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红与黑》是现代小说之父司汤达的代表作,也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这部以法兰西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为背景的小说,跨越了近两个世纪的时光,依然能让每个时代的读者在主人公的命运轨迹中,看见人性深处的渴望、挣扎与困境。这是伟大文学作品的动人之处,也是经典小说的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印象中,我第三次读《红与黑》。每读一次,都会让自己的心灵产生无与伦比的震撼。而每一次震撼的触发点、裂度、余味等都不尽相同,这是经典之所以能够让人上瘾的原因。</p><p class="ql-block">书名中的“红”与“黑”,是红色军装与黑色教袍的隐喻,反映了理想与现实、激情与理性、反抗与妥协的博弈。在当时能做出如此精准与精炼的表达,反映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不凡的艺术水准。主人公于连·梭勒尔的悲剧,是这场博弈中最令人扼腕和同情的部分。同时,也暗含了作者司汤达对年轻人无畏进取、富有朝气生命力的深情期许。</p> <p class="ql-block">于连的崛起之路,始于对“红”的炽热向往。他出身于法国小城维里安的一个木匠家庭,自幼便因痴迷读书,被父亲视为异类。在等级森严的复辟时代,一个平民若想打破阶层壁垒,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穿上红色军装,在战场上博取功名;要么披上黑色教袍,在教会中谋得高位。彼时的法国,拿破仑的传奇虽已落幕,但他那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宣言,依然弥漫在底层青年心中。于连便是拿破仑的狂热崇拜者,他将拿破仑的《回忆录》视若珍宝,在油灯下反复研读,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像偶像一样,凭借个人才智摆脱卑微的出身,站上权力的顶峰。这种渴望,本质上是对平等与尊严的追求。</p><p class="ql-block">为了接近理想,于连不得不暂时选择“黑”的道路。当他意识到参军不再是平民逆袭的捷径时,便披上了黑色教袍,以家庭教师的身份进入德·瑞那市长家。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向现实妥协,用隐忍包裹野心,用谦卑姿态掩盖对贵族的蔑视。在市长家,于连与德·瑞那夫人的情感纠葛,成为他“黑”色道路上第一次人性的挣扎。起初,他接近德·瑞那夫人,带着明确的功利目的。他精心设计每一次相遇,用浪漫词句掩饰内心的算计,甚至在阴谋得逞后,第一时间想到的竟然是,“我战胜了贵族老爷”。可当德·瑞那夫人向他深情扑来时,于连却第一次感受到了情感的温度。德·瑞那夫人的爱是纯粹的,她不顾身份悬殊,将一颗真心捧到于连面前,这份爱让于连冰冷的功利心泛起了涟漪。</p><p class="ql-block">可是,这段感情最终因流言蜚语被迫结束。于连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家乡,前往贝桑松神学院,开启了他的“黑”色之路。</p> <p class="ql-block">神学院的生活,是于连对“黑”的彻底沉浸,也是他人性的进一步扭曲。在这所充满虚伪与尔虞我诈的神学院,伪善是向上攀爬的工具,阴谋成为生存的法则。于连凭借过人的记忆力赢得了神父的赏识,却也遭到了其他同事的嫉妒。为了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胜出,他不得不收起内心对拿破仑的崇拜,将《圣经》背诵得滚瓜烂熟;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用谦卑与顺从换取上级的信任。在神学院,于连学会了用宗教的话术掩盖真实意图,用道德面具隐藏野心的膨胀。可即便如此,他内心深处对“红”的渴望从未熄灭,当他在神学院的藏书室偶然看到拿破仑的画像时,依然会热血沸腾。这种内心的撕裂,让于连始终处于痛苦的挣扎之中。</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在市长家的情感是于连人性的微光,那么在德·拉莫尔侯爵府的经历,则让他彻底陷入了“红”与“黑”的漩涡。凭借神父的推荐,于连成为侯爵的秘书,进入了巴黎贵族核心圈层。在这里,他看到了比小城更赤裸的权力交易,比神学院更虚伪的道德说教。贵族们表面上高谈阔论着荣誉与责任,背地里却为了利益互相倾轧。他们标榜着对王室的忠诚,却在私下里隐藏不可告人的秘密。于连迅速适应了这里的规则,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迅速赢得了侯爵的信任,并被委以重任。与此同时,他与侯爵的女儿玛蒂尔德之间展开了一场充满算计的爱情博弈。玛蒂尔德不同于德·瑞那夫人,她骄傲、叛逆,渴望破除贵族生活的沉闷和乏味。于连看透了她的心思,用欲擒故纵的手段征服了她,就像当初征服德·瑞那夫人一样。可当玛蒂尔德为了于连,不惜与家族决裂,甚至愿意放弃自己的贵族身份时,于连再次陷入了迷茫。他发现自己对玛蒂尔德的感情,早已超越了最初的算计,掺杂了无可救药的膜拜与依赖。而玛蒂尔德对他的爱,也让他感受到了被平等、被尊重的滋味。而这种滋味,是他在追求权力的道路上从未有过的。</p><p class="ql-block">就在于连的“黑”色道路即将到达顶峰时,德·瑞那夫人的一封举报信,彻底击碎了他的所有幻想。在信中,德·瑞那夫人违心地揭露了于连的种种劣迹,让他在侯爵府的地位一落千丈,他的贵族梦瞬间破灭。此刻,愤怒的于连没有选择像以往那样隐忍和算计,而是举起手枪,将准心瞄准了德·瑞那夫人……。</p><p class="ql-block">这一枪,是于连对整个虚伪社会的反抗,也是他对自己扭曲人生的否定。他彻底抛弃了“黑”色教袍的伪装,也放下了对“红”色权力的执念。他意识到,自己穷尽一生追求的阶层跨越,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梦。自己为实现野心所做的一切,最终将他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p> <p class="ql-block">对于连的审判,是整部小说中最震撼人心的部分。在法庭上,他控诉贵族阶层的虚伪与傲慢,控诉教会的贪婪与伪善,控诉这个时代对平民子弟的压迫与不公。这一刻的于连,不再是戴着面具的野心家,而是一个被时代碾压的个体,用最后的力量发出绝望的呐喊。他放弃了上诉的机会,选择了死刑。这并非逃避,而是一种清醒的反抗。他不愿再用迎合与妥协换取苟且的生存,不愿再在“红”与“黑”的博弈中迷失自我。</p><p class="ql-block">小说结尾处,于连与德·瑞那夫人在狱中重逢。两人摒弃了所有的隔阂与算计,拥抱在一起。于连不再渴望权力与地位,只希望在爱人的陪伴下,平静地度过最后的时光。</p><p class="ql-block">我在想,于连的悲剧究竟是怎样造成的?是其个人的悲剧,亦或那个时代所造就?从表面上看,于连的毁灭源于他的野心与算计,源于他在“红”与“黑”之间的摇摆不定。可深入探究便会发现,真正将他推向深渊的,是那个等级森严、充满不公的时代。在复辟时期的法国,平民与贵族之间横亘着无法逾越的鸿沟,个人的才华与努力,在阶层固化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于连的算计和狡诈,不过是弱势群体在生存压力下做出的无奈选择。如果社会能给予他平等的机会,或许他就不必在“红”与“黑”之间挣扎。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于连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被压抑的个体命运的缩影。</p><p class="ql-block">《红与黑》之所以能够成为不朽的文学经典,在于它对人性的精准把握和刻画。于连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反派,而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他有着普通人的欲望与弱点,有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妥协。他的挣扎与迷茫、渴望与绝望,都能让我们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p><p class="ql-block">在当今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或许不必像于连那样,在“红”与“黑”之间做出必然选择,但我们同样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欲望与道德的博奕、躺平与奋斗的选择、人力与AI的困惑等等。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时刻在告诫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不能迷失自己的本心;无论追求何种目标,都不能以牺牲人性的美好作为代价。</p><p class="ql-block">于连最终死在了断头台上,但他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文学的殿堂。他用自己的生命证明:真正的胜利,不是对权力的占有,也不是对现实的妥协,而是对人性本真的坚守。</p><p class="ql-block">这或许是《红与黑》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光辉永远值得被关注。而坚守本心,才是我们在复杂世界中最有力的突围与超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