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教育的沃土上,有这样一位耕耘者,她用三十多年的时光,默默书写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她以生动幽默的课堂、丰富多样的评价、润物无声的德育,点亮了无数孩子的数学学习之路,教会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她,就是和静县第一小学的李晓霞,2025年被评为县级“优秀学科带头人”。</p> <p class="ql-block"> 1990年,李晓霞老师踏上了梦寐以求的三尺讲台,从此便与小学数学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十多年来,她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痕迹,却丝毫没有磨灭她对教育的热情。她始终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只要给予合适的土壤、阳光和雨露,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p> 趣味教学,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p class="ql-block"> 李老师的课堂,是孩子们最期待的地方。她深知,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时可能会显得枯燥抽象。为了让孩子们爱上数学,她不断钻研教学方法,将生动幽默融入到每一堂课中。在讲解“认识钟表”一课时,她戴着自制的大钟表演“钟表舞”,把时针、分针、秒针的运动特点用夸张有趣的肢体语言展现出来,孩子们看得哈哈大笑,在欢乐的氛围中轻松理解了知识。学习“分数”概念时,她以分披萨的故事导入:“如果三个小伙伴分一块披萨,怎么分才公平呢?”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李老师顺势引出分数的概念,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有趣。</p> 温暖评价,为学生自信“搭”阶梯 <p class="ql-block"> 李老师的课堂评价语更是丰富多彩。她从不用单一的“好”“不错”来敷衍学生,而是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回答内容,给出具体而温暖的评价。当内向的孩子鼓起勇气回答问题时,她会微笑着说:“你的声音虽然轻轻的,但思考的过程就像一颗闪亮的小星星,特别珍贵!要是能再大声一点,大家就能更好地欣赏它的光芒啦!”对于回答精彩的学生,她会竖起大拇指:“你简直就是咱们班的数学小博士!这个解题思路太有创意了,老师都忍不住要为你点赞!”正是这些充满智慧和鼓励的评价语,让孩子们感受到被关注、被尊重,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p> 德育渗透,在课堂中教“做人” <p class="ql-block"> 李老师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更重视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学生做人做事。在“统计”教学中,她组织学生统计班级图书角各类书籍的借阅情况。统计结束后,她引导孩子们思考:“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能发现什么?又能为班级做些什么呢?”孩子们纷纷提出要爱护书籍、互相分享阅读心得等建议,李老师趁机教育大家要做一个有责任感、懂得分享的人。在一次小组合作学习中,有个小组因为分工不明确而产生矛盾,李老师没有直接批评,而是让大家暂停讨论,一起观看蚂蚁搬食物的视频,随后引导孩子们明白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教会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要互相理解、沟通与合作。</p> 传帮带教,为青年教师“引”方向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数学老教师,李老师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年来,学校青年教师逐年增多,她主动承担起“传帮带”的责任,从备课、上课到评课,全程给予细致指导。每次青年教师磨课,她都提前研读教材,和年轻人一起分析学情、设计教学环节;为了让青年教师掌握“趣味教学法”,在她的帮助下,青年老师的课堂逐渐生动起来,她常对年轻教师说:“我当年也是被老教师手把手带出来的,现在把经验传下去,是责任也是使命。”</p> <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李老师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学生,也收获了家长和同行的高度赞誉。她曾获得自治州“课改先进个人光荣称号”,多次获得和静县“优秀教师”“优秀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但她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依然坚守在教学一线,不断探索创新。她说:“看着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上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只要我还能站在讲台上,就会一直把这份教育事业坚持下去,为更多孩子的未来点亮希望之光。”</p> <p class="ql-block"> 李老师就像一盏明灯,在教育的道路上散发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她用生动幽默的课堂、丰富多样的评价和润物无声的德育,为孩子们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一位扎根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用三十余载的坚守与付出,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谛,也用行动践行了学科带头人的担当,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编辑:毛美霞</p><p class="ql-block">照片:李晓霞</p><p class="ql-block">初审:李惠岚</p><p class="ql-block">终审:孙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