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课促成长,美育融文化——《小学美术国画教学融入“海瑞文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组研讨纪实

铅笔

<p class="ql-block"> 春日研课正当时,深耕美育不停步。2025年4月20日,《小学美术国画教学融入“海瑞文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组齐聚课堂,围绕王可欣老师执教的六1班《古代家具之美》课例展开深度研讨,在交流碰撞中探索国画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新路径。</p> <p class="ql-block">一、课堂回顾:一堂“有温度、有深度”的美育课</p><p class="ql-block">王可欣老师的课堂以“趣味互动”开篇,从“分享家中常见家具”切入,瞬间拉近学生与“古代家具”的距离,让课堂氛围活起来;随后借古人书房图片的古雅陈设,自然引发学生好奇,顺利导入课题,衔接流畅且富有吸引力。</p><p class="ql-block">新授环节更是层层递进、亮点纷呈:先是通过赏析《是一是二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人居所“疏朗开阔”的美学风格,悄然播下传统居住美学的种子;再以明朝家具为核心,细致讲解椅子、博古架、屏风等家具的“实用+艺术”双重价值——从明朝椅子的流畅线条,到博古架的文化气息,再到屏风的装饰巧思,让学生读懂传统家具里的文化与匠心;最后以椅子为例,将复杂家具拆解为简单几何形状,清晰传授国画绘画方法,为学生实践搭建“阶梯”。</p><p class="ql-block">艺术实践环节,学生专注投入水墨创作,挑选2-3件家具勾勒轮廓、描绘花纹,课堂里满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真正实现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p> <p class="ql-block">二、研讨点评:亮点凸显,指向素养提升</p><p class="ql-block">课题组围绕课例展开热烈讨论,一致认为这堂课是“国画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优质实践范本,亮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p><p class="ql-block">1. 导入巧,“贴近生活”拉近距离:从学生熟悉的“家中家具”入手,再过渡到“古代家具”,有效降低认知门槛,让学生在“熟悉与陌生”的对比中产生探索欲,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p><p class="ql-block">2. 讲解透,“美学+技法”双线并行:既注重传统居住美学的渗透(如《是一是二图》赏析、明朝家具文化讲解),又扎实落实国画技法指导(几何形状拆解法),兼顾“文化理解”与“技能掌握”,实现美育核心素养的落地。</p><p class="ql-block">3. 实践实,“自主创作”激发热爱: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家具的空间,让学生在水墨创作中主动感受传统家具之美,不仅提升了国画表现力,更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热爱之情,与课题“融入传统文化”的核心目标高度契合。</p><p class="ql-block">同时,课题组也提出建设性思考:若后续能在“古代家具与海瑞文化的关联”上稍作延伸(如海瑞生活场景中的家具特点),可进一步紧扣课题核心,让“海瑞文化”的融入更自然、更深入。</p> <p class="ql-block">三、研讨收获:凝心聚力,明晰实践方向</p><p class="ql-block">此次研讨不仅让课题组成员看到了“传统文化融入国画教学”的有效路径,更收获了三点关键启示:</p><p class="ql-block">• 教学设计需“以生为本”: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才能让传统文化不再“遥远”,让国画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p><p class="ql-block">• 文化融入要“循序渐进”:从“感知美”(家具美学)到“理解美”(文化内涵)再到“创造美”(水墨创作),层层递进的设计,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文化、爱上文化”。</p><p class="ql-block">• 课题实践需“紧扣核心”:后续教学中,需更精准地找到“国画教学”“传统文化”与“海瑞文化”的结合点,让课题研究更聚焦、更深入,真正实现“以美育为载体,传承优秀文化”的目标。</p><p class="ql-block">研无止境,笃行不怠。未来,课题组将以此次研讨为契机,继续深耕课堂、打磨课例,让小学美术国画教学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让海瑞文化的精神内涵在美育中生根发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