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金寨 604团特务连六安聚会记(三)

心湖微澜

<p class="ql-block">  金寨,如果你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往往会以为它是与村镇相仿的一个寨子,抑或是崇山峻岭中的一个山寨。其实,金寨是一个县名,一个响当当的本地人引以为傲的红军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p><p class="ql-block"> 据随行导游介绍,金寨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声名显赫,举足轻重。全国四支红军长征队伍中,有两支来自金寨,一支是红四方面军,一支是红25军。其中红25军又称娃娃军,战士们当时平均年龄才15—16岁。 </p><p class="ql-block"> 在金寨,有一句著名的口头禅: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金寨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将军县,全县走出了59位开国将军(1位上将,8位中将,50位少将)。</p><p class="ql-block"> 一首脍炙人口、歌颂红军的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就出在金寨。</p><p class="ql-block"> 红军县,当之无愧;金寨,值得致敬!那个全国闻名的红军广场,就是对红军的最好纪念,对光荣革命传统的最好继承。时值纪念抗日战争80周年,金寨也成了我们六安聚会游览的首选之地,必到之地。</p> <p class="ql-block">  原计划9月12日下午4:00,我们参观并瞻仰金寨县红军广场,无奈偏偏就在当时飘起了细雨,行程只好改在第二天上午。13日早晨起床后赶紧推开窗户,但见天空中雨水尚未停歇。不过今天即便倾盆大雨,也阻止不了我们参观、瞻仰红军广场的行程。</p><p class="ql-block"> 老天止不住的雨水,莫不是对当年浴血奋战的红军战士流下的泪珠?莫不是对无数革命先烈表达的哀伤?是天随人愿,还是人借天相?或者兼而有之?冥冥之中,似有某种感应。</p> <p class="ql-block">  淅淅沥沥的清凉雨水中,我们打着雨伞,逐级登上了台阶,前往巍然耸立的纪念碑前去致敬,到金寨县红军纪念馆去参观。</p> <p class="ql-block">  一向不甘人后的老连长,抗拒不了自然规律,85岁的高龄和行走不便的双腿,把他挡在了登顶缅怀的行列之外。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了减少遗憾,他来到了位于平地一侧的双拥广场,与老伴,与战友,在真实版的坦克、飞机前,留下了不屈的身影和珍贵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登顶队伍中虽然少了老连长的身影,但奔八路上的战友们在雨中,在纪念碑和纪念馆前,折叠起雨伞,任雨水飘落,任头发淋湿,拍下了多张合影。那不仅仅是合影,而是曾经的战士与伟大红军的情感交流。</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内,金寨县籍59位开国将军们年轻时的照片被一一呈现。那些勇敢、坚强、视死如归的形象,还是那样鲜活,那样震撼。战友们或凝视,或辨识,或感慨,或赞叹,敬仰之情,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怀着深深的敬意,战友们默默步下台阶。大家带走的是红军精神,留下的是无尽思索。</p> <p class="ql-block">  金寨,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无数宝贵的生命和青春,值得致敬;金寨,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付出了无穷的智慧和心血,同样值得致敬。</p><p class="ql-block"> 眼前巍然庞大的梅山水库坝体,就是金寨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建起的又一座丰碑。</p><p class="ql-block"> 为了蓄洪、灌溉,上世纪五十年代,金寨在经济贫困、技术薄弱、设施落后等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硬是凭借智慧和双手,建起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连拱坝(88.24米)。如今,大坝既了金寨的形象工程,也成了游客的观光圣地。</p> <p class="ql-block">  在前往红军广场之前,我们先游览了梅山水库大坝。</p><p class="ql-block"> 行进在几年前铺设的塑料路面上,放眼望去,恍惚迷离,如入仙境。远眺群山连绵,云雾缭绕;近观雨珠飞溅,积水没脚;俯瞰水面碧绿,水势浩淼;仰望雨帘垂挂,天空茫茫。</p><p class="ql-block"> 古稀之年的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雨中行的别样刺激和特殊乐趣。</p> <p class="ql-block">  夫妻并肩,相互依偎,同撑一把伞,同行风雨中,别有一番幽情在心头。</p> <p class="ql-block">  风雨中,走在队伍最后的张亚平夫妇,紧紧相随,互相体恤。这或许是夫妻间人生路上的生动写照:风雨同路,不离不弃!</p> <p class="ql-block">  金寨,伟大的金寨,我们向你致敬!</p><p class="ql-block"> 金寨,美丽的金寨,我们对你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