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江南踏春第8站-保国寺

行摄远方

<p class="ql-block">首先,感谢您的观看!敬请关注我并继续欣赏下期拙作。同时,感谢《我们旅行在最美中国》、《分享我的旅行点滴》、《我们在山水间探趣》等圈子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顺致安康!</p> <p class="ql-block">从普陀山出来时已近傍晚,按事先规划,我们驱车前往宁波市,目的地是有着“东来第一山”之称的保国寺。途中经过跨海大桥与沿海公路,落日余晖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灯塔、游船点缀其间,让人不禁生出“海上生明月”“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慨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保国寺坐落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灵山山腰,距市区15公里。它始建于东汉世祖时期,初名灵山寺,为保国寺前身。唐会昌五年寺宇遭毁,广明元年得以重建,僖宗李儇赐“保国寺”匾额,此后便以此为名。</p> <p class="ql-block">保国寺历来有“东来第一山”的美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宁波保国寺恰是这句古语的生动印证。这座被誉为“东来第一山”的古刹,隐匿于灵山之中,既有千年古刹的沉静,又藏着江南佛寺的雅致,引得我趁踏春之际前来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晚间下榻宁波市区的酒店,此处不赘言。次日一早我们便赶到保国寺,景区尚未开放,大家在门口等候时纷纷打卡留念。景区开门后,经领队与管理人员协商,允许大巴车直接开至山顶,免去了登山之累,众人不禁欢呼雀跃。</p> <p class="ql-block">据传说故事,敕赐“保国”的传说在此发生,与历史背景紧密相关 。唐朝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皇帝下令:尽拆天下大小佛寺,僧尼悉数还俗。这是一次典型“灭法”事件,古灵山腰的灵山寺自然不能幸免。唐广明元年(880年),宁波国宁寺僧可恭应施主之请,前往长安上书朝廷,请求复建在唐武宗会昌法难中被毁的灵山寺 。当时,唐僖宗李儇刚即位不久,面临着黄巢起义军逼近长安、灾旱连年的困境,急需一种潜在的护国力量。可恭在长安弘福寺讲经,法誉大振,唐僖宗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敕赐“保国寺”匾额,并赐可恭紫衣袈裟一袭,允许其还山建寺(本段落为摘录)。</p> <p class="ql-block">灵山的盘山路颇为狭窄,车辆行驶得缓慢。沿途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山林,苍松翠柏遮天蔽日,大多是上百年的古树。时值春日,山风拂过,松涛裹挟着新绿的气息,夹杂着草木的清香扑面而来,满眼尽是蓬勃生机。行至半山腰,红墙黛瓦从林间时隐时现,“保国寺”三个鎏金大字终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保国寺到了。</p> <p class="ql-block">初游保国寺,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大雄宝殿。这座建于北宋的木构建筑,历经千年风雨仍岿然屹立。大殿的建筑结构未用一根铁钉,全靠斗拱榫卯咬合,严丝合缝。偶遇一位管理人员介绍,殿内从不结蛛网,只因所用木材含特殊香气,能避虫蛀,不禁让人惊叹古人的智慧。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光影,殿内古佛造像面容慈祥,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们绕过大殿走进后院,瞬间感到清凉与静谧。旁边一汪碧水倒映着亭台楼阁,这便是“一碧涵空”,数条金鱼在水中悠然游弋。不远处的钟楼与之遥相呼应,仿佛能听见悠长的钟声在山谷间回荡,涤荡着游客的心房,让人顿生肃穆与虔诚之感。</p> <p class="ql-block">灵山如黛,保国寺藏于灵山深处,宛如一座活着的博物馆。它虽无香火鼎盛之景,却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工艺上的精湛造诣与非凡智慧。同时,保国寺见证了朝代更迭,却始终以超凡脱俗的姿态,守护着一方幽静与安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