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陶阳里——景德镇的“活化石”</b></p><p class="ql-block"> 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位于景德镇市珠山区,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核心承载地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中心,保留了景德镇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被</span>誉为景德镇的“活化石”、“<span style="font-size:18px;">瓷国皇冠上的明珠"。</span></p><p class="ql-block"> 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景区总体规划面积3.7平方公里,一期建成开放面积1.28平方公里。区域涵盖:</p><p class="ql-block">1、景区标志性建筑龙珠阁</p><p class="ql-block">2、历经650余年的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3、历经400余年的明清窑作群落</p><p class="ql-block">4、历经70余年的陶瓷工业遗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5、108条历经千年的老城里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6</span>、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p> <p class="ql-block"><b>1、龙珠阁,景区内的标志性建筑</b></p><p class="ql-block"> 龙珠阁始建于唐代,最初称“聚珠亭”,后历经多次重建和改名(如宋代的“中立亭”、明代的“朝天阁”“环翠亭”、清代的“文昌阁”),1925年重建后定名为“龙珠阁”,1990年再次重建形成现今风貌。</p> <p class="ql-block"> 龙珠阁采用仿明重檐宫廷建筑风格,为“明四暗七”结构(外观四层,内部实际七层),高34.5米,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气势恢宏,是景德镇制高点和最佳观景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龙珠阁是御窑象征,明清时期为御窑厂代表性建筑,见证景德镇官窑制瓷巅峰历史。1949年后,“龙珠阁”图案成为景德镇陶瓷底款和城徽。</p> <p class="ql-block"> 龙珠阁内展示明清官窑复原模型、出土官窑瓷器修复件及官窑史料,珍藏大量官瓷珍品(如青花釉里红万件花瓶、明正统龙缸等),对研究景德镇官窑不可或缺。</p> <p class="ql-block"><b>2、历经650余年的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b></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元、明、清三代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皇家窑厂所在地,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烧造历史长达650年,代表了明清时期中国陶瓷技艺的最高水平,据考证故宫95%的藏瓷烧制于此。</p> <p class="ql-block"><b>景德镇御窑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建筑主体由8个多曲面拱体结构构成,馆内常设展以明清御窑厂遗址600年的历史为支撑,展示了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30多年来在御窑厂历代官窑遗址取得的重要陶瓷考古成果以及发掘的各个时期的重要遗物。</p> <p class="ql-block"> 遗址区内的御窑博物馆建筑风格独特,其多曲面拱体结构借鉴了清代蛋型柴窑的特点,曾荣获多项国际建筑设计大奖。</p> <p class="ql-block"> 这里出土文物珍贵,地下埋藏丰富,已出土明清时期瓷片近1000万片,并成功修复了3000余件御瓷精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瓷中95%以上均出自此地,出土瓷片与故宫馆藏同源。</p> <p class="ql-block"><b>3、历经400余年的明清窑作群落</b></p><p class="ql-block"> 明清窑作群保留了景德镇特有的八座明清传统坯房,与徐家窑柴窑连成一个完整的窑作体系,是景德镇老城区保存较好的地面工业遗存和地标性历史遗迹。其中徐家窑是景德镇保留最古老、最完整、最大的柴窑遗址。</p> <p class="ql-block"> 明清窑作群坐落在景德镇市“国家御窑厂考古遗址公园”对面的老罗汉肚,占地5.81亩。明清窑作群保留了景德镇特有的明清传统坯房,与徐家窑柴窑连成了一个完整的窑作体系,是景德镇老城区保存较好的地面工业遗存和地标性文化湿地。2012年开始按照原样不落架修缮复原。</p><p class="ql-block"> 明清窑作群在民国时为资本家私有财产。1949年4月景德镇解放,这些私有制瓷行业转为公私合营瓷业,1949年8月成立建国瓷厂。</p> <p class="ql-block"><b>徐家窑柴窑</b></p><p class="ql-block">徐家窑是景德镇现存最古老、体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柴窑遗址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见证了景德镇“瓷都”数百年的制瓷辉煌。它与周边保留的明清传统坯房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窑作体系。这个体系完整展现了从原料制备、制坯、画坯到装窑、烧窑的传统制瓷全套工艺流程。</p> <p class="ql-block">柴窑以松木为燃料,烧成温度高,窑内气氛多变,能烧出白里泛青、温润如玉的经典青花瓷和颜色釉瓷器,这是现代气窑、电窑难以完全复制的独特效果。徐家窑的修复与保护对于传承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它的存在,使陶阳里成为研究古代制瓷工业布局和文化的“活标本”。</p> <p class="ql-block">邑山窑创建于清末,距今170多年,由秦先栋创办。秦先栋号邑山,祖籍江西省都昌县。邑山窑窑房原址处于景德镇市珠山区风景路南侧,御窑厂东面,为大型双子窑格局,两座窑东西相邻,属典型的镇窑结构。且邻近御窑厂,是清代御窑“官搭民烧”的合作民窑。东面的邑山窑早在民国初就被邑山家族作为嫁妆陪出,改为徐家窑。</p> <p class="ql-block"><b>4、历经70余年的陶瓷工业遗存</b></p><p class="ql-block"> 这些工业遗产主要指的是建国瓷厂及其相关设施。建国瓷厂是在1949年,由建于明末清初的徐家窑等老窑口改制而成,主要生产日用瓷、工业用瓷以及釉里红、青花等艺术瓷,于1979年停烧。它代表了从古代御窑到近代国营瓷厂的转型,见证了景德镇陶瓷生产从传统作坊式向规模化、工业化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p> <p class="ql-block"><b>景德镇陶阳里建国非遗馆</b></p><p class="ql-block">建国非遗馆的根基源于建国瓷厂。1949年景德镇解放后,当地的私有制瓷作坊(包括徐家窑等)转为公私合营,并于同年8月成立了建国瓷厂——这是景德镇第一家国营瓷厂,也是新中国陶瓷工业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非遗馆正是在建国瓷厂部分旧址的基础上,通过修缮、改造而建成。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展览馆,而是一个活态的、沉浸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体验空间,旨在传承和展示从建国瓷厂延续下来的景德镇千年制瓷技艺与匠心精神。</p><p class="ql-block"><b>活态传承:</b></p><p class="ql-block">馆内不仅展示历史文物,更重要的是有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传统制瓷工序,如拉坯、利坯、画青花、施釉等。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甚至亲手体验,感受陶瓷从泥土到成器的神奇过程。</p><p class="ql-block"><b>工业遗产氛围:</b></p><p class="ql-block">场馆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老厂房、窑炉的工业遗址风貌,将新旧元素融合,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历史厚重感和独特的审美体验。</p><p class="ql-block"><b>完整技艺展示:</b></p><p class="ql-block">集中展示了景德镇手工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贯穿从原料加工到烧造成器的全过程,是了解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佳窗口。</p> <p class="ql-block"><b>5、108条历经千年的老城里弄</b></p><p class="ql-block"> 陶阳里自古便是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中心,所谓“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描绘的正是其历史盛况。这些里弄历经千年,得名方式多元:有以地域命名(如抚州弄、湖口弄),有以行业命名(如爆竹弄、扫帚弄、当铺弄、酱油弄),但最多的还是以工匠姓氏命名(如刘家弄、詹家弄、彭家弄),这反映了当年各地工匠合族而居、依窑作而生的生产生活模式。</p> <p class="ql-block"><b>6、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b></p><p class="ql-block"> 陶阳里是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重要部分,用心传承千年技艺,并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千年窑址的有效保护和千年技艺的永续传承。</p> <p class="ql-block">目前陶阳里活跃着40多位瓷器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及300多名学徒,涵盖包括挛窑(砌窑和补窑)、拉坯、利坯、装饰、烧窑等在内的全流程传统陶瓷生产工艺。景区也吸引了众多外国艺术家常驻进行创作,这些被称为 “洋景漂” 的群体向海内外展示着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2月19日,我们行进580公里,从山东聊城到达安徽六安。20日早从六安出发,途经大别山区,行进350公里,中午到达景德镇市。在中国陶瓷城买书卷缸及白瓷十二生肖、小花瓶等。21日上午游览景德镇陶阳里文化旅游景区,给小外孙源源买了一尊白瓷“马上封侯”。</p> <p class="ql-block"><b>景德镇陶阳里文化旅游区游览图</b></p> <p class="ql-block"><b>附录: </b></p><p class="ql-block">已编辑发表“走进江西”美篇41篇,美篇小标题如下:</p><p class="ql-block">1、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p><p class="ql-block">2、三清山—有小黄山之美誉的三清山</p><p class="ql-block">3、婺源—文公阙里是婺源</p><p class="ql-block">4、婺源之小李坑</p><p class="ql-block">5、婺源之汪口古村</p><p class="ql-block">6、婺源之江湾</p><p class="ql-block">7、婺源之晓起古村</p><p class="ql-block">8、婺源之江岭</p><p class="ql-block">9、婺源之思溪延村</p><p class="ql-block">10、婺源之彩虹桥</p><p class="ql-block">11、婺源之大鄣山卧龙谷</p><p class="ql-block">12、婺源之黄村百柱宗祠</p><p class="ql-block">13、婺源之文公山</p><p class="ql-block">14、婺源的哥胡金荣</p><p class="ql-block">15、婺源晒秋之篁岭</p><p class="ql-block">16、婺源晒秋之庆源古村</p><p class="ql-block">17、婺源晒秋之菊径古村</p><p class="ql-block">18、婺源晒秋之石城</p><p class="ql-block">19、婺源晒秋之严田古村</p><p class="ql-block">20、婺源晒秋之大理坑</p><p class="ql-block">21、婺源晒秋之虹关</p><p class="ql-block">22、再写婺源好的哥胡金荣</p><p class="ql-block">23、景德镇之瑶里</p><p class="ql-block">24、景德镇之浮梁古县衙</p><p class="ql-block">25、景德镇之古窑民俗博览区</p><p class="ql-block">26、景德镇之中国陶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7、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p><p class="ql-block">28、南昌之滕王阁</p><p class="ql-block">29、井冈山</p><p class="ql-block">30、吉安之渼陂古村</p><p class="ql-block">31、吉安之白鹭洲书院</p><p class="ql-block">32、客家摇篮赣州</p><p class="ql-block">33、赣州古城墙与郁孤台</p><p class="ql-block">34、赣州之蒋经国旧居</p><p class="ql-block">35、赣州之龙南关西围屋</p><p class="ql-block">36、瑞金之叶坪</p><p class="ql-block">37、瑞金之沙洲坝</p><p class="ql-block">38:瑞金,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p><p class="ql-block">39:1—22集刊头暨游记文字汇集</p><p class="ql-block">40、23—38集刊头暨游记文字汇集</p><p class="ql-block">41:胡师傅给我寄来婺源高山绿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