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咸阳这片土地上,唯一的旅游资源就是渭北那两行帝陵了。汉陵矗立塬坡,不惜百姓血汗聚土成堆耀武扬威。唐陵更进一步,依山为势占据风头秒压汉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的认知是随着年龄在不断变化的,儿时眼中的帝王将相是那样的不可一世,如今他们的形象却大打折扣,特别是那些皇子皇孙们简直成了一堆垃圾。阴险毒辣无耻无能所有的贬义词用在他们身上都不为过,满嘴的仁义道德,实则是一群占山为王的匪寇,所谓的盛世也是御用文人编写出来用于愚弄人民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白露过后的气温逐渐舒适,脚步便不由自主的迈出家门。从咸阳西站广场处乘去袁家村的客车,不到一小时就站在了九嵕山下,昭陵在灰蓝色的天空里洋洋得意,完全不为杀兄逼父的恶行感到羞耻。尽管他日后干出了堂而皇之的贞观之治,也不能丝毫掩饰玄武门的血腥暴力。唯一与其它帝王不同的是李世民能采纳众臣意见,特别是对敢于直面谏言的魏徵包容宽忍欣赏有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昭陵已去过多次,今天就专程看看唐太宗的“明镜”——魏徵。问了几个当地开出租的司机竟然不知道魏徵墓的方位,最后一个莽撞的中年男子干脆说“先上车,咱边走边问”。汽车在昭陵的山腰间盘旋,阳光蒸腾的山岚让目光不能遥远,层层梯田堆积着农人的重负与辛酸,枝头稀少的苹果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干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山下有众多的陪葬墓,70多处的墓葬完全就是一个浩大的皇家陵园。而仅有魏徵和韦贵妃墓依山而建,魏徵墓在昭陵西南方3公里的凤凰山上,由李世民亲自选址。背依九嵕面向泾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虽非心腹不可或缺。墓前的石碑光禿无字,据说是被李世民亲令磨灭的。这座碑文和书丹皆出自太宗之手的石牌,用它的亲身遭遇述说着政治和人心的变幻莫测。推荐重臣的失败和为垂名青史的迫切都为这位耿直忠臣的一生留下了败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虽然魏徵走的时候让太宗流下了悲痛的泪水,但仅一个多月后又仆倒了墓碑磨灭了碑文,后面再立起时有人请示太宗是否恢复碑文,太宗无言以对,是对魏徵的失望还是对自己轻率举动的悔恨只有后來人去暗自思忖了。魏徵一生能直言敢谏主要原因还是遇上了一个明君,如果这个君主只喜欢听赞美颂扬,反之就禁言惩处,十个魏徵也会被赐死。但是,魏征也有赞美的时候,在九成宫醴泉碑文中对李世民的功绩大加颂扬,如“功高大舜,勤深伯禹。绝后光前,登三迈五”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出自一个诤臣之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魏徵墓面向东南,墓碑上的石牌楼不知建于何年何月,一侧是魏姓后裔为先人新立的纪念碑,一番的赞美能否弥补李世民的碑文内容不得而知,我只知道碑文多溢美之词,而在百姓心中的评价才最为珍贵。荒草萋萋杂树横生遮掩了墓道口,难觅方位喘息爬山也没有阻止我的登临。司机还在山下等,所以没敢停留便匆匆下山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魏徵墓下来,走进了昭陵博物馆,院中立有李勣墓碑,高大厚重字迹遒美,由唐高宗李治书写。因李勣的墓冢就在院后,所以他的墓碑立在墓前,展室内还有昭陵全碑二十一通,书法风格多样,涵盖欧阳询、褚遂良等名家手笔。第二展室是近些年出土的三十七通唐代书法名碑,众多保存完好的石碑使昭陵博物馆和西安碑林、曲阜碑林统称为中国三大碑林。唐代盛行立碑,且碑石巨大书写标准,给观者华丽优美之感,这与他们的自信有关。盛唐时期就有二十三位宰相是胡人所为,充分说明了那个朝代的包容与自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读碑如读史,站在石碑前逝者的一生如幻灯片在眼前闪过,人们奋斗一生就为了这一篇盖棺定论的铭文。肉体早已消融,碑文刻石铭记,老百姓死后一百年就被忘记,权贵们却把自己刻在石上永垂不朽,这就是差别也是活着的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出租司机的建议下,又去了山底村的烟霞洞,这里曾是西汉名士郑子真的隐居地,也是清末学者刘古愚创办复豳学舍的所在地。沿一弯小渠步行至泉口,只见山坡上一块石头用红膝写着烟霞洞,柳荫覆阳野草遮山,驻足小憩却感受不到一丝渺渺仙气和学舍的风雅。转身走出向司机抱怨,司机说这里春天最美,那时杏花满山油菜花黄,春天是否再来,那要看当时的机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袁家村就不去了,美食伤身嘈杂闹心,吃完路边的一碗扯面即原路返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