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博物院

东山龙

<p class="ql-block">  近日与几位校友到蔡家坡考察一个机械加工企业,顺便到周原博物馆一游。</p><p class="ql-block"> 很早就知道周原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的制冷和供热系统是北理工校友企业中亚科技提供的,也算是该企业的一个样板工程。要确保文物的恒温恒湿的环境,从技术上还有些难度,值得宣传。因此,从校友企业的宣传册上,很早就见过周原博物馆的样子了。</p><p class="ql-block"> 周原博物馆是在召陈村遗址附近建立的一个考古博物馆,少不了青铜器、陶罐之类的东西。近年来,有一种说法讲人类起源于非洲,现代人都是从古非洲走出来的智人后代,所以,我对于中国的考古发现特别感兴趣,已经参观过二里头、三星堆遗址,比较相信人类同源之说。</p> <p class="ql-block">  踏入周原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几个“宏伟”建筑,经讲解员解说,方知这是根据附近召陈村的考古遗迹——柱基的分布和瓦片遗存,同比例推演出这两座建筑。我虽然相信考古专家的想像力,但建得如此高大,恐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p><p class="ql-block"> 展室安排在地下,应该是一种节能环保的考虑,刻意昏暗的灯光,让人仿佛穿越三千年时光,置身于周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史诗现场。</p><p class="ql-block"> 展厅不算太大,我们跟随讲解员的解说,参考自己曾经读过的历史书,在博物馆里更直观地感受周王朝的历史和文化:</p><p class="ql-block">一、周人从“陶复陶穴”到“筑室于兹”</p><p class="ql-block"> 周朝历史在司马迁的《史记》、《诗经》中都有文字记载,《诗经》曰:“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p><p class="ql-block"> 而现在的考古发现,基本上可以印证周人的迁徙路线:由岐山转移到彬县(豳地),又由彬县回迁到岐山。 博物馆序厅以图画形式还原了亶父率族自豳地迁岐的迁徙场景。</p><p class="ql-block"> 展厅一侧陈列的灰坑剖面里,夹炭陶片与兽骨交错,印证着周人初到周原时“陶复陶穴、枝草搭蓬”的艰苦。然而就在这些看似简陋的遗存旁,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王家嘴2500平方米的先周大型夯土建筑群。基址下叠压的商文化晚期陶片与打破基址的先周小墓,精准卡位出“亶父迁岐”的时间刻度——公元前11世纪初,周人已在周原营建宫殿,由部落形态成长为“国”的建制。</p><p class="ql-block"> 现在来看,岐山地形在农耕文明时期並不属于富庶之地,为何周人能在此崛起,战胜了商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农业与青铜:周人壮大的“双轮”</p><p class="ql-block"> 周人何以崛起?通过参观和听讲解,周人崛起的原因有二:</p><p class="ql-block"> 一是先进的农业奠定了周人的物质基础。讲解员介绍周人附近的灌溉系统:有一个大型“水库”,沿此修建了许多引水沟渠,以及存水的“储水池”。在原始农耕社会,如果水源有保证,收获就有保证,粮食足了,人口就会发展。</p><p class="ql-block"> 展室里有周人井田模型:沟洫纵横,疆畔方正,配合展柜里碳化的小米、大豆,以及骨耜、石铲等农具,直观呈现“后稷稼穑”传统下的高效农业。</p><p class="ql-block"> 二是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展厅里有先周铜器:乳钉纹鼎、涡纹罍、兽面纹斝……尤其一件“天亡簋”残片,铭有“王祀于天室”,断为武王克商前的器具。它证明周人在岐山已建独立青铜作坊,打破了“周用殷铜”旧说。当殷商人以巨型祭器炫耀神权时,周人则将青铜转化为战争资源:戈、戟、胄、甲,周人车马坑中铜壳木轮熠熠生辉,周人已经变得越发强大。</p><p class="ql-block"> 史学研究发现,在殷商时期,国家中心在朝歌,朝歌位于现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的朝歌镇附近,距岐山直线距离500公里。当时,周人是殷商王朝的西垂附属国,是一个负责为殷商王朝提供人殉的小国。</p><p class="ql-block"> 而朝歌有军队,有青铜冶炼技术,有大量的工匠,是远比周人强大的力量。周人以其坚忍、忠诚,获得了朝歌的信赖,並偷偷学习到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和青铜冶炼技术,然后联合其它受殷商欺压的小国,一举打败了殷纣王的军队,建立了周王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周王朝的伟大</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的考古(2019—2025年)发现,周原遗址首次确认周王朝的城邑为:“小城—宫城—大城”三重城垣。站在博物馆周原地图前,可见大城近方,边长2500米;宫城居中,略呈长方形;小城嵌于西北角,年代最早。</p><p class="ql-block"> 城墙解剖显示,小城夯层薄而硬,含先周陶片;大城夯层厚,夹西周早期瓦片,直观呈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动态扩张。</p><p class="ql-block">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封建制”朝代,当年,这里西安的镐京曾是中国的中心,分封了大小几百个诸侯国,山东为鲁国和齐国,莒国,北京一带属于燕国。</p><p class="ql-block"> 周朝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朝代,人们可以自由迁徒,文化也自由,是中国真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涌现出诸如老子、孔子、管仲这样的思想家,也有鲁班、墨子这样的能工巧匠。</p><p class="ql-block"> 虽然周朝时期控制的中国疆域要远远小于现在,但东面已经到了青岛、潍坊,北面到了朝鲜附近,山西、河南全境均属周天子的天下,这在当时的交通、通讯条件下,控制如此之大的疆域,感觉也是不可思异。‌</p><p class="ql-block"> 周朝共存续约79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前256年)两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从此形成了强烈的中国“大一统”的民族意识。</p><p class="ql-block"> 周朝当年实施的是“封建共和制”,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各诸侯国各自为政,与当年的罗马帝国很像。这种共和体制最致命的两个弊端是:一是世袭的“天子”的能力衰减不可避免,甚至走向荒唐,如周幽王,使得王朝的统治力走向式微;二是各诸侯国发展状况不同,总会有做强做大的,就产生了野心。</p><p class="ql-block"> 因此,西周之后,就有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最后秦灭了七国,取代了周王朝,建立了大秦帝国。</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道、法、墨、纵横、兵家学说,都形成于周王朝,后世只是发展和演绎。从世界角度看,周王朝的统治时间,是仅次于日本天皇的统治时间,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 使周王朝在风雨飘摇中能坚持近800年的统治,儒家的礼教思想起了决定性作用。从现在的视角来看,礼教的确有其局限性和落后的内容,但在当时经济基础和交通通讯条件下,这无疑是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文化,遥遥领先于世界其它国家。</p> <p class="ql-block"> 四、周人从何而来?</p><p class="ql-block"> 周原考古发现了当时周人使用的各种陶器,其形状与名称,与同时代的半坡遗址,以及山东、山西的考古发现都很相似,似乎可以推断,这些古人是来源于同一个渠道,只是分散迁徒到各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里有周人的谱系图,可以追溯到第一代为后稷,这是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无法用考古来证明。</p><p class="ql-block"> 后稷的祖先又是谁呢?我们当年的教科书上说:原始人从旧石器时代,逐渐向新石器时代进化,最终成为古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古猿人,他们只进化到旧石器时代,就被自然灭绝了,根本没有进化到新石器阶段。如蓝田猿人和北京山顶洞人,並不是现代人类的祖先。</p><p class="ql-block"> 周人与当时的殷商人都是迁徏来到中原地区的,只是殷商人当时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在经济和技术发展方面比周人更强一些,比如殷人已经能制造和使用马车。</p><p class="ql-block"> 那么,殷商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河南洛阳附近的“二里头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被猜想是夏都,其中,有学者在古籍中找到“殷人从海上来,从事商业”,故亦称“商人”。这也是中国人是迁徙而来的证据。</p><p class="ql-block"> 近年在榆林神木发现的石茆遗迹,其陶器、祭祀的风俗与殷商类似,但没有发现青铜器,也是古人由北向南迁徏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 五、克商之艰。</p><p class="ql-block"> 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成功的政权革命,也是唯一一次以“地方政府”组团的形式,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並实现了长治久安,其经验教训,值得深思。</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次“小邦周”挑战大邑商朝的战争,是一次以小敌大,看似不可能成功的战争。</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考古学也冷静提醒我们:克商绝非轻而易举。殷墟王陵区10万平方米的祭祀坑、重达875公斤的司母戊鼎,昭示商人掌控的庞大资源和技术。</p><p class="ql-block"> 相比之下,周原至今未发现王陵,最高等级墓葬仅随葬17件青铜礼器。数量与体量的差距,直观呈现“小邦”与“大邑”的实力悬殊。</p><p class="ql-block"> 周人为何能战胜强大的殷商?殷纣王的暴政失去民心了。</p><p class="ql-block"> 周人的胜利,不仅是军事奇迹,更是文明综合实力的胜利。周文王功不可没,他让周人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文化,並以占卜的形式,掌握了与“上天”沟通的渠道,从而赢得了周边小国的信任,组成了推翻殷纣的联军,而农业奠基、青铜武装、城垣立制、甲骨演德、礼乐化人的举措,使得周人可以兼容并消解商的独霸,以“德”与“礼”重构秩序,从而完成从“小邦”到“天下共主”的跨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六、窑藏文物和周人 </p><p class="ql-block"> 周原博物馆有许多精美青铜器展出,如史墙盘、折觥‌等,很有历史和文物价值,观赏性也很好。令人惋惜的是,不知还有多少更精美的器具落到了盗墓贼的手里,流落到世界各地。</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博物馆能看到的青铜器,大都是偶然发现的“窑藏”——战乱时临时掩埋而掩埋人后来死于非命,致使这些宝贝长久封存在地下,直到近代才被偶然发现,实属侥幸。而文物最多的墓藏文物,大都被历代盗墓者拿走了。</p><p class="ql-block"> 周人发源于陕西岐山一带,建立周王朝后,通过分封制度将周人的文化和人才散布到全国各地。东周时代,周人又大都转移到了洛邑,今河南洛阳一带,再之后,又因战乱逃向南方,成为现代的“客家人”。</p><p class="ql-block"> 所以,陕西人的先祖,並不是周人,我们一直自称是“秦人”。</p><p class="ql-block"> 周原,是一片曾经出圣人的地方,也是孕育中国文化的地方。今日与几位朋友到此参观,是发自内心对周人的致敬,致敬周人的隐忍、学习、创新、联盟,最后取得天下!</p><p class="ql-block"> 历史从不眷顾“天命”,只垂青那些善于在逆境中积蓄力量、在开放中重塑自我的文明。</p><p class="ql-block"> 周人如此,今日亦然。</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3日于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