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不住的报刊亭

江浙一兵

<p class="ql-block">小小报刊亭,那是一代人记忆中的知识驿站,曾经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不知何时它们正以惊人的速度,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心中有种莫名的惆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期突然关注起报刊亭来,还是有点私心的,缘于今年有幸在《钱江晚报》钱报朋友圈上发表过8篇图文,因我没订阅《钱江晚报》,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到街上找报刊亭购买。也许我真的落伍了,我几乎跑遍了湖城中心城区,甚至连邮政局都去了,都不见一处报刊亭。我不知道报刊亭是否已消失了,不知一二线城市能否见到报刊亭的踪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报刊亭在一些城市消失绝非偶然,这也是时代快速发展和科技改变生活的结果。尽管在三线小城已难觅报刊亭的踪迹,但报刊亭留给我们这代人的种种美好,顿时又浮现在眼前。在我的记忆中,那些占地2平米左右的报刊亭,可固定可移动,造型各异,往往有一人看守,一般是老人居多,里面摆满各种各样的报刊杂志。报刊亭一般设置在人流集中的路边,邮政局门口必有一家。每次上街路过报刊亭,都会顺便买上一份妻子和我喜欢的报刊杂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妻子虽算不上前卫,但还较时尚。她非常喜欢购买《世界时装之苑》《瑞丽》《时尚》等杂志,也是她曾经每月必不可少的一笔生活开支。这类杂志除了部分可订购外,大部分都是她从报刊亭第一时间直接购买的。每当妻子买到新的一期杂志后,总喜欢迫不及待地快速翻阅一遍,空闲时再细细品读。也许是妻子此类杂志看得多的缘故吧,她对都市中流行色非常敏感,总会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我是一个不懂时尚、不拘小节的男人,穿的衣服都是妻子帮助搭配的,每当自己的老公在公众场合穿着得体,妻子感到非常有面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报刊亭的消失其实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快餐化、碎片化阅读时代,一部手机在手,天下大事小情皆知,尤其是纸质报刊,好多报社在网络上开设有电子报,只要屏幕轻轻一点,当天报纸的新闻资讯就可免费阅读,因此导致订阅报刊的人群断涯式下降。传统纸媒除了党报党刊依然坚挺外,一些地级市的晚报都相继休刊了,陪着我走过20多年的《湖州晚报》也未能幸免,心里还难受了好一阵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城市街头的报刊亭是纸质阅读时代的一个缩影,它承载着一代人的阅读体验和情感,也是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一种传统的有效途径。当年我在《湖州日报》副刊和《湖州晚报》上发表的文章,留存的报纸都是在小小报刊亭里购买珍藏的。当在报刊亭购买到署有自己大名的纸质报纸时,尤其是闻到那油墨香,有种说不出的欣喜和激动。如今那一份份报纸仍存放于书柜里,不时地翻阅泛黄的报纸,阅读的快乐依然令人陶醉。假如有一天报刊亭彻底消失了,能否在每个城市的街头,保留那么几座有特色的报刊亭,作为一个文化景观免费供人参观,或者把部分报刊亭改造成报亭咖啡、公共阅报亭等,好让曾经的我们有个念想。或许这也是报刊亭以另一种形态生命的延续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代科技的浪潮风起云涌,AI智能时代已席卷而来,传统纸质媒体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艰难。当下唯有顺势而为,走出传统纸媒和互联网+的新模式,传统纸媒才有可能获得新生。报刊亭的消失也让我们一代人失去了一些温暖的记忆。它虽分散在城市的角角落落,却见证了普通人的生活片段。它不仅是我们茶余饭后的最好谈资,而且它还是一代代卖报人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报刊亭在快速消失,但我们不能忘记它曾经带给我们的种种美好和快乐。走进《潮新闻》,让我有幸与《钱江晚报》结缘,明年的《钱江晚报》无论如何我也要订阅一份,因为那里有我坚守的精神家园。传统媒体是一坛陈酿的老酒,存放越久越香浓,新媒体如同雨后春笋,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和张力。报刊亭虽然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但它所承载的记忆和文化,将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稿于2025年9月11日月河之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