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

且行且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倾听故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朋友,领导眼中的他踏实肯干;同事眼中的他认真善良;朋友眼中的他积极乐观。他做任何事情都认真执着,总觉得手头工作一定要做得完美无瑕。比如工作中发言稿件字斟句酌N久,笔落背稿一定要和稿件中一模一样,不允许有丝毫分差,如若没有做到,便懊恼不已,颓丧很久。他觉得生活中处处都是盯着他的眼光,不允许自己有任何差池。可不知怎的,他突然生病了:容易激动紧张,一激动一紧张,身体肌张力就高,然后会出现某种怪异的动作表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间长了之后,他不敢在公众场合讲话,甚至连走路都觉得四周围都是关注他的眼光。曾有一段时间,他觉得生活中的一切都很痛苦。因为觉得时刻备受关注,所以他更加小心翼翼;因为更加小心翼翼,所以他就更加容易紧张激动;因为更加紧张激动,所以他的某些行为动作就特别引人注目……他的生活开始了恶性循环,周而复始。曾几何时,他都快抑郁了,每天躲着不愿见人,甚至想到把自己蜷缩在一个密闭的空间内了此残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说独处时没有任何负担,也不会出现怪异举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究竟什么原因让他人前人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般无奈后他求医问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辗转十几年的求医问诊生涯,中医、西医双管齐下,拜访名医不计其数,可收效甚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从未想过心理疗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观察生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社交聚会从不正眼看人,余光总在别人的身上闪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集会现场从不关注重点,身体坐立不安未语脸先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社交平台从不更新动态,指尖飞舞滑遍朋友圈状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静独处便与常人无异,一有人关注便肉眼可见地出现紧张激动语无伦次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讲述定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9年,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汤姆•季洛维奇(Thomas Gilovich)和美国心理学家肯尼斯•萨维斯基(Kenneth Savitsky)提出心理学名词:聚光灯效应,又称焦点效应(spotlight effect)。简而言之就是社交生活中始终觉得聚光灯打在自己身上,觉得别人时刻都在看自己,然后行为举止会变得极其尴尬不自然。周而复始,恶性循环,自己看上去就会特别奇怪尴尬。其实这束聚光灯就是自己的注意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英国心理专家艾玛•库克称有两种情况最容易遭遇“聚光灯效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在重大聚会之前,一个人会想像很多消极的、令自己尴尬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把自己的思想蜷缩在内心,而不是真实地观察外在的环境。就好像有一只聚光灯时刻照在你头上,所有的眼睛都在盯着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根据心理学分析朋友很可能因为长期太在乎和自己有关的事物,才引发了聚光灯效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破局策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社交聚会,稳定情绪,学会倾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不管在任何场合,别人对你的注意力很少,并不如你所想时刻关注你。这种“聚光灯效应”只存在于自己头脑中,是一种臆想。这时稳定情绪,及时转移注意力,多关注别人,少纠结内心。倾听他人谈话,鼓励自己多提问,找到共同话题。言谈前将“我没什么有趣的可以分享”这样的想法换成“我只是来享受交流,不是来表演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享受这个无比美妙的过程,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次集会现场,精力集中,专注表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遇到集会现场需要发言,心理不断出现“所有人都会看出我很紧张”的情绪时,可以尝试自我心理暗示:“我紧张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别人肯定也和我一样。”当因为紧张身体产生连锁反应——心悸、出汗、视线狭窄时,深呼吸几次,配合心理上的暗示——关注我没几个,大家都在自己的世界里遨游呢!紧张的症状会在短时间内大大缓解,然后精力集中专注要传达的信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与人交往,乐观坦荡,放下包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尝试多与人交往,不蜷缩在自己的世界中。交往时一定要大胆表达想法,你言我说,思维碰撞中才会摩擦出智慧的火花,才能解开思维闭塞的枷锁。勇敢抛掉外表担忧 “每个人都会注意到我的缺点”,可以乐观坦荡一些“我本是我,独一无二的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超然解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克服聚光灯效应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场温柔的自我对话和持续实践。真正的自由不是不再被人审视,而是即使感到被审视也能安然做自己。那些所谓的聚光灯,大多只是照向自己的手电筒——光源在自己手中,方向由自己决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念放下,万般皆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朋友说,无病呻吟蹉跎岁月十几载,还好,在恰当时机他认清了自己,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从头再来一定是最好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的,世界上本没有套子,可总有人把自己圈进去,便有了套子一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想生活自在,就不要像鸵鸟一样喜欢把头埋进沙堆、套进套子。低头走路,抬头看天,眼中有光,心中有谱,自己是世界的唯一,但不是全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但同时也是他人故事的配角。明白了这一点,便能卸下重担,在人生的舞台上轻盈前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破局,从此开启……(顾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