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40326</b></p><p class="ql-block"> 龙兴寺外就是台州府城古城墙的“兴善门”。由此入门登楼,便开始了我此行的古城墙之旅。</p><p class="ql-block"> 有别于一般城市的古城墙,台州的城墙更像长城,故而有“江南长城”之美誉。戚继光、郑成功均在此据城御敌。我身临其境之后,真心觉得是实至名归。登上兴善门楼,俯瞰墙内的游客中心,人流如织;对面的龙兴寺中殿阁森森、梵唱悠远。顺时针缘墙向西行数百米,又到了一处城门,谓之镇宁门,比之兴善门虽不那么热闹,但门楼、瓮城等形制毫不逊色。过了镇宁门,城墙折而向北,墙外的灵江也在此转了个大弯,就像个贴心长辈,在西南两面把个古城抱在怀里。又行百米,忽闻书声琅琅,紧邻城墙还有一所学校。我驻足凝望,教室中师生形象清晰可辨。</p> <p class="ql-block"> 再行不远,一座高大宏伟的城门耸立在眼前。此门名“望江门”,我们在此稍驻片刻,但见此门衔街连江,东接城中巾山路,西通城外望江桥,实为临海城乡交通之枢纽。不过此门并非古城门,而是因城市发展于1984年新辟。古城原有7门,现存4门,除了刚才的兴善门、镇宁门外,还有靖越门和朝天门。望江门北面最近的是朝天门,为古城西门,门内就是西门街历史街区,是当年台州府中最热闹的地方。这一段道路平缓,行走很便捷。</p> <p class="ql-block"> 由此再往北,城墙循着山势起伏曲折,山峭城陡,走路成了爬山。</p> <p class="ql-block"> 过了朝天门,城墙上每隔一段就有一座“敌台”,如长城的烽火台,可驻兵瞭望并兼具避雨御寒功能。妻子在我哄劝之下就此打住,约好去朝天门游客中心等我。俺老汉尽管一步一喘,但步步为营,坚韧不拔地向上攀行。</p> <p class="ql-block"> 我每到一个敌台,便如遇大赦,敌台不仅是歇脚饮水的“驿站”,也是观光的好平台。敌台一般有两层,我爬上顶层,墙外灵江浩浩,墙内古城巍巍,括苍山在远处迤逦绵延,城墙两侧松柏苍苍,时有樱花绽放,自然的大气和人文的厚重在此尽可一览。</p> <p class="ql-block"> 敌台内还张挂着配有文字的图片,介绍府城的历史和风光。由此,我才知道这敌台是名将戚继光设计,在台州的抗倭战事中这些敌台功不可没。后来戚继光到蓟州任职,敌台也就应用到北方的长城体系中,成为明代军事防御工程的典范。也因为这个原因,有人便把台州城墙称为“明长城的模板”。</p> <p class="ql-block"> 在3号敌台和4号敌台之间,还有一座“烟霞阁”。只是大门紧锁,未能进去一观就里。烟霞阁外有一条小道通向山中,我循道而行,来到了一处“望天台”,扇形台板、台阶和栏杆,都是九和九的倍数,据介绍是体现“园和九”的思想,象征九五之尊。这望天台原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筑台祭天称王的地方,今人为昭示史迹,仿造北京天坛而筑此台。</p> <p class="ql-block"> 过了4号敌台,有路通入山间一寺庙。走进一瞧是台州府城隍庙,内奉台州城隍是“沐泽斯民”的临海郡首任郡守屈坦。</p><p class="ql-block"> 行至此处,已是城墙临江极高处,城之壮观,莫过于此,人称“江南八达岭”。</p> <p class="ql-block"> 由此,城墙折向东北,努力上爬又经过了5、6、7三个敌台,终于到了古城最高处——“白云楼”。由于周边岚气缭绕,白云时生,即得此楼名。登临其上,北眺白云山,南瞰巾子山,府城全景尽收眼底矣!</p> <p class="ql-block"> 城墙蜿蜒而下,过8号敌台,山阶陡峭如垂索,名为“百步峻”,是江南长城最为陡峭的地段。这里还有个故事:相传唐朝大将军尉迟恭指挥军民筑城到此,山势险峻,屡建屡毁。某日清晨,雪后初霁,心忧此事的尉迟恭上山察看,忽见一只梅花鹿沿山脊奔跑,留下一串脚印,尉迟将军忽有所悟,后沿印迹筑,城遂以成。临海还因此得了个“鹿城”的名号。</p> <p class="ql-block"> 过了百步峻,城墙之行尚未结束,还有一座顾景楼在前面恭候呢。这顾景楼之门名“揽胜门”,正如其名,此处真是个“顾景”“揽胜”的绝妙之地。</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重</span>陡阶之下,是一座三门石牌坊,正背坊额分别书字“雄镇东南”和“风流千古”。与牌坊一路之隔,是精妙绝伦的小湖泊,因处城之东而名“东湖”。东湖之西南,即为巾山,湖光山色之间,屋宇俨然、街巷纵横,古城是也!</p> <p class="ql-block"> 其实,游临海古城墙,正常路线是从这石牌坊开始,逆时针而行的。刚起步,当头就是这198级令人生畏的陡台阶,继而又是一步一喘的百步峻,过了白云楼,方能领略“江南八达岭”的雄姿。我由此而下时,正逢一群年轻人艰难上行,有几人已瘫坐在半道。而我不辨方向反道而行,却也免了我这老腿的一番折磨。</p> <p class="ql-block"> 台州府城的公交是免费的,定点定时发车,揽胜门下就有。让我受宠若惊的是,上车时尽管只有我一人,依然到点即开,一直把我送到朝天门。妻子在那儿已经等我多时了。</p> <p class="ql-block"> 时间不早,我们又去古城墙博物馆浮光掠影地走了一遭。除了丰富了古城墙的知识外,还有个意外的收获,了解到我国另外一位古地理学家——王士性。说起徐霞客,几乎人人皆知,而这位王士性就鲜为人知了。王徐属于同一时代的两颗地理学巨星。论古地理学上的建树,二人各有所长,但是侧重点和旅游方式、著述形态各有不同。徐不喜为官,仗着一点家底,玩的是“自助游”;而王一生为官,每任一地,必游山玩水,妥妥的“公费游”。后人评说他是“无时不游,无地不游,无官不游”。在著述上,徐是日记体的游记,王则是考订式的专著。当代历史地理学泰斗谭其骧教授指出:“从自然地理角度看,徐胜于王;从人文地理(包括经济)角度看,王胜于徐。”</p><p class="ql-block"> 在下虽然自诩旅行爱好者,此前居然不知王士性,真是惭愧!王士性是台州人,现引录一段他概括家乡的文字:“浙江十一郡城池,唯吾台最据险,西南二面临大江,西北巉岩参削插天,虽鸟道亦无。止东南面平夷,又有大湖深濠,故不可攻。倭虽数至城下,无能为也。”</p> <p class="ql-block"> 下午去了国清寺。</p><p class="ql-block"> 国清寺在天台县境内,从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间,寺庙或毁于兵火,或摧于风暴,但屡毁屡建。每次重修,寺宇规模都有所发展,位置也越来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旷地带。如今的国清寺既不在闹市,也不在深山,而是在城郊的一片田野中,周边也有些小山头,势头平缓如丘。车子只能停在距离国清寺较远的停车场中,要步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寺庙。不过这路风光甚好,桃红柳绿,又逢油菜花开时,人行花海,心旌摇荡。虽然国清寺非处闹市,也不是身居名山,但名气很大。佛教史中不少名僧都与此寺有关,包括唐一行法师、寒山、拾得、济公和尚等都曾驻锡该寺,日本东密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台密开宗祖师最澄大师等,也来此研习佛法教义并受戒。</p> <p class="ql-block"> 在平缓的坡道上走了一阵,一堵照壁状的黄墙出现在我们面前,上有“隋代古刹”四个字,颇有古风。边上的寺门比较特别,不是它的宏大,而是它的简陋,偏于一隅,单檐矮墙,两扇朱漆薄板门。我看着这简陋的庙门就有点像镇江焦山寺以前的老庙门,不知是不是寺庙的正门。门额上的“国清讲寺”四个字倒是古拙雄劲,被朱红匾底映衬得金光耀目。北宋时期官方将寺名中的“讲”字去除,定名为国清寺,但民间仍习惯使用全称“国清讲寺”。这一称呼反映了该寺作为佛教教育中心的特殊地位。门虽狭仄,不过进入寺内,方知另有天地。殿阁重重,堂馆巍巍,据说是占地7.3万平方米、拥有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余间房屋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寺庙时,已是16时,如同赶路一般看了几个景点,实在是一趟盲人摸象式的观瞻。</p><p class="ql-block"> 先是经过雨花殿。相传是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曾在此讲述《妙法莲华经》,其精诚所至,感动天庭,天上下起法雨天花,故得此名。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通体贴金,周围的罗汉个个金光灿灿,还有罗盖罩顶,这在一般的寺庙也难得看到。</p> <p class="ql-block"> 三贤殿前,一群不知道是游客还是信众,正跟着一位貌像导游的人一起高声诵读:“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赞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寺中还有王羲之的“鹅字碑”,据说一半是真迹,另一半是一位姓曹的人苦练了七年补书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游兴正浓之时,闭寺时间到了,游客稍有迟缓,和尚全然不顾乃祖“忍他,让他”之训,怒目恚颜高声撵客。倒是我等只能“由他、避他”,灰溜溜地出了寺院。回去路上,一片灿黄的油菜田映着一座隋塔,远处青山绿林,蓝天白云,一路心旷神怡,谁还去理那和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8:50抵溪口江南酒店,天已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