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西陵川:穿越板山到浙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老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驴友们经常说的一句话,跟着老大徒步常上当,当当不一样。老大是徒步协会会长。当下长治户外,被驴友们称为老大,独此一人。</p><p class="ql-block"> ——— 题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月十三日,又是一个周六。老大近日做了一个小手术,刚过一个多星期,他说,我带队,休闲点。我想,这次肯定休闲,又是我去过十几次的陵川浙水古村落。休闲?我都有点不想去了。又觉得,只要出发,哪怕熟悉的地方,肯定会有新的收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休闲线路不休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午近九点,在陵川县往浙水方向的太行1号公路边,我们下车,跟着老大沿着一条小河沟往山里走。前几天雨水不少。沿途植被茂密,少有人走,野生植物枝叶上的雨水、露水,不断地浸入我们的衣裤。尤其是走在前面的驴友,沾水不少。我和收队小樊走在了最后面,我今天的主要任务是陪伴同事小杨。她三个月前第二次参加活动,膝盖受伤,尚未痊愈。被太行山水吸引,禁不住诱惑,提前归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山不久,小杨发现一棵野山楂树,上面果实累累。我没想到在此处会有野山楂树。六七年前的国庆假期,和作家葛水平老师去沁水十里的大山上寻见她小时候摘过的野山楂树,采摘不少,泡上小米酒,味道甜美。小杨摘了一颗,她说:“有甜味,还没熟透呢!”我只顾赶路,无心品尝,说:“国庆咱们再来这小沟,摘野山楂,泡酒。”望看豆粒大小的青色山楂,我想,半个多月后的国庆前后,不妨再来寻找这条小山沟里的野山楂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山的路被肆意生长的野生植物覆盖,早已隐藏得干净利落。大家只好在丛林里向上穿行。小樊对我说:“今天虽然没上周人多,但新驴不少。”我笑着说:“你今天的‘买卖’不好干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没了路的痕迹,老大让大家原地待命。他和强驴宋慧、随心向上探路。最终宋慧在右侧半山腰发现了一条山路,于是大家强行向上穿插。山坡陡峭,泥土松软。许多地方我上去后开始拖拽后面的几个驴友。小杨无奈地说:“老大不是说休闲吗?这,哪是路呀!”我笑着说:“次次都上当,当当不一样。我早就习惯了。”有个初次出行的驴友说:“还不如去爬老顶山呢!”我开玩笑答:“爬老顶山不用花钱,爬这样的山才要花钱。户外就是花钱买罪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次出行老大在通告中说“半休闲”,没有星级。不曾想,又是一次休闲线路不休闲,奋力登攀汗淋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板山之巅风光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前只知道武乡和黎城交界处的板山。板山,别名栓马岭、左会垭口,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东部洪水镇一带,地处太行山腹地,平均海拔1800米以上,主峰花儿垴海拔2008.5米,为武乡县最高峰,西接武乡,东连黄崖洞。山体以群峰壁立、绝壁千仞为特征,形成“太行雄姿”“太行日出”“太行云海”“太行秋色”四大自然景观,夏秋季节可观赏日出、云海奇观,深秋红叶漫山。地质构造包含大黑石料峰、支天石柱等奇峰异石,气候湿润多云雾,植被覆盖率高。从黎城洗耳河方向去板山足有几十次。百看不厌。这次,又突然冒出一个陵川县的板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陵川板山的海拔高度为1791.9米,是陵川县东北部的最高峰。板山与佛子山(海拔1745米)并列为太行山脉南端的主要高峰,以崖悬壁峭、沟壑纵横的典型石山地貌著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刚上山时沿途的蜘蛛网一个个晶莹透亮,形状各异又十分规整,一个个椭圆形丝线缠绕,堪称完美。五艳六色的野花盛开,丰富多彩,点缀着山野的世界,愉悦了我们苦累的登攀。沿着山路上行,渐渐走进茂密的松林,枯黄的陈年松针一层层叠加铺满山坡,遮盖了山路。按照老大指引的方向,走在前方的驴友们到达一个山头。大家席地而坐,开始喝水、吃零食,等待走在最后面的两个新驴和小樊。闲不住的随心大哥担心小樊寻不见路径,独自去后面迎接他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资深”美女们开始摆拍娱乐,我喝水吃干粮后,拿着手机逐一给驴友们打卡。发现穿黑色上衣红色裤子的一个驴友拿固定手机的支架自娱自乐地自拍。我好奇地走过去问:“您这是专业家伙啊!肯定拍照技术好。”她笑着说:“爱好而已。给你拍几张。”我答:“好。”我靠在一棵树上,在她的指导下,摆好姿势,她用手机拍摄。然后让我看拍的效果,果然非同寻常。驴友中的摄影大咖不少,但多是男子,这位女子绝对算女中大咖。而且体质不错。早上在南广场上车时,见她休闲套装,背着小包,便提醒她多带水。她买了两瓶。后来了解到她网名阳子,2019年秋天跟着徒协走过一次。一“别”五年。她从手机里翻出上次出行时的合照,领队老大略胖,收队行人年轻帅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半个多小时后,小樊和后面两个驴友来了。其中一个脚有些疼,需要休息一下。另一个我仔细回想,好像四年前跟着老大昔日同事走过一次似的。那次是婆媳二人。我没有核实,也许是我猜错了。他们仨休息,我们继续前行。时间已经上午十一点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山,右切,半个小时后我们到了一条宽阔的护林防火通道。这条通道应该是老大说的休闲线路。但我们上山时也许错过了。沿着大路走了十分钟左右,靠右有一条羊肠小道上山。老大嘱咐宋慧、随心说,您们从小道上,没岔路,可登顶板山。我带不想再登山的朋友继续走护林防火通道。咱们在前方就会合了。同事小杨关节略有不适,跟着老大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多数体力尚好的开始登山,山路虽陡峭,无甚危险,汗水顿时涌了出来。二十几分钟后登顶开始沿着山脊行走,忽上忽下,天然的石头小道,有的地方仅一尺左右。沿途植物浓密,恍惚使人感不到两侧是悬崖绝壁。我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小心谨慎,步步操心。宋慧走在最前面,他在手台里喊:“我的手台快没电了,大家沿着路走就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板山之巅,一览众山小,天地空旷。走到最后一段山脊,俯瞰前方的山沟里,望见了太行1号旅游公路和浙水村。目标明确,开始下山,初始山路不太明显,须细心观察前后驴友走过的足迹才行。手脚并用,缓缓下行。百余米后,路变得一米多宽,也不太陡峭了。我想,幸好小杨明知,否则走这板山之巅,关节会更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午1点,我下山重新走到了护林防火公路上,正好碰见老大和十几个驴友沿着公路回返过来。他想走一条往浙水村走的小路。在拐弯处寻了几分钟不见,被眼尖的南老师看见了:“老大,路在这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再次走进浙水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沿着一条小山沟缓坡下行,小杨的关节略有不适。慢慢倒着走。休闲装参加的女摄影家阳子光着两条胳膊。也走的是大路。我问她:“水喝完了吗?”她说:“喝完了。我平时就很少喝水。我是喜欢拍照,但不太喜欢爬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进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庄,叫南掌,村里的留守老人不少。一户人家晒着剥了绿皮的核桃,我询问价格时,一位纯朴的农民说:“今年还没卖呢!不知道什么价格。”又一户人家院子里晒着谷穗,许多颜色乌黑。从屋里掀门帘走出来一位大哥。我笑哈哈地说:“小米丰收啦!”他却一脸茫然地答:“雨水多,闷了。赶紧从地里抢回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午后一点半左右,再次走进陵川县太行1号公路的起点浙水古村。浙水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六泉乡,地处太行山南部,是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晋城段的起点。该村位于晋豫两省及陵川、壶关、林州三县交界处,穿村而过的阳马古道曾是明清时期连接中原与太行山的重要商道。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寻一个农家小院,与老大等八九个人,点了几个菜,要了两瓶53度玻璃汾酒。为避免抢结帐,大家建议AA。结果阳光普照大哥偷偷地结了帐,大家不允许,把AA钱一致转给了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饭后出小院遛达,另一小院门口晒着谷子,正巧一老大娘走出来,南老师问:“有新小米吗?”她说:“有。6元一斤。”我和南老师、小杨、阳子四个人随她进院入屋。一个桶里有半桶小米。看见色泽略黄。像新米。想着还要遛,便对老大娘说,一会儿再过来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村里转了一圈,最后走大浙水大戏台院里,打卡之后,我问南老师,还买米吗?他说,买。于是我们四人返回那个小院,老大娘给我们用木杆老式称,我们每人要了二斤。另外有两三个游客走进来,问了一句,是新米吗?老大娘说,我70多了,捉唬你哩。为了帮助老大娘促销,我说,的确是好米,剩下的不多了。老大娘又拎出一个十斤塑料桶,里面装满小米,颜色发白。她说,这才是旧米。老百姓种个小米容易吗?我也附一合说,是啊!我也是农村出来的,十几岁时在谷地“拔草”“拔小谷苗留大苗”,夏天闷热,那个难受劲儿至今想起来都记忆深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半月前来浙水村,我就想买点小米尝一下,被我爱人制止了。这次算是圆了心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是新米还是旧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休闲线路不休闲,四五个小时,十六七公里,比我预想的要好。四点钟时大家离开浙水村,顺利返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我迫不及待地想尝一下新米,打开塑料袋,突然看见一个米团团,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再次仔细看,果然,用拇指食指捏出来,一搓,竟然有米虫。我傻眼了。把米淘洗了五六遍,做成的米饭味道还能说得过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午时,我微信联系其他几个买小米的驴友,说“昨天买的小米今早发现有个米虫🐛但做成小米饭后口感还好。两种情况:一是我家夏天时有小米生过虫;二是去年的米;三是新米,老大娘家的旧虫子🐛跑进新米了………你看一下咱们买的米有没有小团团”,大家一看,都有。我的心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真的不敢相信,难道七十多的老大娘欺骗了我们?她用的是老年机,我们的8斤48元是扫码给了吃饭的饭店老板。另外准备买米的两三个游客说她们有现金,倘若买回去发现有米虫,是不是会骂我是“托”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来还想先尝一下,下次路过浙水再去买点小米,这下断了念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阳子见我们在板山顶拍的风景好,有点后悔没上。我鼓励她说,无限风光在险峰,赶紧配好装备,下次一起出发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浙水村群山环抱,浙水河穿村而过,自然风光秀美。村南的板山,为南太行南端第一高峰,主峰海拔高达1791.7米,为浙水村增添了一份雄伟与壮丽。 人文景观:浙水村以明清古建筑群、阳马古道商贸文化遗产以及太行山生态景观为核心特色。村内保存有大量的明清古建筑,如杨家大院、靳家大院等,这些古建筑错落有致,青瓦灰墙间透露出岁月的痕迹,是浙水村历史文化的载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掌村曾是旅游公路上的无名小村,如今成为网红打卡地。这里,古朴的民居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每一处都散发着原始而淳朴的气息。漫步在南掌村的街巷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感受到那份久远的宁静与美好。南掌村,被群山环绕,自然风光旖旎。</p><p class="ql-block"> 9月13日, 浙水,上南掌,板山,佛山,天芝麻,浙水,走康养步道,半休闲线路。带少量路餐。下山后可在浙水就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