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专业阅读三个阶段的思考

学习是一种信仰

<p class="ql-block">魏智渊老师的《教师阅读地图》这本书中特别讲到了教师专业阅读的阶段性问题。书中第二章的内容让我对教师专业阅读“读什么”和“怎么读”有了具体的认识。</p><p class="ql-block">教师专业阅读和教师的一般性阅读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教师专业阅读最大的特点是有计划,目的明确。教师的一般性阅读比较随意,缺少整体的规划。正是因为没有规划和引导,大多数的教授阅读都比较盲目,喜欢的书、容易读的书就读得多,不喜欢的书、艰涩难懂的书就读的少,以至于教师在教书多年以后,自身的知识结构依然不够合理,特别是教育教学的实践缺乏理论的支撑。比如我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就把时间花在了与语文教学有关的书籍的阅读上,即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本体性知识方面的书籍——《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名作细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生命语文》《本色语文》等;到了后来做了班主任,开始阅读关于如何管理班级和学生的书籍,如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等》,这些书籍的阅读使自己改变了以往的陈旧观念,在管理和教育的时候不再那么严厉,多了一些温度和关爱。我开始改变了班级管理的做法,用制度、用爱心去教育学生。近两年来,我加入好几个学习交流群,才懂得无论是语文教学、学生教育还是班级管理,只凭借旧的经验是不行的,一定要阅读专家学者研究的书籍,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这样,自己的工作才会做起来轻松高效。因此,《教师阅读地图》是一本指导教师进行专业阅读的好书,它为我们指引了方向,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p><p class="ql-block">教师专业阅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魏智渊老师借用了教育家怀特海的理论,把教师专业阅读成长的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浪漫时期、精确时期和综合时期。我非常认可这种观点。</p><p class="ql-block">初为人师之时,就是我们的浪漫时期。在这一阶段,我们会在学校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了问题怎么办?自然是阅读书籍和查阅资料。此时的阅读,就是缺什么便补什么。做为语文教师,要读文学作品,读文本角度的书,读教学设计的书,读课堂管理的书,读班级管理的书。总之,要广泛的阅读,不断拓宽阅读的广度,古今中外,文史哲都要涉及。</p><p class="ql-block">三五年之后,阅读就要进入精确时期。这一时期,就要有选择性地阅读。知识的海洋广阔无边,如果没有选择,即使穷尽一生,也读不完。选择读书的依据是什么呢?依据就是读的这些书,要使自己从自发走向自觉,从感性走向理性。这时,要让教师教育专业知识结构渐趋平衡,尤其是要“啃读”一些根本的理论性书籍,系统学习相关知识,打通理论和实践的通道。</p><p class="ql-block">到了综合时期,教师已经形成了自己比较自觉的教育哲学,拥有了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此时,需要做的就是保持开放的姿态,不断地丰富、修正自己的教育哲学,拓宽阅读的深度,用文字来书写自己的生命感悟。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写作让阅读中的思考更更加深入。</p><p class="ql-block">“用禅宗的话来讲,看山是上,看水是水,这是浪漫时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是精确时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综合时期”,这种概括实在精当。专业阅读的三个时期,也可以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境界来阐释。浪漫时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精确时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综合时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个时期,还可以用《庖丁解牛》中解牛的三个层次来分析。浪漫时期——所见无非全牛;精确时期——未尝见全牛也;综合时期——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p><p class="ql-block">依据这样的阅读阶段理论,教师专业阅读阶段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成长期;第二阶段,成熟期;第三阶段,卓越期。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从易到难的规律,坚持阅读,就会找到阅读们密码,让自己的知识结构越来越平衡。</p><p class="ql-block">教师专业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懂得了读什么,怎么读,专业阅读就会更有目的性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