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房

李纯和

在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沿海村(旧名沿塘村),坐落着三个气势恢宏的大屋院落——张丰房(居北)、张忠房(居中)与张功房(居南)。三房始祖公先后来自妙林村上张家埠,其中,张丰房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而张忠房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张功房则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 △拆迁前张忠房大门 △拆迁前张忠房门框石雕 △拆迁前张忠房正屋梁柱 △拆迁前张忠房側屋梁柱 沿海村拆迁前,张丰房房子住户改造较多,张功房房子于1969年原址拆建学校,两房遗留古迹较少。唯独张忠房房子还有两进和数间側屋(地址门牌为张功房68号),房屋构建用材精美,颇具清代地域特色,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见上图)。新碶街道配合区文保所,指导督促设计单位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设计方案,对张忠房民居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进行迁移保护,促进北仑区的文化历史遗存得以长久保存。 △迁移保护后大门 △迁移保护后两进一側四合院 △迁移保护后,前进房子 △迁移保护后,后进房子 △迁移保护后,柱脚石雕 △迁移保护后,门框石雕 目前,该迁建工程主体已基本完工,正等待工程验收工作。工程总费用约936.9万元,主要用于设计和文物本体迁建及配套设施建设;总建筑面积约2082平方米,有文物主体两进七间两弄、側屋和辅助大门、围墙、天井等建筑,保留完好(见上图)。 张忠房的始祖务歇公(谱辈智),出身贫寒,自幼随潮汐而行,于滩涂间赶小海谋生。他天资聪颖,熟知潮汛规律与海产习性,所获海鲜总是既多且好。尽管白日劳碌,他仍每夜秉烛向学,成绩远超同龄人。<br><br> 数年后,一位船主赏识其厚道与聪慧,招他上船作水手。临行前,恩师赠他以整藤革篮书籍,叮嘱他务必“读懂、读透、读全”。于是,在漂泊的航程中,书籍成了他最忠实的伴侣。他从中学得的不仅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更有航运、地理、天象等实用知识。渔家子弟的果敢之中,因此融入了难得的书卷气息。<br><br> 不出几年,务歇公自置大驳船数艘,常往返于宁波与福建之间。他眼光独到,看中福建福桔的商机,亲赴产地精选优品,兼运当地上等木材返乡。两者在浙东一带极为罕见,深受欢迎,每每船至即售罄,财富由此迅速积累。随后,他又添置十余艘大船,成为航运业中佼佼者。<br><br> 民间流传着他许多传奇故事:据说他只需立于码头,闭目含指、迎风一试,便能预判航程吉凶。凡他出船,必满载而归。平日他仍手不释卷、出口成章,俨然一代儒商。<br><br> 多年后,务歇公择地沿塘(今沿海村),斥资建起一座名为“张忠房”的宏伟宅第。大屋呈“品”字形格局,三进相连,后进为楼屋,前两进则为带阁楼的高平房,以走马楼相通,雨天不湿履。整座宅院构造精良、雕饰繁丽,砖雕、石雕、木刻无一不精,不少建材与装饰皆由福建运来,木材尤为上乘。当年,张忠房堪称穿山半岛第一豪宅,连老木匠见之,也赞叹其用材之讲究实属罕见。宅前更以梅园石铺就广场,缀以荷花池,气派非凡。<br><br>  张忠房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诉说了一个渔家子弟如何凭借勤奋、智慧与学识改变命运,成就非凡人生的故事。它既融汇了大海的浩瀚之气,也闪烁着“宁波帮”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精神光辉。至今,张忠房后人仍以此为荣,这个大屋院落,不仅承载着家族的记忆,更积淀着深厚的文化与财富底蕴。 <p class="ql-block">△参加本次调查和研究的有北仑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新碶分会理事和会员,(左起)龚国华、郭高昂、王忠安、龚明华、贺良平、李纯和、徐国强、王红明。</p> 文字资料参考张忠房六世孙(女)晓红《回忆张忠房》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