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匡山蠡水 梦里九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 陆</span></p> <p class="ql-block">庐山风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九江,南倚庐山,北枕长江,东临鄱阳湖,一江一湖—山,赋予她其他城市无法企及的灵秀,成为中国最有魅力的 20 座城市之一;中国最长的东西向水上大通道长江,与我国最长、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南北向陆上运输大动脉京九铁路在此交汇,成为承东启西、引南接北的交通重镇;因有深广丰厚的文化内涵与神奇的自然造化的庐山,而成为中国的文化名城;因每年有 300多种候鸟在鄱阳湖越冬,而成为东南亚最大的珍禽越冬地,亚洲物种保护最重要的湿地保护区。</p><p class="ql-block"> 九江:璀璨星空长倾万斛华光</p><p class="ql-block">滚滚长江自湖北流入江西,与拔地而起的庐山亲密相逢,与水波万顷、气象万干的都阳湖紧紧拥抱,这是造化安排的多么动人心魄的一场聚会!名江、名湖、名山相互衬托,形成得尽天下物华天宝之壮美奇观。这就是九江</p><p class="ql-block"> “江到浔阳九派分。”九江之称始于秦朝,因赣江及八大支流注入附近的鄱阳湖,故名九江。九江,史称柴桑、江州、浔阳、德化等,这深深镌刻有青史上的地名,使人想到《三国演义》中柴桑口卧龙吊孝,《水浒传》中,江河阳楼上题反诗,想到白居易的“得阳红头夜送客”,苏东坡月夜湖友探石钟……</p><p class="ql-block"> 九江,是无数名人骚客的经行处。千古文化名人来到九江,与九江山水相亲相融,个个“纵其才横其艳”,以各自典型的生命姿态和美学意象,留下了风流千古的华美辞章。这些不朽简章穿越时空,超越古今,直令千古以下,回首乍望的我们忍不住意飞神往。人们迈着虔诚的脚步,带着探寻的、祈盼的、激賞的目光来到九江,追寻如梦如幻的奇山秀水,探寻千古文化的幽微深广。</p><p class="ql-block"> 长安看柳,金陵观荷,九江赏菊。人们到九江赏菊,实则是来瞻仰陶渊明。东晋陶渊明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自觉“心为形役”而请辞彭泽令。他来到庐山脚下,开始了躬耕陇亩,宁静、自由而有尊严的生活。这种淡定而安闲的隐士生活,为后世树立起不苟乱世、恬淡如菊的遗风。在他的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无意追求,而不期而然的境界;“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又是一种疾恶抗暴,救世济生的境界。归隐与济世的矛盾纠结孕育出一个世人永远的绮梦——那个远离战乱纷扰和官场倾轧的桃花源,那里的人们“往来耕作”并“怡然自乐”。桃花源是多少世纪以来国人梦境的归宿,历经苦难的人们犹如暗夜里望见了璀璨的北斗,虽遥不可及,然心向往之。</p><p class="ql-block"> 九江是无数名人骚客的经行处。千古文化名人来到九江,与九江山水相亲相融,个个“纵其才横其艳”,以各自典型的生命姿态和美学意象,留下了风流千古的华美辞章。这些不朽简章穿越时空,超越古今,直令千古以下,回着年望的我们忍不住意飞神她。人们迈着虔诚的脚步,带着探寻的、祈盼的、激賞的目光来到九江,追寻如梦如幻的奇山秀水,探寻千古文化的幽微深广。</p><p class="ql-block"> 在芳菲落尽的四月,失意的大诗人白居易流落到九江,在枫叶荻花、秋风萧瑟的夜晚,在浔阳江畔遭遇了落魄天涯的琵琶女。琵琶女弹奏的一曲《琵琶行》,令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动人诗篇。时光更迭,物是非,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音,却依然铮然有声,它滑过时空,如淅淅沥沥的春雨打湿了无数世人的梦。</p><p class="ql-block"> 唐代大诗人张若虚来到九江,徜徉在长江边,看明月笼罩下的春江、潮水、芳甸、花林的迷人景色,写下了“孤篇冠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读过这首诗的人太多,却不一定知道它写的是九江的美景,曾名为《浔阳夜月》“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诗人对生命美好的感受体认,对宇宙亘古的哲理思索,全都溶浸于既透明纯净又似有似无的春江月色之中。那种既明丽又静谧的美的情调与境界,如梦如幻,在无数人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感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成了世世代代人们关照自然和人生而发出的无尽的探究和追问。</p><p class="ql-block"> 唐代大才子王勃来到滕王阁,他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一扫以往送别诗的低沉、悱恻,以开阔的胸襟、超迈的意境成为创作出千古名句的诗人,虽历经坎坷而怀才不遇,依然恃才不让,一挥而就写出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其中描写鄱阳湖景色的诗句“虹销雨霁,彩彻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意境开阔,大气悠远,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也成为鄱阳湖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的风景。诗文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曾激励着多少后人穷途进取,绝处奋争。</p><p class="ql-block"> “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来到九江,仗剑游历,狂歌山水。在西汉名将灌婴于公元前 201 年筑城时所凿的灌婴井旁,写下了“浪动灌婴井,浔阳江上风”的诗句。在庐山小天池极目滚滚长江,写下了“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的磅礴诗篇。</p><p class="ql-block"> 在香炉山瀑布前,更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名句,</p><p class="ql-block">其瑰丽雄奇的想象、奔放超迈的意境,令苏轼都钦慕不已,并以“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的诗句加以赞颂,更令后人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p><p class="ql-block"> 天地形胜,城以盛民,而文明兴焉。九江,除了有别的城市所无法企及</p><p class="ql-block">的优越的地理形胜,还有什么令这座城市的璀璨星空长倾万斛华光?历史是文化之根,不断追寻远去的背影,就会留下滋润我们民族的精神之魂!人们不禁对九江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万载以降,她曾属于洪荒,还是属于渔猎;曾属于稼禾,还是属于市井?</p><p class="ql-block"> 翻开我国最早的地理文献《尚书·禹贡》,书中只有四个字“九江孔殷”。意思是说九江是一个江道众多而水域深广的地方。东晋郭璞《山海经注》等大都说长江流经浔阳境内时,派分为九又合而东会。夏商时期,九江属荆、扬二州之城,春秋时期属吴之东境、楚之西境,素有“吴头楚尾”之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九江为36 郡之一。</p><p class="ql-block">西汉名将灌婴于公元前 201年在此筑城,开启了九江文明的肇始。汉代九江造船业兴盛,史载,汉武帝平息南越时,乘坐的就是浔阳打造的代表当的最高造船成就的“浔阳楼船”。《史记》上称:“楼船高十余丈,旗帆加其上,甚壮。”</p><p class="ql-block"> 九江“襟江带湖”,雄踞三省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素称“江西门户”。三国时,东吴水师曾在这里屯军布防,以抗拒曹军。南宋名将岳飞曾在这里镇守,尽报国之忠。朱元璋在鄱阳湖火烧陈友谅,开大明基业。太平军与曾国藩对阵,大败湘军。</p><p class="ql-block"> 古书说九江“据三省之口、当四达之衢”,七省通连、商贾集至。宋代,景德镇瓷业勃兴,九江不仅是景德镇瓷器的重要集散地,同时也是展示景瓷的一个重要窗口。九江始于南朝的历代漕粮储运,至明清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唐宋以来,随着我国“榷茶”制度的实行,九江又成为江南茶叶传统集散地,至明清成为全国“三大茶市”之一……烟柳画桥、风帘翠幕,这里曾极尽繁华,经历几度风流。</p><p class="ql-block"> 今日之九江,青山绿水、明湖大江依旧,然而,九江新的景观更令人惊艳:雄伟的九江长江大桥横穿南北,绵延数十里的城防大堤护江左右,我国最长、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陆上运输大动脉京九铁路,与中国最长的水上大通道长江,在这里成十字交汇,使九江成为承东启西、引南接北的交通重镇。</p><p class="ql-block">1998 年的长江洪峰不再成为一场噩梦。有绵延 17 余公里,投资 3.4 亿元重建的九江城防大堤,能抗御超过 1998 年洪灾和 1954 年洪峰的洪水,保证九江及长江下游人民生产、生活平安无虞。九江以其绝无仅有的地理优势和交通便利,以天然的形胜优势、浓厚的文化积累,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呈现出一派春色满园关不住的繁荣景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庐山:“鸿儒云集,智能饱和”</p><p class="ql-block"> “—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龙四百旋。”自九江跃上庐山有四百道山尊转一道弯就丢一根火柴,这是用四盒火柴精确计算出的。四百余次的旋转,这可不是虚言。据当年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人回忆,毛泽东上庐山时,每使每位初上庐山的人领略到了其峭拔和险峻。</p><p class="ql-block"> 在低洼的九江盆地,一座独立的高山如何拔地而起?原来是几千万年前,地球上一次刷烈的地壳运动,使得位于淮阳山脉顶端的庐山受到南北方向的挤压,断块不断上升,使原本一座小山一跃成为一座海拔一千多米的雄伟大山。再加上几百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运动的雕塑,庐山终于出落成“匡庐奇</p><p class="ql-block">秀甲天下”的俊俏模样。</p><p class="ql-block"> 庐山四周众多的水流和湖泊,水汽氤氲,形成庐山多云雾的天气,一年之中近 200 天是大雾迷漫。初上庐山,我有幸领略了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记得清晨站在含鄱口眺望鄱阳湖,只见远处湖泊烟波浩渺,横无际涯。正沉醉于鄱阳湖吞吐日头那壮丽景象的时候,天忽然暗了下来,刹那间云涛汹涌</p><p class="ql-block">翻滚而来。完全不知云海起于何时,又来自何方。它似薄纱、似轻岚、似霰雪、似海潮,顷刻之间将人和周围的树木、花草、亭子、牌坊统统淹没其中。一米开外的人和物皆影影绰绰,似有还无,给人一种“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之感。云涛该是漂浮在天空中的吧,但庐山的云涛却是从脚下漫起,翻</p><p class="ql-block">滚着涌上周围的山峰,接着从山顶像波涛一样流泻下来,缓缓涨过树顶,漫下树梢,淌至草甸……这便是清代诗人张维屏为之陶醉的“白如雪、软如绵、光如银、阔如海”的神奇云海。一会儿工夫,日光乍现,云雾全不见了踪影。真是神秘莫测,如人仙境。</p><p class="ql-block"> 在庐山少不了上五老峰去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青峰秀峦;去三叠泉、香炉峰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银泉飞瀑;去仙人洞看“乱云飞渡仍从容”的险峰奇洞;去牯岭看构筑精巧、俊奇的別墅园林……</p><p class="ql-block"> 遍赏了庐山秀美的山水形胜,不免更深地感到;庐山,山山有名人题刻、山是一座“鸿儒云集,智能饱和”的名山。</p><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追寻大禹治水、观察水情的足迹来到庐山,将“予南登庐山,视属流九江”十个字留在了《史记·河樂书》里。</p><p class="ql-block"> 北魏的郦道元曾深人考察了庐山的山水,并把庐山的石门演写进她的身泉口著《本经注》中,“庐山之北,有石门水,水出岭端,有双石高竦、其秋若门,因有石门之目焉。”</p><p class="ql-block">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更是游遍了庐山的山山水水,并从庐山的石门润源润而上,冒险只身攀上大天德,并自豪地说:“古今以来,由此蓬天泡者、獬客外并无二人。”</p><p class="ql-block"> 在山界环抱的东林寺旁,有白居易的庐山草庐。在“花径”公园的巨:上留有白居易的亲笔题刻,还有因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婆开”的诗句,而名满天下的大林寺桃花。</p><p class="ql-block"> 在溪流旁,有理学大儒周敦颐的莲心书院兼居所,有他自己命名的一条小溪——濂溪。他曾隐逸在此,潜心讲学与著书立说。他将其心志写人“爱莲说》,从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亭亭莲花,成为华夏支撑着多少世纪的傲骨。</p><p class="ql-block"> 在群山环抱之中,有大理学家朱熹讲学传道的白鹿书院。这里原先是唐朝李勃读书隐居的地方,到了南唐,正式建立庐山国学,到宋代扩大为书院,朱熹曾在这里亲自授课,亲订学规,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靖节之士和栋梁之材。由此,白鹿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书院前小溪旁的石上,还有朱熹留下的“贯道溪”三字,以示孔子“吾道一以贯之”之意。</p><p class="ql-block"> 在庐山西麓有著名的东林寺,这里是我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著名商僧鉴真曾在这里传教,并偕同东林寺僧智恩同渡日本,将东林净土宗教义传到日本。</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更有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康有为、胡适、郭沫者等1500 余位文坛巨匠登临庐山,留下 4000 余首诗词歌赋。</p><p class="ql-block"> 我国名山众多,但唯有庐山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而独步天下。纵观天下,没有一座山有庐山这样的赫赫声名。远的不说,就说与庐山相去不过三百多公里的黄山,其奇险雄伟自不在庐山之下,为什么在古代尤其是在唐代之前,其知名度远不如庐山呢?吴宗慈在《庐山志·自序》说:“国内名山多矣,其历史悠远,繁碛青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中国名山数十,自五岳及终南、青城、苍点、鸣眉,近有黄山、括苍。其地域或僻左,或当孔道而航船不得至,独庐山枕大江,蕃客俗士,即易窥其变迁乃如是,故地势然也。”说到底,就是因为庐山“独枕大江”,襟带鄱湖,地处古代交通要道的缘故。</p><p class="ql-block"> 从历史上 1500 余位文化名人相继登上庐山,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文。到庐山文化名山地位的确立;从慧远始建东林寺,开创“净土法门”,到集佛、道、天主、基督、伊斯兰教于一身的宗教圣地的形成;从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弘扬“理学”,到教育丰碑的构建;从“借得名山避世哗”的隐居之庐,到20 世纪初,世界 25 个国家风格的庐山别墅群的兴建;从胡先骗创建中国第一个亚热带山地植物园,到李四光“第四纪冰川”学说的创立;从20 世纪中叶,庐山成为国民政府的“夏都”,到庐山作为政治名山地位的确立……充分展示了庐山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美学价值,皆使庐山成为华夏文明交汇融合的熔炉。</p><p class="ql-block"> 鄱阳湖:碧波万顷大海气象</p><p class="ql-block"> “鄱阳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与月,落时不见湖边草。”这是候鸟在鄱阳湖越冬的壮观景象。这景象似乎只有在电视片《动物界》中的非洲原始草原上才能看到,但到鄱阳湖你就能亲眼看见。鄱阳湖是一个鸟的世界。每年在这里越冬的候鸟有 300 多种,其中世界濒危的白鹤竞多达2800多只,占全世界白鹤的 95%。国际鹤类基金会会长阿基保德博士看到成群白鹤在湖中起落的壮观景象后,感慨地说“这是上帝赐给中国人的第二道长城。”</p><p class="ql-block">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古称彭蠡,又名彭泽。鄱阳湖姻波浩渺,水天一色,仿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海灿烂,若出其里”。这哪里是湖,简直就是大海。它的面积有 2780 多平方公里,外形像一只巨大的葫芦。如果说长江是一条横亘中国大陆的长藤,鄱阳湖就是长藤上的宝葫芦。都阳</p><p class="ql-block">湖接纳了江西境内赣江、抚河、信江、修水和饶河等五河之水,然后自湖口注入长江。</p><p class="ql-block">鄱阳湖湖水量很大,流入长江的水量,相当于我国黄河、淮河、海河水量的总和。鄱阳湖水汇入长江,使长江水面宽度增加了三分之一。“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写的就是长江从湖口进人下游所展现的开阔、影远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长江与鄱阳湖于湖口交汇,这边为长江滚滚金波,那边乃鄱阳湖茫茫银浪,泾渭分明,绵延数里,蔚为神州第一奇观。</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洞庭湖要比鄱阳湖大,曾经是我国第一大湖。但由于洞庭湖是—个长江过水湖泊,自古以来,每年汛期,长江的滔滔洪水就奔腾着涌入洞庭湖,等到汛期过后,失去势头的江水又缓缓从洞庭湖流出,就这样调节着长江的水位,减轻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压力。但是,也使得大量的泥沙沉淀在湖</p><p class="ql-block">内,湖底泥沙越淤越高,湖面越来越缩小。而鄱阳湖有五水流入,水皆清澈,只有一个口子流人长江。在夏季长江江水暴涨时,才在短时间内有江水倒灌,所以长江泥沙对鄱阳湖影响不大。湖口的石钟山石洞无数,怪石林立,是游人的览胜之处。加之北宋文学</p><p class="ql-block">家苏东坡写的《石钟山记》,更使之名扬千古。其得名由来,北魏郦道元说是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其声若钟;唐代李勃则认为是两石相击,其声清越。苏东坡则月夜乘舟考察,发现石钟山绝壁下均为石隙和石洞,风浪在其中吞吐,发出钟鸣般的声响,于是“叹郦元之简,笑李勃之陋。”不料想,清代曾国藩来到石钟山,又提出完全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石钟山得名于其形若钟覆。原来石钟山是由石灰岩构成,在千百年潮水的冲击海洗下,已经中空。如钟覆地。苏东坡来时,正值湖水上涨,未见石钟山全貌,只见到在水上露出的石隙和小石洞。曾国藩来到这里时,正值湖水在最低位,石钟山整个露出水面,山下洞口大开,他得以进入洞内,发现石钟山竟空着穹庐。犹如倒扣的石钟,于是笑苏东坡“过其门未人其室”。</p><p class="ql-block"> 有关石钟山得名的故事,正误交驳环环相扣,颇有意趣,犹如前行中的湖口不仅湖光山色,风景优美,而且地势险要,有“江湖锁钥”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周瑜曾在此演练水军;南宋时,岳飞曾在此</p><p class="ql-block">镇守抗金……但这里最著名的大战,要属朱元璋火烧陈友谅、石达开火攻曾圆薪2,</p><p class="ql-block"> 1363 年,朱元璋占据着南京一带,陈友谅把持着武昌一方,两军势均力敌,相持不下,于是,在湖口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陈友谅庞大的水军,乘坐的是可以在上面走马的高大楼船,并用铁链相连,在鄱阳湖上排列成巨大的方阵,对付朱元璋从长江下游开来的众多小船。起初,朱的小船仰攻大船,势力明显处于下风。不料,风向一变,形势有利于朱的军队。小船上火药、火球齐发,大船纷纷着火。因大船调头不便,又有铁链相连,风助火势愈燃愈烈,陈友谅的军队陷入一片火海,从此一蹶不振。</p><p class="ql-block"> 历史何等相似!不想 1855 年,湖上又重演了一出新版的“火烧赤壁”</p><p class="ql-block"> 当年,太平军西征,攻下了长沙、武昌、九江。清政府慌了手脚,连忙派曾国藩带领湘军前去围剿太平军。湘军果然骁勇无比,出兵不久,便将太平军挤出了湖南、湖北。太平军不得不退守九江。太平军派翼主石达开出兵救援。石达开清楚自己的实力不如曾国藩,于是想出了一个妙招对付湘军。</p><p class="ql-block">他派船载着土石沉在了长江进人鄱阳湖的唯一入口——胡口。湘军的船只从长江上开来。因大船吃水太深,进不了湖口,只能停在长江江面,只有小船冲了进去,于是太平军把守住湖口,将大、小船隔离,接着火攻大船,大船失去了小船的护卫被烧得狼狈不堪,一向自视其高的曾国藩羞愧得几乎投水自尽。</p><p class="ql-block">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次是连天烽火,一次是对峙拉锯,使得鄱阳湖周边生灵涂炭,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九江在劫难中艰难前行……</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沧海桑田,刀光剑影,已经成为过眼烟云。如今鄱阳湖上晚霞灿烂时长天壮阔,水天相接出。鸥鹭翻飞鄱阳湖边,稻菽翻浪。房屋俨然展示出一片墙和的美景。</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鄱阳湖周边,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乐土。也是动物的家园,既是江西最富庶的鱼米之乡。也是东南亚最大的珍禽越冬地,亚洲物种保护最重要的湿地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诗词:</p><p class="ql-block">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p> <p class="ql-block">庐山瀑布</p> <p class="ql-block">牯岭景区</p> <p class="ql-block">庐林湖</p> <p class="ql-block">陈老师即兴弹奏钢琴曲《白毛女》</p> <p class="ql-block">三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长江城记》一书,是由著名散文作家、出版社编委创作的长江流域名星之城的历史人文、现代风情的散文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