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暗投实为憾

冯古北

<p class="ql-block">无意中看到一张龙脑桥的旧照,觉得有些新奇,小小的石板桥居然有一排石雕龙头,且不像常见的石狮子立于桥头,而是位于侧面的桥墩上,见所未见。正值今年打算遍访中国的著名古桥,于是开始上网搜索龙脑桥的信息,获悉它位于四川的泸县,与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相距约400公里,飞一次成都正好可以驾车一网打尽。</p> <p class="ql-block">与深藏在山谷里热闹而又清凉的泸定县城迥然不同,七月骄阳下的泸县闷热无比。下午抵达县城,宽阔的马路上空空荡荡,寂静无声,像是给我们玩一场空城计。</p> <p class="ql-block">匆匆赶往几公里外的龙桥文化生态公园,门前的大广场上也是空无一人一车,内心不免忐忑,因为在网上看到过汛期闭园的信息,不知真假,只能亲临试一下运气。游客服务中心的门紧闭着,上前一推,居然没锁,昏暗的屋内隐约看到前台有一人在打瞌睡,轻声前去询问公园是否开放,这位值班人员态度和善地回答,全天候开放,也无需门票。既然如此,我们也不必顶着烈日入园,待黄昏时分稍凉快些再来。</p><p class="ql-block">在县城的宾馆休息到下午六点多,驱车十分钟又来到公园,从大门入口步行前往桥梁,依旧了无人影,我与司机开玩笑说:咱也享受一下中央首长包场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介绍,这个以龙脑桥为核心规划建设的龙桥文化生态园,目前是国家4A级景区,占地面积达21.3平方公里,总投资15亿元,欲打造融合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集休闲、观光、娱乐、购物、文化演展于一体的的乡村旅游型新农村综合体。创意之好,手笔之大,却怎么落得如此冷冷清清的结局?难免叫人诧异!</p> <p class="ql-block">经过龙吟水岸广场,不仅有九龙喷水的青铜雕塑造型,通往龙脑桥的台阶前还有两个采用石块拼接成的大龙头。处处见龙,显然是要做足龙的文章,然而这些被刻意请来的神龙,似乎辜负了主人的良苦用心,并没有掀起热闹的旋风,而是在孤寂中衬托出一片落寞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走下台阶看到了横跨河中的石板桥,全长54米,仅1.9米宽,低矮得几乎紧贴水面,而右侧一排兽头高昂,凸显出别具一格。上桥细细打量,狭长的石板像是架设在一排瑞兽的背上,被硬生生地扛着。12个桥墩由条石垒砌而成,中间8个桥墩的右侧雕刻出龙、狮、象和麒麟等吉祥动物的头像,栩栩如生,那龙嘴里还含着一颗滚珠。</p> <p class="ql-block">桥的另一端立碑介绍龙脑桥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但没有记载任何有关“兽头”的典故。罕见的特殊造型自然引起民间的各种传说,但无以分辨虚实。而其石雕的大气精美,极具视觉冲击力,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且不论用整块大石头雕琢出各式逼真的瑞兽已属不易,还能采用镂空雕刻工艺,在龙嘴里雕出一个30多公斤重的滚珠更是一绝,每当大风吹进龙嘴,就会引发出“龙吹哨”的声响,若洪水泛滥涌进龙嘴,带动滚珠,龙之吟吼立刻此起彼伏,仿佛是这通天神兽以独特的方式向两岸的行人发出预警。如此神奇的创意,展现的何止是古代工匠们的石雕技艺,而是无以伦比的盖世智慧。</p> <p class="ql-block">诚然,偏于一隅的龙脑桥并不壮观,不设栏杆的低矮桥面便于洪水漫过,减少对桥体的撞击,用四层灰沙岩条石叠成桥墩的构造也算独树一帜,但这些毕竟不足以享誉天下。</p> <p class="ql-block">使其备受瞩目的惊世之作恰恰是不属于桥梁主体结构的石雕,它与桥梁的受力体系并无关联,然而,正是这些“多余”的石雕,不仅丰富了桥梁的视觉效果,还额外为桥梁增添了声音报警的功能。这究竟是剑走偏峰还是舍本求末?只能任由众说纷纭。其实相类似的情况并不罕见,比如中国传统的古建筑中,飞檐翘角与核心的四梁八柱结构几无关联,却成为最耀眼的部分,古建筑也因它而更具特色与魅力。与西装搭配的领带或领结,虽不属于服装本身,但能收画龙点睛之效。此时我突然觉得,眼前的龙脑桥仿佛是在现身说法,为“喧宾夺主”正名,告诫人们切莫片面或机械地理解主体与附属的关系。桥梁的灵魂所系,未必在于主体结构或高大形象,有时恰在于看似可有可无的附属点缀,甚至可能是与桥体无关的一段非凡身世、一个传奇故事。正如22名红军勇士飞夺泸定桥,成就了大渡河上那座青史留名的铁索桥。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七绝《枫桥夜泊》,带火了姑苏城外寒山寺边的枫桥。世上最美妙的关系一定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还没来得及为龙脑桥叫绝,心头已被一种憋屈感塞满。这个由历史馈赠于当今的文化瑰宝,怎么像个流落在荒郊僻野的艺人,纵然才艺非凡,却难免曲高和寡的尴尬和无奈。</p><p class="ql-block">终于看到三三两两的人影沿河边走来,这才感觉略有凉风,吹散些许闷热,原来骄阳已经悄悄西下,被厚厚的云层遮盖得无影无踪。来人想必是当地的居民,漫不经心地闲逛,分明是趁黄昏出门乘凉。他们对龙脑桥早已司空见惯,却对我的无人机饶有兴趣,驻足观看。或许他们正纳闷,这样一座狭窄的小桥有什么值得我反复航拍的。</p> <p class="ql-block">从空中俯瞰龙脑桥确实毫不显眼,绿荫环抱的九曲河上,多了一条细细的白带而已。有人说是明珠沉于幽涧,纵有璀璨也难识。奇珍异宝固然好,被发现才是硬道理,恰似千里马渴望伯乐,当千里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才更容易分辨。所以,“被发现”极其依赖平台,而平台何止是展示价值的舞台,有时竟是生死攸关的命脉。倘若龙脑桥有幸诞生于拥有皇家血统的颐和园,或是横卧在繁华大上海的苏州河上,以其精美神奇的石雕龙头,必将引得万众瞩目,甚或成为文化地标和旅游网红点。</p> <p class="ql-block">这也并非虚妄之想:伦敦大英博物馆中来自世界偏远角落的器物,因置于那方寸之间,竟焕发出彪炳文明史册的光芒;巴黎奥赛美术馆里昔日废弃的火车站,亦因巧妙的平台转换,使艺术之魂得以在穹顶之下重新呼吸与鸣响。平台所赋予的,正是这样一种令光芒得以被看见、被珍视的契机。</p><p class="ql-block">据文献记载,泸县境内的各式石雕龙桥史上曾有数百之多,至今仍保存179座,人称龙桥群。可叹当地的这个建筑文化遗产竟被淹没在滚滚红尘中,无人问津。</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搁在此处未必尽然!当地政府耗尽心血投入巨资打造龙桥文化园,堪称极尽吆喝之能事,何以收效甚微?无非还是因为远离繁华都市的无名小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天色渐晚,默默告别龙脑桥,再次抚摸一下其形逼真其势欲飞的石雕,那注视着我的龙眼、含着滚珠的龙嘴,仿佛仍在无奈地倾诉它的“怀才不遇”。桥梁如此,人生亦然,杨贵妃的故事不也是个佐证吗?纵然是“天生丽质难自弃”,也难免“养在深闺人未识”,唯有“一朝选在君王侧”,方得“三千宠爱在一身”!</p> <p class="ql-block">小小一座龙脑桥,留给人很多很多的启迪和遐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