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前的今天,我们分别坐在陆慕中学一年级(1)班,(2)班的教室里,我们便成了初中的同学,至今整整六十年。六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是,对于人生,是身体最健康、精力最旺盛,生活最美好的大半辈子。曾经的青春少年,如今已是白发苍苍。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岁月如梭,但不变的是我们的同学情。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相聚在这里,重回那段纯真的岁月,共同庆祝我们六十周年同学情!</p> <p class="ql-block">参加联谊活动的41名同学</p> <p class="ql-block">一、会长袁福男讲话</p> <p class="ql-block"> 二、同学代表发言</p><p class="ql-block"> 1、胡林元代表黄桥同学发言</p> <p class="ql-block">2、何伯荣代表陆慕同学发言</p> <p class="ql-block">三、倪桂玉宣读个人安全承诺书</p> <p class="ql-block"> 四、会长、沈义康向同学发放礼品。感谢潘惠仁、沈义康对本次活动给予经济上的保障。</p> <p class="ql-block">五:观看老照片:</p><p class="ql-block">1、陆慕中学花坛,拍摄于1965年,那时候缺营养,哪像个中学生啊。</p> <p class="ql-block"> 4、陆慕中学校庆三十五周年照片(集体照、赠送石狮子一对)。</p> <p class="ql-block">5、陆慕中学建校五十周年庆典,2008年7月,37位同学参加。六八届赠送刺绣屏风。</p> <p class="ql-block">六、合影</p><p class="ql-block">陆慕同学留影</p> <p class="ql-block">蠡口同学留影</p> <p class="ql-block">黄桥同学留影</p> <p class="ql-block">女同学留影,我们那个年代,女孩读初中的很少。</p>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同学们,六十年后的重逢,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同窗情的珍贵。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这份情谊永远是我们生命中最温暖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全体起立,共同举杯,第一杯祝同学情长长久久!祝我们健康快乐、幸福美满!</p> <p class="ql-block">同学情,一生情, 今天,我们相聚、欢笑、追忆,明天,我们又将回到各自的生活。但请记住:无论身在何方,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祝同学们幸福安康!</p> <p class="ql-block">后记:摘自陆慕镇志</p><p class="ql-block">陆慕(墓)中学</p><p class="ql-block">1956年,吴县人民政府拨款54985元(旧币),在市镇东新马路49号兴建“吴县陆墓初级中学”。苏联飞机式校舍,“机头”为校长室、教导处、教师办公室、乒乓活动室、仪器室和图书室;东西两翼各为三个教室,教室后面是校园绿化带;“机尾”是两排平房,其东为学生宿舍,其西为教师(与女生)宿舍。北面是一片操场。场西是师生食堂。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71.81平方米。是年8月校舍竣工。创办人为殷之成,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招收初中两个班,110名学生。教职工共8人。1957年反右整风中,殷之成等2人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3月,任命阙福缘为党支部书记。6月,殷绥来任校长。同年兼办高中班(一年)。12月5日,该校被批准为江苏省普通中学学制改革试点学校。1959年2月,陶叶圣任副校长,主持工作。</p><p class="ql-block">1960年4月,中央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到校视察。1962年,黄建成任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1963年至1966年6月,与陆墓中心小学合为一个党支部,当时中学有2名党员。1959年,发展成为六个班级的初级中学,招收陆墓、蠡口和黄桥三个公社的学生。</p><p class="ql-block">1966年6月,成立校“文革”小组,开展“四大”(即大鸣、大放、大字报和大辩论)。8月,教职工参加县“集训班”,斗批部分教师,到12月结束。师生停课闹革命,“革命大串连”开始,首批红卫兵代表赴京,接受毛泽东检阅。学生成立红卫兵联合司令部和红卫兵总司令部等组织。教师组织名为毛泽东思想鲁迅战斗队。学校陷于瘫痪状态。1968年5月,成立“陆墓中学革命委员会”,黄建成任主任。8月,陆墓公社革命委员会派吴县石棉厂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和陆墓公社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以下目称“工宣队”和“贫宣队”)进驻学校,搞“斗批改”,清理阶级队伍。(六八届于1969年1月离开学校。)1969年3月,学校分散到农村大队办学,全社有17所初中。陆墓初中更名为吴县石棉厂“五七”学校。实行初中、高中二年学制。9月,陆墓公社成立文教组,主管中小学工作。</p><p class="ql-block">在“文革”期间,学校陷于一片混乱,正常教育秩序受到干扰。学校被蔑为"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封资修的黑店”等。全校20名领导、教职工中,以“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不法地主”,“美蒋特务分子”、"苏修特务分子”、“反动知识分子”“现行反革命”、“反革命两面派”、“铁杆老保”和“五一六分子”等名目,被抄家、隔离审查、关进“牛棚”、关进“陆基群众专政部”,在各种专题学习班学习和下乡劳动改造等的有13人:副校长黄建成,教导主任秦文英,团支部书记张林生,校长办公室主任、团支部书记殷仁伦,教职员殷云林、邱明星、蔡又安、李铮辉、张春法、葛慰椿、邹立成、卢宝珠(卢向阳)和薛季荪,其中李铮辉被迫跳楼身亡。70 年代末,均落实政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文革”期间,以“反动学生”、“黑头头”和现行反革命分子”等名目被揪斗的学生有多人,后也恢复名誉。</p><p class="ql-block">1971年10月,由学校革委会主持学校工作,教职工参加县“龙桥学习班”,深挖“五一六”分子,若干教师被批斗、审查。学校实行“开门办学”,走“五七”道路,师生学工、学农、学军,到吴县石棉制品厂和吴县拖拉机站等学工;到十三大队学农,市镇师生住在各小队农户家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文艺宣传活动,讲故事、表演文艺节目等,和群众在一起,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工人老师登台上课。1972年,张振宗任副书记、副主任.1973年,建立党支部,阙福缘任副书记、副主任。同年,陈霞英任副书记、第一副主任。1974年,承瑞林任副书记、副主任。1975年,张锦标任书记、主任,期间,继续进行斗、批、改。 1976年,公社文教组撤销。1977年,“工宣队”和“贫宣队”离校。1978年4月,县文教局以李翌华局长为组长的地、县“路线教育”工作组到校蹲点。开始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撤销“校革会”,恢复校长制。同年改名为“吴县陆墓中学”,张锦标为书记、校长,殷仁伦为副校长。后又调张林生为副校长。学校教育逐步正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完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