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香港有230多个离岛,离岛区是其18个行政区中面积最大的,这些离岛既是考古和文化宝库,也是特色旅游目的地。在港工作期间,我曾与同事一同去位于西贡区最南端的东龙洲旅游,领略了一番离岛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三家村码头乘船,船程约三十分钟,途径维多利亚港东面水道入口,水面上交通还挺繁忙。</p> <p class="ql-block"> 各种类型和规模的船只都停泊在港湾内,让我们这些平时没有什么机会见到船的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 远处高举吊臂的不知是什么船?</p> <p class="ql-block"> 这似乎是艘客轮,从个头上看,应该属于大型船舶了。</p> <p class="ql-block"> 岸边繁忙的码头,稍远处的楼群以及远山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p> <p class="ql-block"> 一艘渔船踏着浪花,喷着黑烟一路驶来,由于香港政府近年致力减少发电厂和车辆的污染物排放,令船舶一度成为本港的最大排放源。政府已采取有力措施,大幅度降低船舶的二氧化硫、可吸入悬浮粒子及微细悬浮粒子排放量。</p> 一艘装满集装箱的货轮静静地驶过。 <p class="ql-block"> 东龙洲已映入眼帘,该岛行政上属于西贡区,面积2.42平方公里,位于清水湾以南,小西湾东南。</p> <p class="ql-block"> 渡船停靠在栈桥旁,香港的许多离岛都修有这样的栈桥,它们两侧设有栏杆,一直伸向海的深处,以方便乘客上下船。</p> <p class="ql-block"> 很幸运,我们去的那天天气晴朗,天高云淡,海面平静的没有一丝风。</p> <p class="ql-block"> 清水湾与东龙洲隔海相望,岛上的建筑看上去像是个酒店,周围似乎还有个高尔夫球场。</p> <p class="ql-block"> 这张导游图标明了岛上的主要景点。</p> 东龙洲地貌以山地为主,东南面悬崖高耸,近年来兴起的攀岩运动,使这里成为热门景点,据说岛上设有23条不同难度级别的攀岩路线,可适合不同运动水平爱好者各种层次的需求。 <p class="ql-block"> 借用一张网上找来的照片,是众多攀岩场地中的一个,这项运动是近年来才兴起的,十几年前我们去东龙岛时并没有。</p> <p class="ql-block"> 岛的东北端地势相对平坦,集中了古迹、营地和烧烤等设施。</p> <p class="ql-block"> 岛上除一两家商店外,没有什么长期居民,基本处于原生状态,岛上的路径也多为简单的土路及少数石板路,较少人工雕琢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从岛上俯瞰从近处驶过的游船,在海面留下一条白色的痕迹。</p> 岛的东北部地势相对平坦,植被也比较茂密,和清水湾隔佛堂门海峡相望。 <p class="ql-block"> 游客们沿着岛上的小路前行,顶着大太阳,加上走山路,还是挺热的。</p> <p class="ql-block"> 来到一片相对开阔的地带,大家决定稍微休息一会儿。</p> <p class="ql-block"> 时而深入岛内的海岸线,形成一条海沟。</p> 一条小路蜿蜒伸向远方的海边, 远处的清水湾清晰可见。 <p class="ql-block"> 这边的东龙岛是个没有常住居民的荒岛,而与之隔海相望的清水湾是个高端居住区,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休闲设施而闻名,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 东龙岛上的植被茂盛,几乎看不到黄土,到处是翠绿一片。鉴于岛上长期居民很少,估计这些树木应该主要为天然形成,而非人工种植。</p> <p class="ql-block"> 这是蔓九节,茜草科九节属攀援或匍匐藤本植物,常以气根攀附树干或岩石,花冠白色,浆果状核果球形或椭圆形。因常年依靠岩石匍匐生长,所以即使大风吹过仍然坚挺不动摇,因此得名风不动藤。</p> <p class="ql-block"> 茂密的露兜树几乎把小路完全遮盖了,这是一种常绿分枝灌木或小乔木,露兜树全年常绿,叶片清秀雅致,是理想的观叶植物。在南方,露兜树常用来绿化道旁、围篱、建筑物周围和海滨。 </p> <p class="ql-block"> 在岛上到处可以看到草海桐,它的绿色植株姿态优美,白色花朵清新雅致,多生长在海岸边,喜欢高温潮湿同时阳光充足的环境,耐盐耐旱耐寒,生长速度快,基本不会遇到病虫害。</p> <p class="ql-block"> 花丛中的一只蝴蝶进入了我的镜头,它栖身于看似杂草的白花鬼针草中,这种草既是蝴蝶的幼虫寄主,也是蝴蝶采集花蜜的来源。</p> <p class="ql-block"> 一群游客排成长队沿岸边走过,海浪卷起白色的浪花,拍在礁石上,正是一幅海岛游的典型场景。</p> <p class="ql-block"> 码头附近有一片沙滩,似乎是全岛唯一地势比较平坦,可以下去行走的沙滩。</p> 从这里看过去,觉得这个岛地方并不小。 <p class="ql-block"> 这一侧海岸的浪很大,浪花拍击礁石的声音很远都可以听到。</p> <p class="ql-block"> 我们离岛上的重要景点之一,灯塔越来越近了。</p> 灯塔是东龙洲的的标志性景点,这座白色的灯塔坐落在岩石上,与海岸由一座小桥相连,不仅是一座标志性建筑,更是一个绝佳的打卡点。 <p class="ql-block"> 这座位于岛屿东北角的灯塔,具有导航和旅游双重功能,该灯塔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顶部设有先进导航设备,夜间灯光为船只提供指引。 </p> <p class="ql-block"> 这座洁白的灯塔矗立在伸向海岸的礁石上,面对着拍打礁滩的蓝海浪花,仿佛置身于欧洲的某个海岸,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南中国海的壮阔海景和佛堂门海峡的迷人景色。</p> <p class="ql-block"> 灯塔旁有一扶梯,不断有大浪袭来,不知这扶梯是用来做什么的?</p> <p class="ql-block"> 这一带的海浪很大,海水拍打在礁石上,溅起高高的浪花,耳边回响浪花拍岸的轰鸣声。</p> <p class="ql-block"> 将清水湾与东龙洲之间的佛堂门海峡长约3公里,宽约2公里,呈西北东南走向,大部分水深10-15米,最深处可达1200多米。</p> 一艘游艇从佛堂门海峡穿过。 <p class="ql-block"> 然而在这条看似并不很长,不很宽的海峡一侧,海浪却出乎意料的大。站在岸边,一不小心就会被溅起的浪花打湿衣服。</p> <p class="ql-block"> 据说东龙洲的东北岸有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名为喷水岩,当大浪涌入那里的岩壁时,海水会通过特定的岩洞或裂隙向上喷射,形成高达数米的水柱,场面壮观。</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2012年去的东龙洲,当时并不知道有此景观,很可能我们根本就没找到所说的喷水岩,不过我怀疑那一带的海浪如此之大,是否和海浪冲击海岸岩洞的动力学现象有关。</p> <p class="ql-block"> 我用相机抓拍的几张巨浪拍岸的照片,如果是平时,这样的场景是不大容易拍到的,但是由于这里前浪推后浪,大浪不断,使我得以拍下了这一瞬间。</p> <p class="ql-block"> 这边海浪拍击岩石翻起的白沫尚未退去,</p> 那边又升腾起水花四溅形成的白雾。 在我看来,这一带的海岸是全岛最壮观,也最有意思的一段。 <p class="ql-block"> 这一奇特的现象吸引许多游客来到岸边,看大浪拍岸,听涛声隆隆。</p> 离海峡远一些的岸边海浪似乎要小些。 <p class="ql-block"> 不知是否因为远离了海边的岩洞?</p> <p class="ql-block"> 从这里看岛上的山也不低,大概有个五六十米。</p> <p class="ql-block"> 该岛号称“治愈系无人岛”,岛上无大型开发,仅有几间渔民小屋,商店和灯塔,炮台、石刻等若干古迹。</p> <p class="ql-block"> 山脊上一条小径伸向远方,这里的山看上去要高得多了,恐怕海拔得有一二百米。</p> <p class="ql-block"> 路上遇到许多来岛上旅游的香港市民,港人素有行(念hang)山的传统, 香港众多的离岛和郊野公园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对于久居于钢筋混凝土森林,喧闹拥挤的都市里的他们来说,旅游是他们拥抱大自然,暂时忘却烦恼的理想方式。</p> <p class="ql-block"> 一群游客正向远处的山顶进发,山坡上几乎没有路,好在坡不是很陡。</p> <p class="ql-block"> 谁能想的到,这座不起眼的石头房子竟是东龙洲博物馆,屋内以照片和文字展示了东龙洲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炮台是岛上的重要古迹,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位于东龙洲东北部悬崖,俯瞰佛堂门海峡, 主要用于防御海峡一带的海盗,遗址呈长方形,现仅存3米高的花岗岩围墙及营房基址,于1810年废弃后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p> <p class="ql-block"> 遗址呈矩形分布,外墙实测长33.5米、宽22.5米,墙体由花岗岩条石砌筑,现存高度约3米。北墙正中设出入口,内部按功能划分为营舍区、弹药库及炮位区,原配置八门铸铁前膛炮,现仅存基座遗迹。 </p> <p class="ql-block"> 东龙岛炮台特别地区是一个自然护理区,于1979年6月22日划定,占地面积为3公顷,是香港第二个划定的特别地区,区域内保存有东龙洲炮台的历史遗址。</p> 照片左下角的灌木是加州蜡杨梅,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它原生于北美太平洋沿岸,枝叶覆盖蜡质层,耐旱性强,常被用于海岸带植物的抗盐碱研究。叶表皮覆盖的蜡质层被认为与耐旱性密切相关。 <p class="ql-block"> 远处的海湾里可以看到若干渔排,即以木板和泡沫构建的网格状框架,固定在浮桶或支撑柱上,形成集水产养殖与生活居住为一体的海上聚落。 </p> <p class="ql-block"> 东龙洲又被称为自然的立体画廊,该岛有火山岩经亿万年海蚀形成,许多地质现象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踪迹。</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肚脐洞,据称是香港陆地上最大的海蚀洞。从山坡上看洞口是三角形,走入洞中形状又变成平行四边形。</p> 六角形岩柱、蜂窝状礁石、潮汐池,每块石头都藏有“大海是如何雕刻大地”的密码。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岛上另一处重要古迹,东龙洲石刻,该石刻为史前石刻遗迹,其最早记载见于1819年《新安县志》“石壁画龙”的描述,石刻高1.8米、长2.4米,为香港已知面积最大的石刻。</p> <p class="ql-block"> 该石刻于1970至1980年代被列为香港8处法定古迹之一。香港沿海分布的史前石刻纹饰多与青铜时代器物相似,推测距今约3000年,其中东龙洲石刻以龙形纹饰为特色。</p> <p class="ql-block"> 前来参观石刻的香港市民聚集在存有石刻的山崖前,聆听导游的讲解。</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斜,远山披上了一层橘红色的霞光。</p> <p class="ql-block"> 天色渐晚,晚霞映照在海面,泛出粼粼波光。</p> <p class="ql-block"> 经过长时间的跋涉,我们又回到码头附近的小屋。</p> <p class="ql-block"> 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返程的船最晚一班是5:15分,游客们纷纷走向栈桥,等候渡船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鱼贯而行的游客在落日的余晖中成了剪影,就此我们结束了此次东龙洲的离岛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