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活着有时候总觉得日子还长着呢,但回过头去看往事,就会发现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经很久了。去北京国家博物馆大半个月了,刚刚翻看拍的那些青铜古器,突然觉得该写个后知后觉,突然觉得国家博物馆是个非常滋养人的地方。在古代馆,青铜器是非常有突出地位的,主要是器形硕大,器物历史久远,公元前文物比比皆是。它们均做工考究,气派非凡,令人过目难忘,每一件都藏着历史的底蕴,随手拍下来,每一次欣赏,都会赋予不同的趣意,让人在这些图片中获得想象的灵感。子龙青铜鼎,巍巍而立,腹深足稳。鼎上纹路纵横,似龙蛇盘绕,又似云雷交错。它曾盛过牲肉,奉过天地,享过鬼神,而今默然立于这里,圆形的鼎身上的每一道纹路,都不是冰冷的镌刻,而是先民对力量与信仰的虔诚书写,站在它面前,连呼吸都忍不住放轻,生怕惊扰了沉睡千年的庄重。尊,形制古朴,虽为青铜精工之作,却拙朴可爱。器身修长,纹饰繁复,若非用心,绝难造出此物。凡亲眼看到此物者,无不怀想它曾经注满琼浆,在祭祀大典上被高高举起,酒香四溢,与香烟缭绕一处。而今酒干香散,唯余铜绿斑驳,那是岁月反复摩挲留下的温柔印记。驻足后母辛青铜觥,被奇特的器形所吸引,似兽非兽,似鸟非鸟,双目炯炯,仿佛下一秒就要仰头长啸。纹饰层层叠叠,既有饕餮纹的神秘,又有云雷纹的灵动,连器身的弧度都恰到好处,既显威严,又不失精巧。觥本为酒器,而这“后母辛”三字,又牵扯出多少湮没无闻的旧事。史书上王侯将相的名字密密麻麻,而一个女子的名字却能借由铜器传至今日,真是令人感慨。盂青铜鼎体量硕大,腹圆底平,庄重浑厚,仿佛能扛起整个商周的岁月,大有一种“一言九鼎”的厚重感。盂可用于盛水,亦可盛食,想是当年贵族宴飨时,此物必列其中,内盛美味,香闻数步。而今空陈于此,唯余铜锈之色,幽幽地反射着灯光。青铜罍与青铜缶皆属容器,形制相近而略有不同。罍有盖,缶无盖;罍多圆腹,缶多直腹。古人制器,精益求精,虽同为盛物之器,则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罍的器形端庄,盖与身严丝合缝,想来是用来储存酒浆或水的;缶的腹部浑圆,容量可观,或许曾装满谷物,守护着一家人的温饱。虎纹青铜钲是军中乐器。想象中,钲声一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博物馆就像是一部立体的书,书里的光,能照亮我们的认知。只要来过,不用强迫记住它们,那些流过心头的感悟,就会刻进生命里,成滋养灵魂的营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