的马鹤亭。在此后的日子里,马鹤亭走遍了和田大大小小的团场,终于找到了她。重逢那天,他们在地窝子里举行了婚礼。“能生育,咱们白头偕老;不能生育,咱们也同样白头偕老!”这是这一对患难夫妻坚守了一辈子的誓言。  </div> 47团有一块特殊的开垦地,人们管它叫“三八线”。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周元就牺牲在这里。1955年,他累倒在开垦地的时候,手里还紧紧攥着农具“坎土曼”。战友把他埋葬在了他用生命开垦出来的土地上,这里从此也成为老兵们的安息之所。<div>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尽头,坐落着一个特殊的连队——“三十一团十三连”。其实三十一团只有12个连队,这“十三连”又是什么呢?原来,在长年与风沙作战的三十一团,如果有战友去世了,大家都不忍说去世,就说他调到了“十三连”。没有房屋,没有炊烟,座座坟茔,庄严悲凉,只有几棵胡杨,掩映着一块块木牌,上面写着故去者的出生地——上海、天津、山东、河南、安徽……。<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扎根新疆团场人的孩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团场卫生员</h3> 条件逐渐改善,他们从“地窝子”,慢慢住上土房子。图为兵团妇女和孩子在家外面开会学习。<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上世纪70年代,65团野营拉练</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农六师103团种植的甜瓜丰收</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尔基农场“1963年五好集体”合影。</p><p class="ql-block"> 他们是军人吗?是,但没有军衔,肩章和绶带。</p><p class="ql-block"> 他们是老白姓吗?是,但手里有枪。他们的组织是师、团、连。</p><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兵团里常见的风貌:军装,冲锋枪和刺刀</p><p class="ql-block"> 1958年,阿勒泰地区的乌斯曼的残余匪徒。多次在青河,富蕴一带死灰复燃,严重威胁着草原各族人民的生命安全,农十师立即放下镐头,投入平叛定乱的战斗中,自此,农十师像一颗图钉,死死地扎在这东西430公里。南北约300多公里的中苏,中蒙边境线上,避免了西北不必要的疆土争议和被蚕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2年,新疆伊犁、塔城地区先后发生了6万边民带着几十万头牲畜和财物越境事件。并攻击政府部门,兵团调遣了万余名干部、职工,奔赴当地维护社会治安,加强边境武装力量,并施行代耕、代牧、代管,等待边民返回。兵团迅速在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哈密地区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等长达2000多公里的边境沿线上,建立了纵深10公里到30公里的边境团场带。改善了国家西北边防的战略态势。</p><p class="ql-block"> 这种非兵“屯垦戍边”体制在边境敏感事件上,事实上造成“有老百姓造反,也有老百姓反对”的局面,非常有利于处理复杂的边境纠纷。 </p><p class="ql-block"> 解放和田的便是今天的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当年的西北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有史以来,和田地区反分裂斗争就没有停止过。从原来的十五团到如今的四十七团,兵团人先后平定暴乱300余次,不少人将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里。</p> 特别是近年来,在境外反动势力的挑唆下,新疆的“三股势力”又猖獗起来,据统计,自2014年以来,新疆共打掉暴恐团伙1588个,抓获暴恐人员12995人,缴获爆炸装置两千多枚,尽管如此,新疆的生产建设仍是欣欣向荣,这里面,兵团对新疆的稳定,起到了“压舱石”作用。<br> <p class="ql-block">  当然,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家的日益强大,兵团的“戍边”任务变轻,转而经济发展,提高边疆人民的生活为重。目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仍保有两个军事单位,一个是解放军序列的新疆兵团军事部(副军级),执行省军区的职责权限,负责兵役动员、预备役编组、民兵工作等。下辖兵团所属14个师的副师级人民武装部。另一个是武警兵团总队(副军级),主要担负兵团辖区内安全保卫,联勤武装巡逻和反恐维稳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另外还有一个武警新疆总队,是全国仅有的3个正军级总队之一,也是全疆维护边境安全,应付突发事件,打击暴恐活动的核心力量。</p><p class="ql-block"> 武警新疆总队和武警兵团总队均由党中央、中央军委集中统一领导,实行中央军委-武警部队-部队领导的指挥体制。</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凡是沾“坏”字边的,不少人往新疆送,例如,湖南一个县的粮食局局长,打开仓库放了几百斤粮给老百姓吃;四川绵阳一个叫李天明的农民,偷偷地卖了20斤粮食,被扣上“破坏统购统销”的帽子送到了新疆。新疆的人口一下增多了。</p><p class="ql-block">  兵团敞开大门欢迎各路人马。支边青年、右派、劳改犯人以及“自流人员”……不管是有志青年,还是没有活路的人员,团场里统统欢迎。团场里的正式职工一个月不到30元,而右派一个月只给3块零花钱,劳改犯开始没钱,后来也给个两三块。大多数劳改犯人刑满之后都留在了团场,慢慢地工资待遇就和职工一样了。那时候很少有人回内地,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兵团的政治氛围比内地要好些。生产的粮食还要支援内地。”</p><p class="ql-block">  写上述这段话的作者,他的祖父就是兵团的老战士,84年离休时,已是团场参谋长。老人回山西老家探亲,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和同样白发的他几乎不能相认,问及一个当年因太苦逃回老家的战友,知道还是在种地,日子只是“凑合凑合”过。同壕战友相见,难免唏嘘,说受到的苦,老人道:“这辈子,咋活不是活嘛”。</p>   十年动乱时期,兵团建制被撤销,改为农垦部门管理,团场职工的生活待遇受到很大影响,一时人心浮动,生产停滞,兵团成了农垦系统的亏损大户,反而成为国家的沉重包袱。<div>  1981年12月,中央政府决定恢复兵团建制,仍旧采用兵团,师,团,连组织方式和干部任命,工资制度(等同企业职工待遇)。兵团和自治区平级,第一政委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兼任。兵团首长由中央和国务院直接任命。“师和市”、“团(场)和镇”党政机构设置均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div><div> 改开后,兵团又进入大发展时期,他们最先在全疆实行机械化生产,重新蝶变为国家重要的生产基地。</div><div> 2018年武警部队改革后,兵团不再实行军政双重管辖,武警部队由中央统一领导,“政委兼任”制同步取消,意即即使自治区一把手,也不可能调动武装部队力量,地方公安属公务员序列,与解放军序列不存在任何隶属关系,最多也就是“兵地联合”。</div> <p class="ql-block">  如今新疆地图上许多城市,像喀那斯附近的北屯,塔城地区的白杨,塞上明珠的石河子等,这些当年寥无人烟的荒漠。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硬是被兵团改造成了繁华的城镇,数一数,新的规模市就达13个。就连阿拉山口,这个似乎像个边防哨所存在地方,都已经是规模不小的县级市了。  </p> <p class="ql-block">  始于1941年南泥湾开荒,军队农垦已有将近百年的历史。“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经过近三代兵团人的拼搏,目前,兵团在全疆已有13个师,176个团(场),约350万人口。</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83团展板上的几句话: </p><p class="ql-block"> (12师)辖区横跨乌鲁木齐、昌吉,吐鲁番,巴音郭楞,和田五地,,包括八个团场,三大集团公司、一个上市公司,一园三区及三个兵地合作区。如一颗“北疆明珠”镶嵌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p><p class="ql-block"> “首善之师、融合之城、宜居之区、产业高地”。</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兵团老战士张吉光</h3><div> 1994年,大领导在和田视察时,问一些老兵:“你们回过老家吗?”“没有!”“你们坐过火车吗?”“没有!”“你们到过乌鲁木齐吗?”“没有!”一连听到三个“没有”,这位领导当场就落下泪来。后来,他安排有关部门将老战士们接到乌鲁木齐观光。而当时能成行的只剩下17位老兵。<br> 当这些老人们乘着飞机抵达乌鲁木齐最好的宾馆时,房间里的许多东西——冲水马桶,淋浴喷头,床上用品,他们都没见过,也不会用,为了怕弄脏了宾馆的床单,有的就穿着衣服在地板上睡了一夜。</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佝偻的老人和新的一代</div><div> 那些贪腐的“官二代”们,他们对国家可有寸功?靠着父辈的雨露,成为他们功德荫庇下非富即贵的新新人类。而新疆兵团第二代,没有星光环绕,没有特权泽被,没有家财万贯,只有父辈留下的精神财富,而正是这笔宝贵的遗产,才是祖国大美新疆更加繁荣的希望。</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9月,兵团待收的麦田</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 <b>大漠孤烟,长河落日。<br>悠悠驼队,已走过了千年长廊。<br>历史走到现代<br>一枝浩大的百万大军,<br>扎根在了这片荒凉的土地上,<br>屯田戍边,铸剑织网<br>以如椽大笔<br>继续书写着新时代的辉煌。<br><br>兵团老人中<br>有的声名赫赫,是革命事业的功臣<br>有的热血沸腾,是有志边疆的才俊<br>还有的人生多难,搞得满身灰尘<br>他们不是军人,但绝非草民<br>但都有一个骄傲的的名字<br>那就是——兵团人<br>岁月的洗礼<br>他们已美如天际下璀璨的星辰。<br><br>天山覆雪,风沙漫疆,<br>兵团的人们,有着不屈的脊梁。<br>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人民的安康<br>任那狼烟滚滚,任那暴徒凶顽<br>胜利的凯歌,一直在边防线上咏唱。<br><br>兵团那嘹亮的军号<br>唤醒了沉睡的广袤大地<br>那彩色的田野,欢闹的新城<br>展现出魔法般的奇迹,<br>麦浪翻涌,白棉似锦,<br>瓜果飘香,牛羊满圈,<br>兵团人那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br>让绿洲花园,替换了荒凉的戈壁。<br><br>兵团的建设,<br>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锤。<br>兵团的成就<br>树立起大漠荒原的丰碑。<br>兵团的故事<br>是一段段不朽的传奇。<br>而最宝贵的兵团精神,<br>将传承后代,<br>让美丽的边疆,继续在风雨中腾飞<br></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3.11</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the end</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5.9.12</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