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魂系梦牵的老师

丽烨

<p class="ql-block">故乡的秋天总是不见踪影,九月的博白县还带着夏天的热辣劲儿。实验中学门口那两株木棉树依旧绿意盎然,每次走到这儿,我总会想起凌峰老师——我的初中班主任。</p> <p class="ql-block">记得刚上初中第一天,一个约摸四十几岁眉目如剑的男子站在校门口的木棉树下迎接我们——他就是我们的班主任凌老师。等同学们都回到教室,凌老师站在讲台前,穿着蓝衬衣和黑西裤,身材挺拔。他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自己的名字,写到一半粉笔断了,他弯腰下去捡拾那断掉的粉笔时,头上的头发突然倾斜了一个角,等他再端端正正地站好大声说:“我先自我介绍,我叫……”全班同学看着他头上歪了的头发哄堂大笑。他把头上的假发摘下来,露出了稀疏的头发,又重新把假发戴好,笑着说:“老师戴上这顶假发是不是更年轻英俊了?”后面几个男生大声喊道:“是!”全班同学又笑起来。接下来他也没急着讲课文内容,反倒先教我们怎么把手洗干净,怎么坐得端正,书本该怎么摆才整齐。那时候我们觉得这些小事没啥大不了的,现在回想起来,才明白这正是凌老师“把学生的行为习惯先抓好”的教学思想最初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读初中时,我家里比较贫困,凌老师并没有无视我这个贫困生。知道我没钱买课外作文书,他就把自己家的书借给我,每本书里还夹着他写了批注的纸条。有个周五,他特意叫我去办公室,拿出一本厚厚的《新华词典》说:“这本书我有两本,送你一本。学语文可少不了这个。”后来我从班长那里才知道,那是他自己掏钱让班长在来学校的路上给我买的。</p><p class="ql-block">初一下学期,父亲突发疾病,那段时间我特别消沉,成绩也掉了很多。有天晚自习结束后,凌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桌上放着一个保温瓶,里面是几个热乎乎的落水包——那是博白的特色小吃。“尝尝,你师母刚做的。”他扶了扶眼镜,“听同学说你这几天在食堂没好好吃饭?”我低着头没说话。他叹了口气:“人生就像四季,有暖和的时候,也有冷的时候。但你记住,再冷的冬天也会过去的。”我要走的时候,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学校有个助学名额,我帮你申请下来了。”我捏着那个厚厚的信封,喉咙像堵住了一样,一句话也说不出来。</p> <p class="ql-block">凌老师有件事让同学们挺感动的,经常念叨。有个周日晚上下雨,班里女生小媛因为跟妈妈吵架不知道跑去哪里了,也没来学校,她妈妈带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不好出门。凌老师知道后,赶紧骑上他那辆旧自行车到处找。网吧、奶茶店、书店,他都找遍了,没见到人。后来听说小媛可能去了金山村的小学同学家,那时候都半夜十一点了,凌老师一点没犹豫,叫上数学老师,冒着小雨就往那个不熟悉的村子赶。</p><p class="ql-block">后来据同去的数学老师回来跟我们讲,金山村的夜路坑坑洼洼,全是泥,不好走。凌老师和数学老师打着手电筒,一家一家问。到凌晨一点,才在同学家沙发上找到蜷着的小媛。凌老师一句责备的话都没说,就温和地问她吃没吃饭,有没有什么委屈想说说。往回走的时候,雨下得更大了,凌老师把雨衣全给小媛披上,自己的衬衫湿透了。回到小媛家都凌晨两点多了,凌老师还跟她妈妈好好聊了很久,把母女俩的误会解开了。村里知道这事的人,都说:“这样的老师,真是少见!”</p> <p class="ql-block">凌老师常说:“最好的教育就是陪着学生。”他不光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每天早上,我们总能在操场上看到他陪着大家跑步的身影;午饭后,他又会到教室里,帮我们解答不会的问题;晚自习结束后,他经常拎着一袋水果到教室,跟我们一起吃,一起聊天。记得有一次,他带来几个博白特产的杨桃,切成星星的样子分给大家,那酸甜的味儿,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有老师陪着,原本吵吵闹闹的课后时间变得安安静静,有一部分同学刚开始是“被迫留下”,但在凌老师的美食奖励下也自主地留下再自习二十分钟。</p><p class="ql-block">凌老师对不同的学生,办法也不一样。学得快、脑子灵的,他就鼓励他们往深了学;学得费劲的,他就耐着性子一遍遍讲。坐在我后面的是个男生,总沉迷手机游戏,有一次还偷偷把手机带到学校。凌老师把手机收了,那同学心里不痛快,上课就故意捣乱。但凌老师一点不生气,一次又一次找他聊天,结合生活里的事儿慢慢讲道理,一点点把他的心思引回学习上。中考成绩出来那天,那同学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激动地抱着凌老师说:“要不是您,我说不定还在游戏里混日子呢。”</p><p class="ql-block">毕业前,凌老师给我们上了最后一个班会课,记得他说:“你们马上要各走各的路了,但记住,不管将来去哪儿,都别忘了自己的初心。”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不曾忘记。</p><p class="ql-block">离开博白县实验中学好几年了,每次我遇到想不通的事,总会想起凌峰老师那温和又坚定的眼神。他不光教我们知识,还用二十八年对乡村教育的坚守告诉我们一个老师的责任和担当。在校园的木棉树下,他像是一个坚守乡村的摆渡人,撑一篙文字的长蒿,将我们从此岸渡往彼岸。而他自己,永远守在最初的渡口。</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也成了一名老师,站在讲台上,常常想起凌老师的教导,他的教学思想早已融进了我的教学里。偶尔回到故乡,我总会去实验中学门口走走,看着那木棉树开花落叶,似乎还能听到他抑扬顿挫地吟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眼前似乎浮现他骑着旧电车在校园穿梭的背影——我魂系梦牵的凌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