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 编辑 : 君子兰 (潘永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 5917998</p><p class="ql-block">图片 : 自拍</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 : 大唐盛世</p> <p class="ql-block">“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是庄子说的一句话,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潘春芳教授艺术人生的大门。这位宜兴紫砂的传承者,从紫砂学徒学起,用六十年不懈努力与探索研究,在继承发展紫砂传统制作工艺上,走出了一条从“技”到“道”的路,被业界及收藏界称为“百变壶神”,每一步都藏着让人动容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宜兴紫砂厂老大门</p> <p class="ql-block">潘春芳1939年生于陶瓷世家,从小即在母亲泥凳旁以玩泥巴作为最喜爱的乐趣。1955年他初中毕业,因家中兄妹姐妹多,为减轻父母生活压力中断学业,潘春芳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学习班” 学习,同时拜在著名艺人朱可心门下。他手上磨出的茧、案头堆起的坯,是他对紫砂最初的承诺,当年紫砂厂盛传的 “男有春芳,女有碧芳”也让他的名字,成了厂里学徒努力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1956年,宜兴紫砂工场艺人制壶图片。(从右到左: 蒋蓉 . 裴石民 . 吳云根 . 王寅春 . 陈福渊)</p> <p class="ql-block">1956年宜兴紫砂工艺学习班全体学员摄于东坡书院。 (后排右三为潘春芳)</p> <p class="ql-block">潘春芳(右二) 师从朱可心 (中间) </p> <p class="ql-block">1958年夏天,潘春芳被选聘为“紫砂中学”工艺教员。从学徒到教员,他肩上的担子重了。面对一群和曾经的自己一样渴望学手艺的孩子,他把自己的经验揉进每一次示范里,手把手教他们捏泥、塑形,想让这门手艺能在更多人手里传下去。</p><p class="ql-block">潘春芳与宜兴紫砂工艺班徐秀棠. 李昌鸿 . 高海庚. 徐茂荣同学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潘春芳在紫砂中学教学的一年时光中,他边教边学,在教学员紫砂工艺的课余,向文化教员学语文,向美术老师系素描。终于在1959年考取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五年制本科,成为“从泥凳子上走到大学校园的第一人” 。</p><p class="ql-block">在一流的高等学府里,不仅有闻名遐迩的专家教授,古今中外的图书资料,还可以博览北京故宫博物院及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珍藏。艰苦而多彩的大学生活,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把古今中外的陶瓷智慧装进心里,为后来的创作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64年以优异的成绩本科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回到宜兴紫砂厂。之后,他没停下脚步,把前辈的经验记录整理,写出了现代紫砂行业第一篇专业论文,还主编了《紫砂陶瓷造型》,这本书成了紫砂学徒的教材。这使他又成为了家乡陶都“有史以来第一个把玩泥巴写成教科书的学者”,也让紫砂这门手艺有了更系统的传承载体。</p> <p class="ql-block">1964年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考,潘春芳以优秀成绩考取中央工艺美院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陶瓷美术家梅健鹰教授,主攻我国传统陶艺的继承与创新的研究。</p><p class="ql-block">在读研期间,结合外交部国家礼品的任务,受福建省轻工厅邀请,对德化“象牙瓷”进行深入研究,并亲自到产区设计制作了一批象牙瓷作品,完成了中央领导出访礼品的任务,受到国务院及福建省有关领导的赞扬。</p><p class="ql-block">期间正逢美国副总统夫妇访华,潘春芳青瓷作品“窑变睡莲”作为国礼赠送副总统夫妇。1980年,他的陶艺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获中外陶艺家关注与喜爱。</p> <p class="ql-block">1978年潘春芳夫妇于北京天安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1981年研究生毕业,浙江大学的邀请、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总工程师的职位,都是旁人眼里的好机会,可潘春芳都婉拒了。他知道江苏作为陶瓷大省,却没有对口的大学专业培养人才,他想填补这个空白,让更多年轻人能系统地学陶瓷。</p> <p class="ql-block">在专业教学中,潘春芳白手起家,自己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先后开设了《中外陶瓷美术史》《陶瓷造型设计》《现代陶艺》等课程。课堂上,注重理论讲授及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怕学生学不扎实,总是耐心指导,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就像当初有人教他一样。</p><p class="ql-block">1985年10月参加全国陶瓷艺术创作会议,全体代表摄于安徽祁门。</p> <p class="ql-block">1986年,潘春芳被聘为副教授。1996年晋升为教授. 研究生导师。2002年应聘担任南京艺术学院教学督导。</p><p class="ql-block">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潘春芳积极开展紫砂陶艺理论研究与创作,多年来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共发表论文五十余篇、撰写五十余万字。</p><p class="ql-block">自1987年起出版《砂壶集》等专著10余部。1991年论文《略论宜兴紫砂壶艺》获《文汇报》征文三等奖。他创作百余件套多材质陶艺作品(紫砂 . 青瓷. 均陶 . 美彩陶 .白瓷等),多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其中尤以紫砂作品闻名,其代表作品“金方壶”. “石城南瓜茶具” .“紫砂梅桩 . 竹型器皿”等等,均受到业界与收藏界一致好评,成为我国紫砂陶艺界著名的学者型陶艺家。</p><p class="ql-block">鉴于他在陶艺界的影响和地位,曾担任江苏省陶艺学会副理事长,为繁荣我国以及江苏省陶瓷行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于2011年,授予他“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p> <p class="ql-block">自1991年8月,开始,是潘春芳出成果最多的时期。潘春芳夫妇应邀先后赴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地讲学展演,还作为中国陶艺家代表团成员访问日本;1996年访美加两国六城,受聘为西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1999年,他作为中国唯一特邀代表出席美国“国际柴烧陶艺大会”并演讲,同年随团出席荷兰“99世纪陶艺大会”并访欧洲十国。退休后,他在加拿大多所院校讲学,任加拿大文物研究基金会高级顾问,还在当地办“宜兴紫砂工艺学习班”,传授紫砂历史文化并推动中外陶艺交流。</p> <p class="ql-block">1994年1月14日,应台湾中华艺术协会邀请“芳权陶艺展” 在台北中山纪念堂盛大开幕。</p> <p class="ql-block">1996年应美国密歇根大学艺术学院. 纽约州立大学陶瓷学院 . 西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艺术学院等10多个单位邀请,潘春芳夫妻俩赴北美访问。</p> <p class="ql-block">1999年下半年,作为中国唯一的特邀代表,出席“国际柴烧陶艺大会”,潘春芳演讲的论文是《古老的中国龙窑》。</p> <p class="ql-block">1999年以中国陶艺家代表团成员身份参加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99世纪陶艺大会”。</p> <p class="ql-block">2010年春,潘春芳 . 许成权师生座谈会在宜兴紫砂工艺厂举行。(见《中国紫砂2010年第一期》</p> <p class="ql-block">2015年10月19日庆祝宜兴紫砂工艺𠂆建厂60周年大会上,潘春芳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前副院长杨永善先生及张守智老师相见甚欢。</p> <p class="ql-block">潘春芳部分陶艺精品展现:</p><p class="ql-block">徒工作品 柿子壶 1957年潘春芳作</p> <p class="ql-block">春竹壶为三年学徒毕业设计,</p><p class="ql-block">潘春芳在壶身上用竹刀铭文: </p><p class="ql-block">“党的领导 师傅支持 敢作敢为 </p><p class="ql-block"> 三年级 潘春芳 58年”</p> <p class="ql-block">笑罂壶</p> <p class="ql-block">新彩鸡冠花桶子壶</p> <p class="ql-block">絲瓜小鸡挂盘</p> <p class="ql-block">福建德化建白瓷双魚瓶</p> <p class="ql-block">建白瓷云龙鼎</p> <p class="ql-block">均陶堆花鸿门宴画筒</p> <p class="ql-block">宜兴青瓷浅浮雕壁画金陵十二钗</p> <p class="ql-block">藏女</p> <p class="ql-block">韵竹提梁壶</p> <p class="ql-block">石城南瓜茶具</p> <p class="ql-block">百世(柏柿) 好合梅壶</p> <p class="ql-block">著名学者张道一教授在《冶陶集》序言中评价:潘春芳的艺术之路,展现了传统手工艺的提升方向——既深耕陶艺,又广纳博采,涉猎瓷器设计、壁画等领域;更难得的是,他在创作之余钻研史论,系统论述紫砂发展,实现了传统手工艺从技术到艺术、从经验型到实验型、从沿袭到超越的质的飞跃,精准点明了其在当代陶艺界的地位与成就。</p> <p class="ql-block">回顾潘春芳教授从学艺、从艺,从学徒到教授,从做紫砂壶到培育人才,他始终都没有离开陶瓷,用“搀扶”的心意托起了紫砂的现在和未来。也让我明白 : 真正的大国工匠,不仅有高超的技艺,更有一颗为了传承中国陶瓷艺术文化、为我国陶瓷行业无私奉献的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