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的《容忍与自由》及其他

王钧

<p class="ql-block"><b><i>同学的赠书,胡适的《容忍与自由》</i></b></p> <p class="ql-block">九月初去内蒙古参加大学的同学聚会,同学们相识已经45年了,1980年九月我们走进大学,成为同学,有一些亦成为终身的朋友和知己。</p><p class="ql-block">我的同学也是我的姐姐,她在聚会期间,送给我了这本书《容忍与自由》,一本精装的硬皮书。我和姐姐认识四十五年了,除了少数的年份,我们每年都会聚会,少则三四人,多则二三十人。她很关心我,时长问起我的工作,并对我的一些举动感到惊讶和担心,好在我不是经常那么不靠谱的,所以她对我还是比较放心的。是啊!再有五年,我们认识就有半个世纪了,然后再有十年,二十年……</p> <p class="ql-block"><b><i>温文尔雅的胡适</i></b></p> <p class="ql-block">这本书不厚,大约14万字。收录了胡适的一些演讲稿和写在《新青年》等杂志上的文章,从1919年到1958年,时间跨度近四十年,那是中国最动荡,天翻地覆的四十年,他做为那个时代的“旗手”,主导者和鼓吹者而载入史册。</p> <p class="ql-block"><b><i>微信读书上的记录</i></b></p> <p class="ql-block">我实际是在微信读书上先听了一遍,三天时间,一共用时两小时五十分钟,听完了全书,我是用的1.2倍的速率,所以比较快一点,然后重点的几个章节就老老实实捧起了姐姐送给我的这本书认真地看看。看了书才发现,微信读书上的《容忍与自由》和这本《容忍与自由》居然有绝大的不同!</p><p class="ql-block">这本纸质书有28篇文章,共计14万字,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而微信读书上的《容忍与自由》共有19篇文章,共计5万6千字,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有意思的是,微信读书上的《容忍与自由》并不是纸质书的“微缩版”,它上面有几篇文章在纸质书上并没有,但无论如何,又多看了胡适先生的几篇文章,岂不皆大欢喜。</p> <p class="ql-block">关于《容忍与自由》的读后感是无法写的,因为这需要思考和组织语言,有一个捷径倒是可以代替读后感,一个懒人的办法,感觉应该很好。既忠实于原著又说清楚了感受,那就是把自己喜欢的原文照抄下来吧。</p><p class="ql-block">上课了</p><p class="ql-block"><b>关于容忍与自由</b></p><p class="ql-block">胡适写到:“我最后一次会见我的母校康奈尔大学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布尔先生那天谈话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他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p><p class="ql-block">布尔先生死去十多年了,他这句话我越想越觉得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我自己也有了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感想。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p><p class="ql-block">胡适又写到:“一切对异端的迫害,一切对异己的摧残,一切宗教自由的禁止,一切思想言论的被压迫,都由于这一点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因为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所以不能容忍任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p><p class="ql-block">写于1948年3月12日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关于“少年中国之精神”</b></p><p class="ql-block">胡适写到:“一,少年中国的逻辑</p><p class="ql-block">第一注重事实,科学方法是用事实作起点的。</p><p class="ql-block">第二注重假设,单研究事实,算不得科学方法,博学方才可以有许多的假设,学问只是供给我们种种假设的来源。</p><p class="ql-block">第三注重证实,许多假设之中,必须实地证明,有时候必须用试验方才可以证实。</p><p class="ql-block">少年的中国,中国的少年,不可不时时刻刻保存这种科学的方法,实验的态度。”</p><p class="ql-block">胡适写到:“二,少年中国的人生观</p><p class="ql-block">第一须有批评的精神,一切习惯,风俗,制度的改良,都起于一点批评的眼光。</p><p class="ql-block">第二须有冒险进取的精神。</p><p class="ql-block">第三须有社会协进的观念。</p><p class="ql-block">少年的中国,中国的少年,不可不时时刻刻保持这种批评的,冒险进取的,社会的人生观。”</p><p class="ql-block">胡适又写到:“三,少年中国的精神</p><p class="ql-block">少年中国的精神并不是别的,就是上文所说的逻辑和人生观”</p><p class="ql-block">少年的中国,中国的少年,我们也该时时刻刻记着这句话:如今我们回来了,你们看便不同了!</p><p class="ql-block">这便是少年中国的精神。</p><p class="ql-block">1919年《少年中国》第一期</p><p class="ql-block">很多文字虽然是100年前写就的,但同样发人深省,他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认识和远见卓识,还记得那句“面包与自由”吗?</p><p class="ql-block">关于《容忍与自由》就不一一列举了。</p> <p class="ql-block">《容忍与自由》是关于容忍与自由,为什么读书,自由主义,哲学与人生,新生活,博爱,不朽,西洋近代文明,实验主义,女子问题,中国哲学的线索,治学方法,思想方法,新文学运动的意义等等,林林总总的演讲和文章。</p> <p class="ql-block"><b><i>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i></b></p> <p class="ql-block"><b><i>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北大三个属兔的人。</i></b></p> <p class="ql-block">我很喜欢一个传闻,胡适从美国康奈尔大学归国,他在机场说了这样的话,“我们回来了,一切都会不同”。</p><p class="ql-block">他来到北大,后接替了陈独秀成为北大文科学长,1946年至1948年任北大校长,也成为北大著名的第三只“兔子”,第一只“兔子”是蔡元培(生于1868年1月,属兔),第二只“兔子”是陈独秀(生于1879年10月,属兔),第三只“兔子”就是胡适了(生于1891年12月,属兔)。</p><p class="ql-block">大约2016年我去重庆江津石墙院,拜谒了陈独秀的故居,陈独秀最后的五年在这里度过。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一大至五大的总书记,(现在已经是第二十大了)。</p><p class="ql-block">陈独秀于1932年在南京被国民党政府判刑,章士钊亲自为陈独秀辩护,胡适,傅斯年等人奔走呼吁要求释放陈独秀。在南京监狱里,典狱长是陈独秀的崇拜者,国民政府对陈独秀也是比较优待的,允许他可以从南京图书馆借阅任何书籍,典狱长在监狱里专门为陈独秀安排了书房和书桌,并允许陈独秀在监狱里会见访客,在长长的访客名单里有宋美龄,戴笠,胡宗南和一些高官贤达。有一天陈独秀在报纸上看到胡适从北大到南京开会的消息,陈独秀很气愤,大骂胡适居然不来监狱里看他,胡适知道后,再次来南京时,先到监狱看望并致歉。</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陈独秀被释放并迁往武汉,又迁往重庆,他就居住在重庆江津石墙院,靠重庆的社会贤达接济度日。为了生活,他编撰《小学识字课本》。</p><p class="ql-block">1942年陈独秀因喝了发霉的蚕豆水而中毒,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解析的最后一个字是“抛”。在江津的陈独秀纪念馆里,有一个小屋子,满屋子的“抛”字,有贴在墙壁上的,有悬挂在天花板上吊在空中的,大大小小的,那满屋子的“抛”!不知道那个屋子还在否?那些“抛”字还在否?!</p><p class="ql-block">胡适写给陈独秀的诗:</p><p class="ql-block">《欢迎独秀出狱》</p><p class="ql-block">你今出狱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很欢喜!</p><p class="ql-block">他们的强权和威力,</p><p class="ql-block">终竟战不胜真理。</p><p class="ql-block">什么监狱什么死,</p><p class="ql-block">都不能屈服了你;</p><p class="ql-block">因为你拥护真理,</p><p class="ql-block">所以真理拥护你。</p><p class="ql-block">你今出狱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很欢喜!</p><p class="ql-block">相别才有几十日,</p><p class="ql-block">这里有了许多更易:</p><p class="ql-block">从前我们的“只眼”忽然丧失,</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报便缺了光明,减了价值;</p><p class="ql-block">如今“只眼”的光明复启,</p><p class="ql-block">却不见了你和我们手创的报纸!</p><p class="ql-block">可是你不必感慨,不必叹惜,</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有了很多的化身,</p><p class="ql-block">同时奋起:</p><p class="ql-block">好像花草的种子,</p><p class="ql-block">被风吹散在遍地。</p><p class="ql-block">你今出狱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很欢喜!</p><p class="ql-block">有许多的好青年,</p><p class="ql-block">已经实行了你那句言语:</p><p class="ql-block">“出了研究室便入监狱,</p><p class="ql-block">出了监狱便入研究室。”</p><p class="ql-block">他们都入了监狱,</p><p class="ql-block">监狱便成了研究室;</p><p class="ql-block">你便久住在监狱里,</p><p class="ql-block">也不须愁着孤寂没有伴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那个时代还是容忍的,也是有一点自由的!</b></p> <p class="ql-block"><b><i>狱中的陈独秀</i></b></p> <p class="ql-block">胡适于1938年到1942年临危受命,赴美出任大使,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奔走,呼吁,从美国拿来了大量的援助,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美国对华援助了大量的武器弹药,还有飞虎队,“驼峰航线”等等,美国的“拱火”“递刀子”,“在流尽中国人最后一滴血”之前,有力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p> <p class="ql-block"><b><i>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i></b></p> <p class="ql-block"><b><i>《新青年》</i></b></p> <p class="ql-block"><b><i>蔡元培和陈独秀</i></b></p> <p class="ql-block"><b><i>出任驻美大使的胡适</i></b></p> <p class="ql-block"><b><i>《容忍与自由》的封底</i></b></p> <p class="ql-block"><b><i>相识相知,大学入学45周年纪念章</i></b></p> <p class="ql-block">前年,大学同学聚会在福建的福鼎,去年,大学同学聚会在四川的阆中,今年同学们聚会在内蒙古的内蒙宾馆和莲花酒店。</p><p class="ql-block">在聚会的尾声,在莲花酒店的酒吧里,同学们又讨论下一个聚会的地点了,新疆,西安,广州,澳门,台湾,也可以是日本。</p><p class="ql-block"><b>我们还是自由的</b>……</p> <p class="ql-block"><b><i>印在礼盒上的徽章</i></b></p> <p class="ql-block"><b><i>大学同学45周年的礼品,一把马头琴模型</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