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旅行第12天一早,再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机场,准备飞往此行第4个国家,智利的首都圣地亚哥。难得晴空万里,有机会在高处向布宜这座布满方方正正“豆腐块”的城市说声再见。</p> <p class="ql-block">智利这个国家有着世界上“最修长的身姿”,南北长达4300千米,东西平均宽180千米,最窄处只有96千米。首都圣地亚哥位于智利中部,东依安第斯山,西临沿海山脉,马波乔河穿城而过,将城市一分为二,其面积641.4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10月,全市由40个公社组成,人口668.36万人,差不多人均有1平方千米土地。</p><p class="ql-block">圣地亚哥(Santiago),和美国作家海明威获诺奖的名著,《老人与海》中的主人翁,坚强勇敢的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Santiago)同名,也和美国城市圣迭戈(San Diego,“圣地亚哥”是直接音译,“圣迭戈”是更贴合英文发音的音译)同名。原以为游览这座名字有点耳熟的城市会多些了解,可惜尽管住了3个晚上(此行最多的地方),对圣地亚哥的认识只有皮毛。</p> <p class="ql-block">中午落地后去了一家中餐馆,因为是现任智利总统最爱的中餐馆,还有国内某明星的加持,味道也不错,从复活节岛回来又在此吃了晚餐,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总统年轻,餐厅老板也有活力。</p> <p class="ql-block">餐馆在华人区,隔壁有个培训中心,华人重视孩子教育的习俗延续海外。</p> <p class="ql-block">圣地亚哥属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多雨。现在入秋不久,不到雨季也不该寒冷,但前往景点的路上雨下个不停。</p> <p class="ql-block">在武器广场下车,感觉好冷,导游让进入广场北侧的智利国家历史博物馆避雨。<span style="font-size:18px;">雨大没拍照,放一张网上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该建筑原是智利皇家法院和国库所在地,建于1807年,后经多次修缮 ,但建筑正面保持原样,1982年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赚了个行程中没安排的博物馆,有限时间里,浏览了智利殖民时期及独立前后的展品。</p> <p class="ql-block">在西班牙占领智利前,智利本土以印加文明为主,有一些分散的部族,没有统一政权。在西班牙殖民时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1535年-1810年)的</span>18世纪,对智利的统治阶级而言是一个黄金时代。曾经的畜牧主将他们那些质朴的畜牧庄园转变为强大的农业庄园,在这些庄园里,越来越多的人在一种封建且等级森严的统治模式下劳作。</p><p class="ql-block">左边文字介绍了庄园主和在贸易、金融或矿业领域发家致富新移民群体等精英阶层,为巩固自己的“贵族阶层”地位,设立家族世袭爵位,并且与西班牙的政府机构拉近关系,以便对国家公共事务施加影响。</p><p class="ql-block">右边文字介绍了 18世纪的社会底层阶层——农民。所谓的“启蒙时代”在智利是一个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随着小麦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获得了财富、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同时,底层民众沦为“农民”,臣服于大庄园的权力之下。那时智利农民是一个重要的人群类别,主要是混血种人,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他们居住在简陋的住所里,从事农业或小手工业劳作。</p> <p class="ql-block">隔着玻璃晃眼一看,以为是一块普通石材,凑近细看里面居然是一个煤炭矿井的模型,展板标题是“SUB-TERRA, LA MINERÍA DEL CARBÓN ”,意为“地下世界:煤炭开采” 。能看到殖民时期矿工们劳作的身影,使用的工具,模拟的矿井内的支撑结构。</p> <p class="ql-block">1541年2月,西班牙统治者佩德罗·德·瓦尔迪维亚正式建立“新圣地亚哥”市。1810年,智利爆发独立战争,1818年4月5日,经过迈普之战,圣地亚哥成为智利的首都。</p><p class="ql-block">早期的圣地亚哥城池模型</p> <p class="ql-block">1817年,南美独立领袖圣马丁率领军队翻越安第斯山脉,与智利独立派领袖奥希金斯联手,在查卡布科战役击败西班牙军;1818年,智利正式宣布独立,奥希金斯成为首任最高执政官。</p> <p class="ql-block">建国初期的英雄人物</p> <p class="ql-block">模型后面的油画及头像雕塑,是智利历史上第一个海军的首领,托马斯·科克伦勋爵。</p><p class="ql-block">1818 年,智利民族解放运动领袖伯纳德·奥希金斯聘请他来组建和领导海军。科克伦勋爵凭借其卓越的海战指挥才能和丰富经验,对智利海军进行了系统化的建设和训练,提升了智利海军的战斗力。在他的带领下,智利海军在太平洋海域与西班牙殖民势力作战,取得了多次关键胜利,为智利最终赢得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智利海军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智利的教育先驱</p><p class="ql-block">从共和国早期开始,教育就被视为国家进步的关键因素。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国家致力于普及、标准化教育,并使其摆脱教会的控制。然而,教育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实现,尤其是对于民众而言。</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介绍中,把工匠称为“人民中的精英”。</p><p class="ql-block">文字写着:作为殖民时期职业的继承者,在19世纪,他们的结社能力使他们成为智利后起工人运动的先驱。尽管在此期间,食品市场和商铺里充斥着进口产品,但智利的手工艺活动并未衰落。鞋匠、裁缝、铁匠、锡匠和其他工匠在19世纪活跃的经济生活中找到了工作领域。</p> <p class="ql-block">工业革命在19世纪下半叶抵达智利,其发展以及对劳动力的需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铸币厂旧照及制币机</p> <p class="ql-block">这张报纸报道的是1973年智利发生的军事政变,此次政变推翻了当时智利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Salvador Allende) 的政府。</p><p class="ql-block">1973年9月11日,智利军方发动政变。军队包围了总统府——拉莫内达宫(报纸图片中的建筑), 阿连德在总统府坚守并通过广播发表了最后讲话,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随后,总统府遭到轰炸,阿连德死亡。</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出来,冒雨在武器广场溜达一圈,外观四周的历史建筑,博物馆右侧是圣地亚哥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地上,磨得锃亮的铜铸地图和博物馆里的模型很相似。</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左边是中央邮局,始建于1882年,曾是总督府所在地。1908年,为迎接智利独立百年庆典,建筑师拉蒙·费尔曼(Ramon Feherman)为其增加了法式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第三层和铸铁穹顶,形成如今模样,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建筑杰作。</p> <p class="ql-block">广场西北角的圣地亚哥大教堂,始建于1748年,竣工于1800年,是智利规模最大的教堂,也是最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圣地亚哥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教堂正立面以拱形开洞和装饰性独立壁柱为基本元素,自下而上,从舒展到紧张,逐渐达到高潮,属于巴洛克建筑风格中的独特流派。教堂建设之初没有钟楼,1780年,罗马建筑师华金·托埃斯卡负责大教堂和小教堂正面的修缮,并增建了两座钟楼,为其融入了新古典主义在装饰上追求简洁、精致的风格,以屋顶为最。多种建筑风格的巧妙结合,使大教堂外观上宏伟大气、华丽精美,体现出宗教建筑的庄严与神圣,很吸引游人目光。</p> <p class="ql-block">紧挨大教堂的是神圣艺术博物馆,其旁边的大主教宫,是智利大主教的官方住所及办公场所,二者的建筑风格庄严肃穆,体现了宗教的权威和尊严。</p> <p class="ql-block">广场东北角有佩德罗·德·巴尔迪维亚骑马雕像 ,他是西班牙的征服者、探险家,也是圣地亚哥城的创建者,他还建立了康塞普西翁等多个城市,并逐步扩大西班牙在智利中、南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西班牙在智利的殖民统治。</p> <p class="ql-block">离开武器广场,来到拉莫内达宫,即智利总统府。</p><p class="ql-block">该建筑最初是1784年由西班牙殖民政府下令建造的皇家铸币厂(“拉莫内达”意为“货币”,得名于此),铸造殖民时期在南美流通的货币。智利1818年独立后,铸币功能逐渐弱化。1845年,智利政府将其改造为国家行政中心,先后作为总统办公室、内阁所在地,正式成为总统府。</p><p class="ql-block">1973年9月11日,皮诺切特领导的军队对总统府发动轰炸,时任总统阿连德在此殉职,建筑严重受损。政变后拉莫内达宫经历多次修复,1981年重新启用。1990年智利恢复民主后,这里再次成为智利民选总统的正式办公场所至今。</p><p class="ql-block">总统府前的空地,在智利独立后随之成为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并以“宪法”命名,叫“宪法广场”,周边现在有智利最高法院和一些政府机构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智利总统府两侧楼前有不少雕塑,其中有两次担任智利总统的阿图罗·亚历山德里·帕尔马的雕像。下雨没走近细看,不知谁是谁。</p> <p class="ql-block">圣弗朗西斯科教堂(Iglesia de San Francisco),始建于1572年,后经历多次修复与扩建,是智利圣地亚哥历史非常悠久的教堂之一。教堂的钟楼十分醒目,外墙部分区域保留着石砌结构,展现了岁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位于圣地亚哥市中心的圣卢西亚公园,原为军事要塞,是圣地亚哥的发源地,后来逐步改建为公园,1872 年正式向公众开放,。</p><p class="ql-block">公园占地约7公顷,山体虽不高,但遍布造型各异的喷泉、雕塑, 还有错落有致的步道、风格多样的建筑及观景台,原本安排进入游览,可惜下雨关闭,只能回酒店休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公园没进去,早早回了酒店,雨停后附近走走。</p> <p class="ql-block">走路十几分钟就能到南美最高也最现代化的大楼——科斯塔内拉中心,又叫圣地亚哥大厦。该大厦高度达300米,共有64层 ,由智利著名建筑事务所ELEMENTAL和美国建筑设计公司Skidmore, Owings & Merrill(SOM)共同设计 ,2012年动工,2013年正式落成启用,集办公、商业、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span style="font-size:18px;">,躲避寒冷在里面商场瞎逛半天。</span></p><p class="ql-block">大厦第62层设有观景台,游客可以搭乘高速电梯快速到达,可是导游没有告知,错过了360度俯瞰圣地亚哥全景和远处安第斯山脉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南美人很喜欢中国的手机,小米的广告蛮大。</p> <p class="ql-block">大厦的二楼有长长的廊道和马路对面的建筑连接,廊道上也可以看看周边环境。</p> <p class="ql-block">晚上去吃中餐的车上,看看路边建筑,留下圣地亚哥的最后印象。因为两天后从复活节岛和瓦尔帕莱索游玩回圣地亚哥,都是深夜才到酒店。</p> <p class="ql-block">导游说,智利很保护私人财产。路边这个私人买下的报停,即便已经多年不用,政府也不能拆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