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4日,一场围绕“中国画古代建筑”课程的教研活动如期开展。课题主持人赵婧妤老师携谢立超、谭玉珠、徐楠、王可欣、徐茜五位课题组成员,共同复盘课程细节,深入研讨课程优缺点,为后续教学优化总结宝贵经验。</p> <p class="ql-block">一、课程回顾:笔墨间的古建启蒙</p><p class="ql-block">在3月15日的四年级课堂上,赵婧妤老师以《清明上河图》电子长卷为引,将古建筑比作“大地的首饰”,瞬间点燃学生兴趣。课程通过“初识古建(亭台楼阁生活化比喻)—结构解析(古建‘头身脚’拟人化讲解)—技法示范(中锋运笔绘古韵)—学生实践(童心创作展创意)”四大环节,让学生在笔墨间触摸古建筑之美,既掌握了中国画基础技法,又建立了与传统文化的情感连接,为文化传承播下种子。</p><p class="ql-block">二、教研聚焦:多维剖析课程优缺点</p><p class="ql-block">课题组成员结合课堂实录与学生作品,从教学设计、内容呈现、学生互动等维度展开深入研讨,形成以下共识:</p><p class="ql-block">(一)课程亮点</p><p class="ql-block">1. 导入新颖,兴趣驱动:以《清明上河图》电子长卷切入,搭配“大地的首饰”等生动比喻,将抽象的古建筑知识具象化,有效降低认知门槛,契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p><p class="ql-block">2. 方法巧妙,理解深刻:无论是“亭如伞、台如武士”的生活化类比,还是“屋顶为头冠、屋身为身体、台基为双脚”的拟人化解构,都让复杂的古建知识变得易懂好记,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核心特征。</p><p class="ql-block">3. 知行合一,文化渗透:从技法示范到学生实践,全程贯穿“形随功能”的设计智慧与“凝固的音乐”的美学理念,实现了“绘画技巧教学”与“传统文化启蒙”的双重目标,学生作品中题诗等创意更是文化认同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二)待优化方向</p><p class="ql-block">1. 技法指导可更分层:部分学生在“中锋运笔”“淡墨渲染”等技法上掌握较慢,后续可增加“基础版(简化线条)—进阶版(丰富细节)”的分层指导,兼顾不同绘画基础的学生。</p><p class="ql-block">2. 古建文化可再延伸:课堂聚焦“形态与功能”,可适当补充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如某类亭台的起源)或地域特色(如南方与北方楼阁的差异),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p><p class="ql-block">3. 作品展示可更立体:本次仅通过课堂展示学生作品,后续可结合班级展板、线上相册等形式,让学生的创作成果获得更多认可,进一步激发创作热情</p> <p class="ql-block">三、经验总结:为后续教学赋能</p><p class="ql-block">经过充分研讨,课题组成员提炼出三大核心教学经验,为后续传统文化类美术课程提供参考:</p><p class="ql-block">1. “生活化”是低学段教学的关键:面对抽象知识,需多运用比喻、类比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将“课本知识”转化为“生活认知”,降低学习难度。</p><p class="ql-block">2. “文化性”需融入教学全程:美术教学不应只停留在技法层面,需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观察—理解—创作—表达”的闭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p><p class="ql-block">3. “差异化”要贯穿教学设计:提前预判学生的能力差异,在目标设定、技法指导、作品评价等环节预留分层空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p><p class="ql-block">四、教研尾声:聚力前行,共探教学新路径</p><p class="ql-block">教研最后,赵婧妤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本次教研不仅是对一节课的复盘,更是对‘传统文化如何通过美术课落地’的深度探索。”课题组成员一致表示,将以本次研讨为起点,把总结的经验融入后续教学,持续优化课程设计,让更多学生在笔墨间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文化传承在课堂中焕发更持久的活力。</p><p class="ql-block">阳光正好,教研不停。每一次深度研讨,都是为了给学生带来更优质的课堂——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研促教,在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融合之路上稳步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