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河溯源科考纪行二:</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刘家峡水库•黄河上游的高原明珠</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诗词 桂维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文 黄会强</div> 刘家峡水库是我们此次考察的第二个点。因为,昨天这里突降暴雨,我们原本计划考察完刘家峡水库大坝,要去考察被誉为“小敦煌”的炳灵寺石窟,因为昨天的暴雨,部分路段被毁,无法通行,只能留点遗憾。幸好,永靖文旅项目办主任王玲女士闻讯我们科考一行抵永靖,专程陪同我们参观了刘家峡水库水库大坝、黄洮汇合处和蓝色黄河三湾三个景点,使我们在永靖县的科考收获满满,弥补了没有参观炳灵寺石窟的遗憾。 刘家峡水库是中国黄河干流上的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它是中国在黄河上游开发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具有防洪、发电、灌溉、供水、防凌、养殖和旅游等综合效益。刘家峡水库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距离兰州市约70公里。处于黄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占黄河全流域面积的18%。是中国自行勘测设计、制造设备、施工安装、调试管理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在中国水电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刘家峡水库于1958年开始筹建,1961年因故停工,1964年复工建设,1969年4月第一台机组发电,1974年工程全部建成。有七大功能: 防洪功能:水库巨大的库容(总库容57亿立方米,防洪库容约11.2亿立方米)能有效拦蓄黄河上游洪水,大大减轻兰州及下游河段的防洪压力,是黄河上游防洪工程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 发电功能:刘家峡水电站是其主要功能之一。电站装有5台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22.5万千瓦(初期为116万千瓦,后经增容改造)。设计年发电量约57亿千瓦时,是西北电网的主力调峰调频电站,为陕、甘、青等省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强大、稳定的清洁能源。 灌溉功能:通过水库调节水量,为甘肃、宁夏、内蒙古等下游灌区(如景泰川、靖会、皋兰等)提供可靠的灌溉水源,有效保障了约1600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对改善区域农业条件、促进粮食生产至关重要。 防凌功能:在黄河凌汛期(初冬封河、初春开河),通过水库调节下泄流量,可有效防止或减轻下游河段冰塞、冰坝造成的凌汛灾害。 供水功能:为兰州市及其周边地区提供重要的工业和生活用水水源。 旅游功能:水库蓄水后形成了炳灵湖(刘家峡水库的别称),水域辽阔,景色壮美,被誉为“高原明珠”、“黄河明珠”。高峡平湖的独特风光,加上周边的炳灵寺石窟(世界文化遗产)、炳灵石林等著名景点,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游客可乘船游览,欣赏碧波万顷、奇峰倒映的湖光山色。 刘家峡水库工程特点与规模:大坝,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47米,坝顶长度840米,是当时中国最高的混凝土重力坝之一;库容,总库容57亿立方米,是黄河上游库容最大的水库之一(仅次于龙羊峡);水库面积,正常蓄水位1735米时,水域面积约130平方公里。泄洪设施,包括溢洪道、泄洪洞、泄水道等,泄洪能力巨大,确保工程安全;电站枢纽,除主坝后厂房外,还有坝后泄水道排沙兼发电厂房(装有小机组)、地下厂房(装有2台机组)等。 刘家峡水库作为新中国早期自行设计建造的大型水利工程,刘家峡水电站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被誉为“共和国水电长子”。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方面持续发挥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保障黄河安澜、促进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建设历史和工程成就是重要的工业遗产,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对调节黄河上游水量、改善下游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刘家峡水库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成就,更是集防洪保安、清洁能源生产、农业命脉保障、生态水源供给和壮丽景观于一体的“黄河明珠”,在黄河流域治理开发和西北地区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font color="#ff8a00">【历史故事】胡锦涛同志于1968年12月主动申请分配到甘肃刘家峡水利电力枢纽工地,在水利电力部第四工程局八一三分局房建队参加劳动锻炼。这一时期正值刘家峡水电站建设的关键阶段。水电站于1958年9月正式动工,期间曾因国家经济调整在1961年停建,1964年复工。胡锦涛同志抵达时,恰逢工程全面攻坚的时刻。<br> 他在刘家峡工作了约6年时间,直至1974年水电站竣工之际才离开水电系统,调任甘肃省建设委员会秘书。他的夫人刘永清也一同参加了电站建设。<br> 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数以万计的建设者们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发扬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的大无畏精神。他们克服了机械设备不足、技术手段落后、生活条件艰苦等诸多困难,很多时候需要依靠人拉肩扛的方式运送建筑材料。有报道提到,建设大坝的材料很多时候是靠人工用肩挑或者推独轮车运来的。参加建设的工人一日三餐简单,几乎近乎义务劳动,但大家却以奉献为荣,不求回报,充满着革命热情。<br> 在刘家峡水电厂的企业文化室里,至今保留着一张珍贵的照片,记录了胡锦涛同志肩挑土筐参加水电站建设的场景。这张照片生动地诉说着老一辈建设者不求索取、无私奉献的奋斗故事。这种深入一线、与工人们同甘共苦的经历,也体现了胡锦涛同志身体力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br>刘家峡水电站是新中国第一座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勘测设计、制造设备、施工安装、调试管理的百万千瓦级大型水力发电站。它创造了当时中国水电建设史上的七个第一(如混凝土重力坝最高、单机容量最大等),被誉为“黄河明珠”和“高原明珠”。<br> 胡锦涛同志作为数万建设者中的一员,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奉献给了这项伟大的工程。他的专业背景(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河川枢纽电站专业毕业)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和锻炼。这段经历,无疑为他日后担任更重要的领导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基层经验。<br> 今天,刘家峡水电站不仅是重要的水利电力枢纽,也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人们在这里不仅能观赏到“高原明珠”的壮观景色,也能通过一些历史资料,了解到当年包括胡锦涛同志在内的建设者们那段热火朝天的奋斗岁月。<br>胡锦涛同志在刘家峡的工作经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一个缩影。它展现了那个年代人们不求索取、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激励价值。<br> 胡锦涛同志在刘家峡水电站的岁月,是他个人成长中一段重要的基层历练,也折射了那一代中国建设者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这段历史至今仍被当地人民铭记和传颂。</font> 诗人桂维民在考察刘家峡水库大坝时即兴填词《河满子·刘家峡大坝(毛熙震体)》曰:<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暮霭遥笼碧浪,彩霞漫卷天边。</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忆昔劳工凝壮志,大河儿女情绵。</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共创千秋宏业,长堤拦住流川。</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何惧潮奔汛涌,稳如山岳岿然。</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灌溉良田兴富路,稻粱丰庆年年。</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输电八乡添彩,惠民薪火承传。</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