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东郑庄郑氏清代家谱:一纸墨痕里的家族乡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东郑庄村的老屋里,常有老人捧着一叠泛黄的纸页细细摩挲——那是郑氏家族的清代家谱。纸页边缘已泛脆,毛笔字迹却依旧清晰,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的郑重落笔,到后世子孙的接续添注,这册家谱不只是一串冰冷的姓名,更是藏着家族烟火气的“记忆密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名字里的规矩:辈分字里的家族期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翻开家谱,最显眼的是世代相传的“辈分字”,那是郑氏家族给后代的“身份印记”。七辈人的名字里都带“崇”字:崇已、崇伦、崇保、崇法,“崇”有尊崇祖先、崇德向善之意,老辈人用同一个字给孩子取名,是想让子孙记住“我们是一家人,要守同一份规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到了八辈,又换成“思”字:思翼、思聪、思玉、思位。“思”是思念、思考,或许是老辈人希望后代常思祖先不易,常想家族传承。再往后,十世的“千”字辈——千集、千卷、千文、千章,更藏着“诗书传家”的期待,“集”“卷”“文”“章”都和文字有关,像是在叮嘱子孙:哪怕日子再忙,也别丢了读书的本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辈分字像一条隐形的线,把分散的家族成员串在一起。哪怕过了几百年,郑氏后人再看“崇”“思”“千”这些字,也能立刻认出“这是咱们家的长辈”,这份默契,全是家谱给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婚姻里的联结:姓氏背后的乡邻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家谱里不只记郑家男人的名字,每一代人的配偶姓氏都写得明明白白:始祖郑六娶赵氏,二世祖郑玉娶许氏,四辈尚忠娶刘氏,五辈郑瑞娶张谢氏……这些姓氏,藏着东郑庄周边的“人情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清代的农村,婚姻多是“就近联姻”,赵氏、许氏、刘氏、张氏,大概率是附近村落的人家。比如郑瑞娶张谢氏,“张谢”可能是母亲姓张、父亲姓谢,或是夫家姓张、娘家姓谢,不管哪种,都说明郑家与这些家族早有往来。通过婚姻,郑家不仅延续了血脉,还和周边村落的家族绑在了一起——春耕时互相帮工,秋收时一起晒粮,谁家有红白事,亲戚们都来搭把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家谱里的这些姓氏,不是简单的标注,而是东郑庄“邻里互助、宗族相连”的活证据。现在再看,仿佛能看到几百年前,郑家迎娶新娘时,村口热闹的鞭炮声和乡亲们的笑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笔墨里的牵挂:“早卒”与“绝绪”的温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家谱里有几处笔墨格外轻,却藏着最深的牵挂——“早卒”“绝绪”。八辈的思位、思禄“早卒”,得财“早卒、妻外绝”,七辈的崇法“绝绪”(无后代)。这些简单的字眼,不是冰冷的记录,是老辈人提笔时的叹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医疗条件有限的清代,孩子早夭、家族断脉是常有的事,但老辈人没有因为“不吉利”就删掉这些名字。他们一笔一画记下“思位早卒”,是不想让这个孩子被家族遗忘;写下“崇法绝绪”,是带着遗憾提醒后人:这一支的故事到这里了,要记得他们曾是郑家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份“不回避遗憾”的记录,比全是“子孙兴旺”的文字更动人。它让我们知道,郑氏家族的传承不只是“人丁兴旺”的热闹,还有对每一个成员的珍视——哪怕是没长大的孩子,哪怕是没留下后代的长辈,都在家族记忆里有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今天的家谱:乡愁的“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这册清代家谱不再只是老纸堆里的文物。东郑庄村的郑氏后人,会拿着复印件给孩子讲“咱们的始祖是郑六公”,会在清明祭祖时念起“崇已、崇伦”的名字,会指着“张谢氏”的标注说“这是咱们家老亲张家的姑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家谱里的每一个名字、每一个姓氏、每一处标注,都变成了乡愁的“根”。它让生活在城市里的郑氏后人知道,自己不是“无根的人”;让村里的老人想起,年轻时听祖辈讲过的家族故事;让孩子们明白,“家族”不是一个抽象的词,是有具体的人和事组成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纸清代家谱,装着东郑庄郑氏家族的百年岁月。它的墨痕会慢慢变淡,但里面的记忆不会——因为每一个记得这些故事的人,都是在为家族留住乡愁,为历史留住烟火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