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地处中亚腹地,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距中国新疆仅1200公里,凭借独特的历史地位、地理优势与文化融合特征,被誉为“中亚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塔什干拥有2500多年历史,是古代东西方商队往来的必经之地。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均曾途经此地。其名称在突厥语中意为“石头城”,直观反映出这里曾是兼具军事防御与贸易中转功能的重要要塞,历史枢纽地位显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入现代,塔什干的枢纽作用进一步强化。通过“义新欧”中欧班列等现代化物流网络,它持续联通东西;2025年启用的塔什干集散中心,更使其成为中亚地区货物分拨的关键节点,延续并升级了“十字路口”的战略价值。同时,作为波斯、大唐、蒙古等多元文明的交汇点,塔什干至今仍保留着丰富的文化融合痕迹,成为中亚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中亚的风情和雄伟,你可以体验到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但是如果你想品尝到乌兹别克斯坦的灵魂,你必须去一个地方,亚洲抓饭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午,我们在电视台附近的“亚洲最大抓饭中心”就餐。抓饭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传统美食,更是当地的“国宾饭”,主料为大米、胡萝卜与羊肉,香料不同地区的做法各异,风味也独具特色。其制作工艺讲究,主料与香料的完美融合,能带来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的味觉体验。一走进抓饭中心,浓郁的香气便扑面而来。我们在宽敞的餐厅内落座,静静等候美食上桌。看着周围食客都吃得津津有味,先前在塔拉兹品尝抓饭的记忆,也悄然在味蕾间苏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终于,一盘热气腾腾的抓饭被端到面前,抓饭上,整齐地盖着一层羊肉。我用勺子舀起少许送入口中,一股浓重的膻味瞬间在口腔里弥漫——这让平时基本不吃羊肉的我难以接纳。我疑惑地问同伴,为何与哈萨克斯坦塔拉兹的抓饭味道差异这么大?同伴解释,是因为这道抓饭制作时加入了羊油。我赶紧端起手边的红茶,喝上一口。红茶的清香与爽口,瞬间中和了口中的膻味。遗憾的是,我的胃终究无法适应这“亚洲第一大抓饭”的风味,最后只能选择吃馕来填饱肚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塔什干独立广场是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市中心的重要地标,占地约12公顷。广场最初是在19世纪修建的军事堡垒遗址上重建的,苏联时期它是举行胜利日阅兵的地方。1991年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广场更名为独立广场,被赋予了新的政治意义,成为国家主权与民族精神的象征,见证了包括独立宣言、国庆阅兵等重要历史事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位于独立广场附近的前总统卡里莫夫雕像,是乌兹别克斯坦政治家,在他执政期间,乌兹别克斯坦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发展,在中亚地区乃至国际舞台上有着重要影响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广场上矗立着宏伟的独立纪念碑,建于1992年,由铜质球体、方尖碑和“欢乐母亲”雕像组成。红色大理石基座上,一位慈爱的母亲怀抱婴儿,象征着乌兹别克斯坦的独立与诞生,其上是金色地球仪,标注着乌兹别克斯坦的国家地图形状。广场西侧是自由之门,由十六根坚固的白色大理石廊柱组成,正中央的横梁上雕刻着一对展翅腾飞、象征自由的白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广场南侧是“荣耀与记忆胡同”,尽头矗立着“哀伤母亲”纪念碑,于1995年落成。长明火在纪念碑前生生不息地燃烧,象征着对烈士的永恒追思。纪念碑两侧为木雕长廊,刻有二战中牺牲的40万乌兹别克士兵的铜制名录。此外,广场上还有大片草坪和成排的喷泉,最壮观的一处喷泉竟拥有500个喷水口,兼具休闲与集会功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独立广场常年开放,吸引着众多游客与市民,它不仅是乌兹别克斯坦自由和独立的象征,也是中亚地区重要的文化与政治地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代枭雄帖木儿(Amir Temur )雕像位于独立广场。帖木儿是14世纪中亚地区的军事统帅和征服者,建立了庞大的帖木儿帝国。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著称,征战范围东至印度、西达小亚细亚 ,对中亚和西亚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座雕像以贴木儿身着戎装、纵马奔驰的姿态呈现,右臂前指,象征其征服者的霸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塔什干白清真寺是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核心宗教与文化地标,于2014年建成,既是中亚伊斯兰文化复兴的重要象征,也进一步强化了塔什干作为中亚宗教中心的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巧妙融合传统伊斯兰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外观设计:主体建筑以纯净的白色大理石装饰外墙,搭配标志性的绿松石蓝穹顶及四座宣礼塔,在阳光下散发圣洁光芒,视觉冲击力极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礼拜大厅采用镀金圆形穹顶,造型借鉴哈萨克毡房形态,凸显中亚多元文化交融;整座清真寺可容纳2400人同时礼拜,兼具宗教实用性与艺术价值。建筑细节中融入几何图案、《古兰经》经文雕刻及传统花纹,既延续了伊斯兰文化精髓,又与撒马尔罕等古城的历史清真寺形成“古今对话”,成为连接中亚过往与当下的文化纽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塔什干地震纪念碑广场,是为纪念1966年4月26日发生的里氏7.5级地震死难者而建,其设计与雕塑深刻承载着对灾难的铭记与对生命的敬畏。纪念碑主体造型宏伟庄重,核心传递人类直面自然灾害时,勇于抗争、永不屈服的精神。广场中的方形时针雕塑,指针定格的位置,正是当年地震发生的瞬间,将历史一刻永久留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主体雕塑由一对男女石像构成,细节极具感染力:男子以保护性姿态将女子护在身后,尽显担当;女子左臂紧紧环抱着孩子,守护生命延续,同时伸出右手,传递出面对灾难时的坚定勇气,生动诠释了人类在浩劫中对生存的渴望与抗争的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浮雕墙:刻画各民族抗震勇士形象,体现国际援助与团结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赶到位于塔什干市中心的帖木尔博物馆时,当地时间已过17时,闭馆的提示牌让我们错失了参观机会,只能对着紧闭的馆门惋惜。众人不愿空手而归,在博物馆门前的台阶上并肩合影,让镜头定格下这场“遗憾的到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不及多作停留,我们便赶往楚苏集市。傍晚的集市褪去了白日的喧闹,零星的摊位前只有几位行人驻足,唯独角落一片区域格外热闹——数十个地摊一字排开,画布上的色彩在夕阳下格外鲜明,让普通的集市染上了独特的艺术氛围。我正低头欣赏一幅描绘中亚风光的画作,目光却突然被旁边一幅作品吸引这是一幅人物油画,画中展现了一位戴着红色头巾与面纱的女性。她露出的眉眼部分极为精致,浓密纤长的睫毛下,是一双明亮且富有神采的棕色眼眸,眉毛线条流畅,尽显女性的柔美与神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塔什干,我参观并体验了苏联时期建造的地铁。站内设施虽显陈旧,却十分干净。装饰很有特色,墙面上有宇航员的头像,一根根大理石廊柱上,精致的花纹似朵朵浪花绽放,顶部的装饰既像片片鱼鳞,又仿佛浪花后浪推着前浪般,呈现出汹涌而来的动态感。尽管它不如俄罗斯的地铁那般富丽堂皇,但处处都体现出浓郁的旧时苏式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抵达塔什干,哈兹拉提伊曼建筑群是此行必寻的风景。作为城市宗教核心,它以伊斯兰风格为骨,中亚元素为魂,清真寺、经学院等建筑错落,藏着乌国独有的美学。可惜因行程有点赶,交通又堵,又沉迷探索当地地铁站、体验地铁,出站时已入夜。只能站在夜色里,望着建筑群模糊的轮廓——灯光勉强勾出穹顶线条,墙面纹饰、廊柱细节全被暮色藏起。没能走进看一眼砖雕、听一阵寺内声响,这份遗憾沉甸甸的,倒成了对这里最深的记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塔什干行程结束后,第二天早餐后,我们便驱车前往乌兹别克斯坦的下一站——有着“丝路明珠”美誉的撒马尔罕。这座城市不仅是乌国历史文化的核心,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中亚千年的文明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抵达撒马尔罕市区,位于市中心的“雷吉斯坦”广场(波斯语意为“沙地”)是必访的核心地标。这片广场并非单一建筑,而是一组建于公元15至17世纪的宏大伊斯兰建筑群,以三座风格各异却和谐共生的经学院为主体,按“品”字形排列组合而成,构成了中亚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图景:正面:提拉-卡里经学院(意为“镀金学院”),以建筑表面华丽的镀金装饰和内部精美的壁画闻名,曾是当地重要的宗教教育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左侧:乌鲁伯经学院,由帖木儿子孙乌鲁伯主持建造,兼具学术与宗教功能,其穹顶与砖雕细节尽显帖木儿王朝的建筑美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右侧:希尔-达尔经学院(意为“狮子持有者经学院”),因外墙装饰有象征力量的狮子浮雕而得名,整体设计庄重典雅,与另外两座神学院形成对称呼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游览古勒——艾米拉陵寝,陵寝最初是帖木儿为其孙子穆罕默德·苏丹建造的,但后来也成为了帖木儿家族其他成员的陵墓。该陵寝始建于1403年,当时穆罕默德·苏丹突然去世,帖木儿悲痛之余,将其遗体安放在此处并开始修建陵寝。1405年帖木儿病逝后,也被安葬于此。此后,陵寝又陆续安葬了帖木儿的两个儿子、另外两个孙子(其中一个是乌鲁伯)、乌鲁伯的两个儿子、帖木儿的宗教老师以及一个未查明姓氏者,是贴木儿及其后代的陵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勒——艾米拉陵寝, 整体呈正方形基座+四角圆柱宣礼塔,几何对称,秩序感强。核心为16米直径阿拉伯式球锥形穹顶,外覆蓝绿色琉璃瓦,璀璨庄重。外墙用蓝绿色釉面砖拼几何图案,内壁下部大理石、上部彩砖嵌《古兰经》经文,装饰细腻高窗引入自然光,配合高挑空间,营造了庄重神秘的宗教意境,充分体现了中亚伊斯兰建筑代表,融合波斯及突厥文化元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漫步于乌兹别克斯坦的雷吉斯坦广场,脚下的砖石沉淀着数百年的时光,目光所及,三座宏伟的经学院建筑群在中亚的阳光下依旧熠熠生辉。湛蓝的天幕下,伊斯兰风格的穹顶饱满如苍穹之泪,砖红色的墙体上,几何纹样与阿拉伯铭文繁复交织,青金石般的蓝、象牙白的素、鎏金般的黄,在岁月冲刷中仍保持着鲜活艳丽,仿佛昨日才刚刚被工匠们精心勾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雷吉斯广场,陈列着一部极为珍贵的7世纪奥斯曼《古兰经》。这部经文不仅是承载信仰的宗教圣典,更是见证历史的重要文物,直观展现了早期奥斯曼时期的宗教文化风貌。它被妥善保存在室外岩石架上的玻璃展盒中,得以在展示的同时受到保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指尖轻触微凉的墙面,指尖掠过的不仅是砖石的纹路,更是14至18世纪撒马尔罕的辉煌回响——那时,这里是帖木尔帝国的心脏,是丝绸之路的枢纽,商队的驼铃声曾与经学院的诵经声交织,学者们的智慧从这里传遍欧亚,广场上的每一块砖、每一幅浮雕,都镌刻着帝国的强盛与文明的交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时光荏苒,昔日的帝国早已落幕,但雷吉斯坦广场依旧以沉默而壮丽的姿态,将那段璀璨历史清晰地铺展在眼前。风拂过广场,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喧嚣与繁华,让人在古今交错的恍惚中,忍不住感慨:有些辉煌,从不会被时光掩埋,只会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发闪耀出不朽的光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行至雷吉斯坦广场另一侧,比比哈内姆清真寺映入眼帘。作为中亚地区极具历史与艺术价值的建筑,历经数百年时光淘洗,墙面早已斑驳,墙体也有缺损,却依旧静默矗立在苍穹之下。在雷吉斯坦广场众多建筑里,它恰似一位饱经岁月磨难的老者,见证着时光流转与历史沧桑,也让人们愈发深切地感受到其承载的厚重历史底蕴,以及保护这类文化遗产的迫切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雷吉尔广场有许多当地的手工艺制品出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雷吉斯坦东北方则是撒马尔罕老城,又称阿夫洛西阿卜(Afrosiab)。蒙古人到来之前的撒马尔罕城就建在这里,如今却只剩一堵8米厚的土墙,看上去颇有落寞之感。古城中出土的文物皆收藏于阿夫洛西阿卜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藏品中最具价值的,当属展现中古时期粟特宫廷生活的“大使厅”壁画。这幅壁画的历史可追溯至7世纪,其中“武则天乘龙舟”与“唐高宗猎豹”两幅场景尤为珍贵——它们不仅是唐代文化向西传播的实物见证,更因生动呈现了当时的外交与权力图景,被中国学者形象地比作“武则天时期的G20峰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告别撒马尔罕的心脏——雷吉斯坦广场,驱车前往下一处目的地,夏伊·辛达陵墓的出现,瞬间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惊艳。“夏伊·辛达”在波斯语中意为“永生之王”,这一名字源自当地流传千年的传说:据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库萨姆·伊本·阿巴斯曾在此殉道,人们相信他的精神永驻,便以“永生之王”为这片陵寝命名,为其增添了一层神圣而传奇的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踏入陵墓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阿夫罗夏卜山的石阶,青灰色岩石被岁月磨得略显微亮,循着数十级台阶缓缓上行,一条长约500米的砖石墓道便在眼前铺展开来。路面由规整的浅褐色砖石拼接而成,缝隙间还残留着些许深褐色的岁月痕迹,踩上去沉稳扎实,每一步都似在与历史对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沿墓道前行,两侧十三座陵墓巍峨矗立,其中与帖木儿家族相关的陵墓布局尤为清晰:大道尽头附近,西侧第二座陵墓是帖木儿侄女沙迪·穆尔克·阿加的陵墓,也是整条墓道中视觉最惊艳的一座——墙体以蓝绿色釉砖为主调,砖面交织着鎏金几何纹与白色花卉浮雕,纹路细腻得仿佛能触到釉色的温润;继续向北穿过小院落,西侧可见帖木儿妻子图玛·阿卡主持建造的陵墓与清真寺,朱红色墙砖搭配靛蓝色铭文饰带,既有女性视角的柔美,又不失宗教建筑的庄重;而东侧的库特lug·奥卡陵墓,据史料记载可能安葬着帖木儿的另一任妻子,其建筑风格更显简洁大气,蓝绿色穹顶在阳光下泛着柔和光泽,与西侧建筑形成雅致的对称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余陵墓亦各有特色,或饰有流畅的阿拉伯文经文砖饰,或刻有繁复的植物纹样,每一座都似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这般精致璀璨的景象,让人全然忘却身处陵墓之中——脚下的砖石路虽为墓道,却因两侧建筑的恢宏与精美,更添了几分庄重而不失灵动的气息,仿佛步入的不是静谧的陵寝,而是一处承载着历史传说与艺术瑰宝的秘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我们循着来时的山路从陵墓群缓缓返程,西天的夕阳已沉至山巅,将最后一抹浓艳凝重的光洒向大地。那光芒不似寻常霞光,反倒像熔融的纯金溶液,顺着山势漫溢而下,温柔地倾泻在山下错落的建筑上——鎏金般的色泽裹住巍峨的穹顶,让弧线在暮色里泛着温润的光泽;又漫过厚重的墙体,为斑驳的砖石镀上一层神秘的光晕。晚风渐起,带着山间草木的清息,我望着那片在金辉中愈发绚丽的建筑轮廓,方才关于历史的遐思仍在心头萦绕,这场与过往的邂逅,也便在这极致的暮色与光影里,画上了圆满而悠长的句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晚餐时分,我们围坐在酒店花园的暖黄灯光下,伴着晚风与草木清香聊天说笑,手中的相机定格下一张张笑脸。虽入住了设施完备的五星酒店,却因行程紧凑,始终没能好好享受那些贴心的服务与休闲设施。明日,我们便要收拾行囊,告别这片充满魅力的中亚土地。短短两天里,行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我们从塔什干的现代气息中穿行,又踏入撒马尔罕的千年历史里,即便步履匆匆如走马观花,每一步却都真切触碰到了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温度。此刻回望,清真寺穹顶的琉璃在记忆里依旧闪耀,亚洲最大抓饭中心的烟火气仿佛还在鼻尖萦绕,这些鲜活的片段早已凝成心底难忘的印记,这场短暂却深刻的乌兹别克斯坦之旅,终将成为日后想起便觉温暖的珍贵回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