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浏阳门 浏阳门是长沙古城东门之一,因向东通往浏阳县得名,始建于五代时期。20世纪20年代因修建环城马路拆除城墙及城门,2021年在原址附近重建仿古城门。 <h5></h5><h3 align="center">浏阳门故址<br></h3><p align="center">长沙市人民政府立<br></p><div align="center">二〇〇六年十一月<br></div> 浏阳门为長沙古城东门之一 。始建于五代时期,因出城便为往浏阳县驿道故名。城墙与城门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修筑环城马路时拆除。原浏阳门外护城河上有便桥,名浏阳桥。清末修筑粤汉铁路,便河填塞。一九一零年便桥改建为大石桥。一九三五年,长沙市首任市长何元文为浏阳桥题写碑额。一九九零年修建芙蓉路,石桥和碑额被拆除。 城门洞内设有展板。 <h5></h5><h3 align="center">一眼望千年</h3><div align="center">城,乃盛民之所。<br>民,是城之根本。<br></div> 清光绪年间《善化县志》记载有省城地图,长沙古城墙东、西、南、北方位共开有9座城门。东边为浏阳门和小吴门;西边为德润门(小西门)、驿步门(大西门)、潮宗门、古通货门(通泰门);南面为黄道门;北边为湘春门和古新开门(兴汉门、云阳门)。除古通货门和古新开门,各城门都设有门楼、钟楼、鼓楼,均为入城必经之地。长沙"老九门"的盛况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1917年,时任湖南都督谭延闿下令"拆除古城墙建环城马路",千年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从此在长沙版图上消失。 大西门<br><h5> 今指五一大道与湘江大道的交会地段,原是大西门正街出西城的城门,又叫"临湘门""驿步门"。驿步门外渡口为清代第一大渡,大西门正街原为盐业一条街,"生生""利生"等盐号均具规模。</h5>通货门<br><h5> 因通货码头而得名,从西城通货门进城即为通泰街,亦称"通泰门"。</h5>草场门<br><h5> 因草码头而得名,旧时长沙的米市主要集中在草场门,草场门又称为"潮宗门"。</h5> <p class="ql-block">湘春门</p><h5 class="ql-block"> 湘春门即为长沙北门,今指北正街和湘春门交会地段。湘春门口原有湘春塔、关帝庙等古迹,民国时关帝庙改为辛亥革命烈士祠。</h5><p class="ql-block">新开门</p><h5 class="ql-block"> 今指蔡锷路与湘春路交会地段,为古长沙城北二门之一的新开门的所在地。1911年湖南新军响应辛亥革命,从湘春门入城,赴新开门夺取军备局,一举成功,遂将新开门改为兴汉门。</h5> <h5></h5><h3>延续城市文脉,回归城市本源</h3><div style="text-align: right;">——马王街、浏正街片区有机更新及历史步道建设项目</div><div> 以"延续城市文脉,回归城市本源"为宗旨,于2020年5月正式启动建设。项目东起建湘路、西至蔡锷路、南临人民路、北达五一大道,占地面积220亩,涉及改造住房3100户,面积21万平方米,将增设停车场、社区公园、文化广场等公益场所6处。项目共分为三期实施,其中一期工程主要为浏正街、东庆街、肇嘉坪巷、马王街等要道路管网改造及道路两厢建筑改造,占地面积约70亩,1779户,改造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2亿元,目前已基本完成。</div> 浏正街片区有机更新改造是一幅从城门延伸到街巷的现代清明上河图的画卷,也是彰显文化且深得老城区原居民拥护支持的民心之作。改造区域内历史底蕴深厚,楚王墓、老浏阳门旧址、清一品大臣李星沅所建芋园均聚集于此。改造过程中遵循"留改拆"原则,不搞大拆大建,把宜居惠民、文脉延续放在首位,以工匠精神、绣花功夫推进。改造风格遵循"街巷格局、空间尺度、文化记忆不变"整体思路,在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建筑风貌的基础上,以危房改造、立面及功能改造为主,完善基础设施,打通街巷交通微循环,增加公共空间,提质街巷绿化景观;通过发动居民群众积极参与,推进"美丽家园共同缔造"的共建共享共治理念。 浏正街 浏正街因浏阳门而得名,东起浏城桥,西至东庆街。清代称东正街,因出入浏阳门的主要通道而得名“浏阳门正街”,简称浏正街。清光绪《善化县志》载:“东正街即浏阳门正街,朱敦厚修砌。” 浏正街25号 浏正街两侧有许多小巷,窄窄的小巷里,有曾为清代两江总督李星沅的私家园林芋园,如今已成了浏正街小学 <div>湖南陆军讲武堂故址</div><div> 位于校正街,一九一六年谭延闿创办于有一村,刘少奇曾为学员。一九二零年冬,谭延闿任湖南省长,督军兼湘军总司令,将讲武堂迁至小吴门外校正街前陆军小学堂校舍。谭延闿离湘后,赵恒惕任湘军总司令,讲武堂续办,共招收学员四期,彭德怀、黄公略、王劲修等曾为学员,一九二三年九月讲武堂停办。</div> <p class="ql-block">北伐军总司令部故址(清湖南布政使司衙门故址)</p> 北伐军总司令部故址位于藩正街原清布政使司衙门故址今长沙市公安局所在地。清湖南布政使司衙门建立于康熙三年(1664)。民国初期,曾为湖南省长公署。1926年7月11日,著名爱国将领唐生智率北伐军进入长沙,设总司令部于此。8月12日,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和顾问鲍罗廷、参谋长白崇禧等抵长,当晚在此召开军事会议、制定“先行肃清湖南、会师武汉”的总方略,并发表《北伐宣言》。后湖南参议会设此。新中国建立后,长沙市人民政府驻地。 <p class="ql-block">马王街</p> <p class="ql-block">解放亭</p> <p class="ql-block">湘江评论</p> <p class="ql-block"> 1949年8月4日,程潜和陈明仁接受了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率湖南保安部队及国民党第一兵团全体官兵在长沙起义,发表了和平起义通电,宣布脱离国民党反动政府,加入中共领导之人民民主政权,与人民军队为伍。</p> <p class="ql-block"> 1949年8月5日,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38师进驻长沙市,长沙和平解放。</p> <h5></h5><h3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平樹</h3><p class="ql-block"> 1948年7月,程藩回湘主政。程杰(时任程满314师警卫团长。起义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52军214师副师长兼641团团长)积极追随程潜、陈明仁两位将军,为湖南和平起义作出重要贡献。因期盼湖南和平顺遂,1948年,程杰亲手在芙蓉区韭菜园桐荫里自家庭院中栽种这棵香柚树,2020年5月,香柚树由桐荫里移载至程潜公馆。此树迄今已逾七十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保护人:程杰之子程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p> 白果园旅游休闲街区历史底蕴深厚,下辖白果园、登隆街、苏家巷、观音井、育英街、东茅街、丰盈西里等一众长沙历史文化老街,街区人文情怀浓厚,是近现代长沙古迹及历史风貌留存最为集中的片区之一。这里不仅汇聚着老长沙特有风貌,也彰显着新长沙时代气息。古韵白果园、程潜公馆、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长沙剧院、公沟遗迹、原湖南省粮食厅办公楼(苏式建筑)、丰泉古井等古迹,以及老长沙特色民居古巷均位于此地。有机更新改造后的街区,引入了咖啡甜品、文创潮品、特色民宿、网红餐饮等业态。白果园已成为年轻人创业聚集地,是长沙历史步道中历史韵味与时尚潮流融合一体的片区。 <div align="center">核心景点介绍<br></div>1.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br><h5> 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位于白果园19号,是程潜担任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时的居所,也是湖南和平起义期间,程潜与中国共产党代表的重要联络地点和谈判地点之一。2015年,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在白果园程潜公馆内建成,并面向公众免费开放,2019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5>2.《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br><h5> 《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位于白果园33号,原为湘鄂印刷公司印刷车间旧址,由实业家章克恭于1916年创办。《湘江评论》是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革命刊物之一,由青年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在长沙创办,作为湖南学生联合会的机关报,其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凝聚了中国早期革命者对救国道路的深刻探索。</h5>3.公沟遗迹<br><h5> 公沟遗迹,古称"御沟",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是长沙旧城区八条自东向西通往湘江的石砌排水沟渠。民国时期改为公沟。公沟系砖石边墙,麻石盖板结构,形成"自东向西,汇流入江"的排水体系。现存白果园的第七公沟遗迹,总长35768米,宽1.67米,深1.5米,主沟自都正街,经永庆街、丰盈里、白果园、化龙池、大古道巷、晏家塘、南门口,沿西湖路西侧入湘江。</h5>4.原湖南省粮食厅办公楼<br><h5> 原湖南省粮食厅办公楼位于苏家巷36号,建于上世纪50年代,典型的苏式楼房建筑。该楼坐北朝南,呈中轴对称格局,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该建筑对研究长沙地区的苏式建筑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市级不可移动文物。</h5>5.丰泉古井<br><h5> 丰泉古井原本在北起东茅街,南至丰盈里一带。清道光八年冬季,60户人家集资兴建了这口古井。2000年修建蔡锷南路时,丰泉古井被填埋。市政部门在蔡锷南路路旁另掘了一口井,仍名"丰泉古井"。</h5>6.白果园31号公馆<br><h5> 白果园31号杜心五公馆,杜心五(1869年﹣1953年),湖南慈利人,人称南北大侠,曾担任孙中山、宋教仁先生保镖,清末时革命党员。1905年经宋教仁介绍加入同盟会,开始其革命生涯。解放后担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顾问、湖南省政协委员。</h5>7.白果园8号公馆<br><h5> 白果园8号郑家溉旧居,郑家溉(1873年﹣1944年),湖南长沙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翰林、大书法家、抗日人士。1934年郑家溉由北京返回长沙,居住于白果园,卖字维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郑家溉勇赴国难,曾受邀担任省府顾问,积极为抗日战争出谋划策。1944年长沙沦陷,避难湘乡,拒绝出任日军的维持会长,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中国人,宁死也不能为侵略者卖力。",后被日军杀害。1945年,程潜在重庆为其举行公祭。徐特立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撰文:"长沙老翰林郑家溉,拒绝任维持会长职务而遭杀害,以死成全了自己的民族气节。"</h5>8.贺长龄旧址<br><h5> 贺长龄(1785年﹣1848年),湖南善化(长沙古名)人,原籍浙江会稽,嘉庆十三年(1808年)进士,历任江苏、福建、直隶等省布政使、贵州巡抚、云贵总督兼署云南巡抚等职,嘉庆年间(1817年﹣1818年)担任岳麓书院山长。1830年前后,其母去世,他暂辞官职,回家为母亲守制三年,居住于此地。他主修的《遵义府志》被梁启超推为"天下府志第一",著有《耐庵诗文集》等传世。</h5> 白果园19号<br>程潜公馆<br>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 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位于白果园19号,是程潜担任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时的居所,也是湖南和平起义期间,程潜与中国共产党代表的重要联络地点和谈判地点之一。2015年,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在白果园程潜公馆内建成,并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p class="ql-block">湖南和平起义历史陈列</p> <h5></h5><h3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八大公沟遗迹</h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长沙市人民政府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二〇〇五年十一月</p><p class="ql-block"> 八大公沟,古称「御沟」。始建于清雍正年间,为长沙古城八条自东向西通往湘江的排水沟渠。两側沟墙及底均砌麻石,此处即为第七公沟遺迹。后经多次疏浚、維修,保留至今,第七公沟总长35768米,主沟起自都正街,经永庆街、丰盈里、白果园、化龙池、大古道巷、晏家塘、南门口,沿西湖路南侧入湘江。</p> <p class="ql-block"> 公沟系砖石边墙,麻石盖板结构,形成"自东向西,汇流入江"的排水体系。现存白果园的第七公沟遗迹,宽1.67米,深1.5米。</p> <p class="ql-block">白果园8号公馆</p><p class="ql-block"> 郑家溉旧居。郑家溉(1873年﹣1944年),湖南长沙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翰林、大书法家、抗日人士。1934年郑家溉由北京返回长沙,居住于白果园,卖字维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郑家溉勇赴国难,曾受邀担任省府顾问,积极为抗日战争出谋划策。1944年长沙沦陷,避难湘乡,拒绝出任日军的维持会长,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中国人,宁死也不能为侵略者卖力。",后被日军杀害。1945年,程潜在重庆为其举行公祭。徐特立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撰文:"长沙老翰林郑家溉,拒绝任维持会长职务而遭杀害,以死成全了自己的民族气节。"</p> <h5></h5><h3 class="ql-block">白果园31号公馆</h3><p class="ql-block">老泉遗风</p><p class="ql-block">曲径通幽芝兰满堂</p><p class="ql-block">湘水揚波琴瑟希声</p> <p class="ql-block"> 白果园31号杜心五公馆,杜心五(1869年﹣1953年),湖南慈利人,人称南北大侠,曾担任孙中山、宋教仁先生保镖,清末时革命党员。1905年经宋教仁介绍加入同盟会,开始其革命生涯。解放后担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顾问、湖南省政协委员。</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老泉别径</p><p class="ql-block"> “老泉”为苏洵的别号。相传苏洵来长沙后择白果园北侧的苏家巷建起宅第,他在宅第后院开一小门,直入狭窄的岔道,去白果园探幽寻趣。当地百姓就称这岔道为“老泉别径”。</p> <p class="ql-block">木刻財门寻古迹</p><p class="ql-block">石雕小巷覓仙踪</p> <p class="ql-block">白果园巷33-2</p><p class="ql-block"> 《湘江评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影响最大的湖南学生刊物之一,由湖南学生联合会主办,毛泽东任主编。创刊号当天即告售罄,第二期加印至伍仟份。《湘江评论》一九一九年七月创刊,九月遭封禁,仅出版五期,但对湖南新文化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摘自湘江评论第四期《民众的大联合》)</span></p> <h3>都正街【桃花古井】</h3><h5> 桃花井为井名,亦为街巷名,原桃花井巷北起织机街(2004年拆迁为人民西路的一段),南止小瀛洲,街中桃花井20世纪80年代仍在使用。清光绪《善化县志》载"桃花井,织机巷尾,都司署右。"桃花井虽为深幽小巷,却是旧时戏班荟萃之区。据民国《长沙指南》载,民国元年,(1912)徐辛园组织"豫园"于桃花井,"延聘沪汉名伶之优等者,排演迎合湘人心理之戏剧,其营业之盛,殊足惊人"。1913年黄逢元为豫园戏班题联云:<br> 至今犹想休明鼓吹时,经几度繁华,江南风景花开落;<br> 从古多称悲歌慷慨士,到此间游戏,塞北关山雁去来。<br> 黄逢元为清末举人,著有《怡云室联语》。民国七年(1918),又有李某组织"潇湘第一台"于此。黄逢元亦为桃花井戏台题联云:<br> 饮水能歌,桃花古井桃花扇;<br> 望瀛可接,第一仙人第一台。<br> 2003年,桃花井巷因修建人民西路而被拆除。<br> 2014年,桃花古井恢复重建。</h5> <div>桃花井</div><div>欧阳询书</div> <div>火药局</div><div> 咸丰二年(1852年),为了提升湖南的军事装备水平,时任湖南巡抚的张亮基决定在长沙开设火药局,专门生产火药和枪炮。这个火药局被设立在长沙府善化县城隍庙(定湘王庙)的背后。</div> <div>都正街</div><div>尘封一页神游湘楚乌衣巷</div><div>回味千年梦绕长沙美食街</div> <p class="ql-block">都正街</p><p class="ql-block"> 都正街东邻天心阁、西至蔡锷路、北至人民路、南到城南路,全长314米,宽5.5米,是古城长沙保存下来的历史街巷之一,因清初都司衙署所在而得名。晚清至民国时期,都正街人烟繁密、商业繁华,现仍保留有詹王宫、桃花井等文化遗迹和县正街、清香留巷等长沙街巷。</p> <div>天下都正</div><h5>欧阳询书 <br></h5><div>饮水能歌桃花古井桃花扇</div><div>望瀛可接第一仙人第一台</div> <p class="ql-block"> 都正街因清初都司衙署所在而得名,是古城长沙保存下来的历史街巷之一,保留有善化县城隍庙、詹王宫、桃花井等文化遗迹和县正街、清香留巷等老长沙街巷,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长沙市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为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提升老城区居民生活品质,芙蓉区委区政府于2013年9月正式启动对英蓉区都正街棚户区的"有机"棚改。该改造项目按照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居民生态、不破坏建筑风貌的原则,采取政府统一编制规划方案,投资完善基础设施,按照"政府引导、居民参与"的原则鼓励产权单位和居民自主改造的方式组织实施棚户区改造工作。</p><p class="ql-block"> 改造后的都正街给出了答案,这里已建成一条集中体现长沙清末民初传统人文风貌的"宽窄巷子",一个浓缩长沙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往昔记忆深处的符号......当游人伴着夕阳,望着炊烟,走在黄昏中的巷子里,感受湘江的宁静,一种久违的老城区市民新文化生活场景将一一浮现在眼前。</p> 街旁有几组老长沙市井人物雕塑。 黄包车夫 爆米花 评弹艺人 坐在竹床上的男孩 都正街【門神】<br> 此组门神表现的是尉迟恭与秦琼。 <div> 詹王宫巷</div><div> 长沙厨师业祖庙詹王宫所在地。传说楚王曾问御厨詹鼠世上什么东西最好吃,詹鼠答盐。楚王大怒将其赐死,从此御膳中再也无盐。楚王连吃三天,食而无味,方知错杀了詹鼠,悔恨不已。于是追封詹鼠为詹王,并在此塑像建庙。</div> <div>铁铺巷</div><div> 位于都正街南端的第一个巷口,因巷口的汪鸿泰铁铺生意广、名气大而得名。当年,铁铺老板汪鸿泰主要做修兵器、钉马掌等军队生意,同时也打制锄头等民用品。 </div> <div>都正街4号</div><div> 这里是都正街最南端,都正街和县正街、高正街三街交汇的地方——东池。</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池</span></p><p class="ql-block"> 东池为唐贞元十八年潭州刺史兼湖南观察使杨凭所建,初为潭州官府宴客观游场所。</p> <div> 右有青莲梵宇,岩岩万构,朱甍宝刹,错落青画;左有灌木丛林,阴蔼芊眠,不究幽深,四时苍然。</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唐代文学家符载曾著有散文《长沙东池记》</div> 都正街2号 <div>善化垸</div> <div>县正街</div><div> 东西向,不足百米,是三条街中最短的。因位于善化县署前而得名。</div> <h5> 自古城南多故事,古城长沙的城南亦然。眼前的这组图片墙如同一扇刚掀开的历史之窗在明亮的阳光下格外醒目:<br> 这里是一个城市岁月沧桑的印记,我们将每一片印记串联起来,用光与影,讲述脚下这片土地的一段段往事。<br> 于是,我们看到了晚清时期的太平街与天心阁,看到了民国时期的八角亭与红牌楼。看到了大西门的城楼,看到了蔡锷路到店铺。看到了抗战时期中国军人与日寇的殊死战斗,更看到了共和国初期建设工地上的热情劳动。我们的情感,仿佛这过去的时光中徜徉。沿着南门口的马路,区体会十字街头的明清遗韵,透过小巷深处黑漆漆的大门,去窥视高墙内的民国风范,或许,会在不经意间,闻到一股浓浓的臭干子味道,听到一串糯米甜酒的吆喝。<br> 清风明月,寒来暑往,时光用心雕琢,将城市变幻成现在的模样。我们在不懈努力,使城市的设施日臻完善,使身边的环境日益优化。但是,我们却抛不开城市的过往。我们需要它的记忆,能时刻感觉到它的温度。<br> 城南旧事照眼来,光影滚动,交织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定格成一个个永恒的瞬间。在这光阴的故事里,我们看的是图片,读的是世界,听的是故事,体会的是生活。</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