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萧红:一段文字与记忆交织的旅程

姜佰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5年7月,我和同学张佰臣一起走进了萧红纪念馆。这里,是她生命的起点,也是我与她文字灵魂对话的终点。萧红,这位被誉为“文学洛神”的女子,用短短三十一年的光阴,在中国文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踏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渐变天空背景下的介绍展板,上面详细记录了她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她原名张迺莹,出生于呼兰河畔,自幼丧母,与祖父相伴长大。她追求自由、独立,却一生漂泊,从呼兰河走向上海、东京、武汉、重庆,最终客死香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纪念馆的展厅中,一幅中国地图引人注目,上面标注着她一生辗转的轨迹。从哈尔滨到上海,从东京到武汉,每一步都刻满了她的挣扎与坚持。她与萧军在青岛完成《八月的乡村》,在战火中相携而行,又在西安分道扬镳。</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展厅深处,一张张黑白照片将她的生活片段缓缓展开。鲁迅与她的书信往来,记录着文学前辈对她的关怀;她与端木蕻良、白朗、罗烽等东北作家群成员的合影,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文学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离开纪念馆时,阳光洒在台阶上,我仿佛看见那个倔强的少女,从呼兰河畔走出,带着笔与梦,走向世界。她的一生,是文字的远行,也是灵魂的归途。</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