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睡醒一觉,闲来无事,打开名师课堂,听完王崧舟解读《梅花魂》中文学意象概念,我深受触动,仿佛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文学理解之窗。</p><p class="ql-block"> 王崧舟老师对《梅花魂》中 “梅花” 这一文学意象的剖析,可谓鞭辟入里。他首先点明 “文学意象是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意” 这一大概念。在解读《梅花魂》时,从梅花的比喻义出发,指出梅花比喻百折不挠、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在生活中那些面对困境却从不言弃的人,他们恰似傲立寒冬的梅花,有着令人钦佩的坚韧。</p><p class="ql-block"> 接着谈到梅花的象征义,象征坚守气节、顶天立地的民族精神。通过让学生介绍中华民族中有气节的人物事迹,让这种抽象的精神变得具体可感。我深刻意识到,梅花所象征的,正是我们民族历经千年磨难却始终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是无数仁人志士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民族脊梁。</p><p class="ql-block"> 而梅花寄托眷恋祖国、热爱中华的赤子之心这一寄托义的解读,更是让我感受到了文字背后深沉的爱国情感。外祖父对梅花的钟爱,实则是对祖国的深深眷恋,那些与梅花相关的物件,承载着他对祖国无尽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王崧舟老师的解读,不仅让我对《梅花魂》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明白了文学意象在作品中的关键作用。原来,一个小小的意象,竟能蕴含如此丰富的情感与精神内涵,通过对文学意象的品鉴和表达,真的能够更好地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这也启发我在今后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更加留意这些意象,去挖掘它们背后隐藏的深意,感受作者细腻而深沉的情感表达,走进文学作品更广阔、更深刻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在王崧舟老师对《梅花魂》意象解读的启发下,将其转化为教学中的创意表达,可从“意象感知—情感联结—多元输出”三个维度设计,让学生从“理解意象”走向“创造意象”:</p><p class="ql-block">1. 意象具象化:从“文字”到“可触”,激活感知</p><p class="ql-block"> 打破文本局限,让抽象的“梅花魂”变可感,为创意表达奠基。</p><p class="ql-block"> 开展“五感寻梅”活动:提前准备梅花图片、冷香精油、冬日风声音频,让学生通过看(花瓣形态)、闻(冷香)、听(风雪声),结合课文中“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的描述,用文字或绘画记录“我眼中的梅花品格”,建立个人化的意象认知。</p><p class="ql-block"> 对比联想任务:呈现“温室牡丹”“荒漠胡杨”等其他物象图片,让学生小组讨论“若用胡杨象征民族精神,会和梅花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加深对“意象与情感适配性”的理解,为后续创意转化铺垫。</p><p class="ql-block"> 2. 情感迁移:从“他人”到“自我”,建立联结</p><p class="ql-block"> 引导学生将梅花魂与自身生活、文化认知结合,让创意表达有真实情感支撑。</p><p class="ql-block"> “我的‘梅花时刻’”写作:让学生回忆自己“面对困难不放弃”的经历(如坚持练琴、攻克难题),以“当我______时,我像一株梅花”为句式,将个人体验与梅花意象结合,写出兼具画面感与真情实感的片段,避免创意表达空洞。</p><p class="ql-block"> 民族精神具象化任务:结合王老师提到的“有气节的人物”,让学生选择一位(如钱学森、袁隆平),用“人物+梅花意象”创作短句或漫画分镜,例如“袁隆平院士在稻田里躬身研究,像梅花在田埂间顶着烈日绽放”,让抽象精神通过意象落地。</p><p class="ql-block">3. 多元输出:从“单一”到“跨界”,释放创意</p><p class="ql-block"> 提供多形式表达载体,让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能展现对意象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跨学科创意:联合美术课,让学生用“水墨+文字”创作《梅花魂手账》,画面画梅花,空白处写课文语句、个人感悟或自创诗句;联合音乐课,用简单的旋律哼唱自创的“梅花小诗”,让意象通过视觉、听觉双重传递。</p><p class="ql-block"> 意象重构实践:设置“新意象创作”任务,让学生思考“若用一种事物象征当代青少年的精神,会是什么?(如向阳花、小树苗)”,并模仿《梅花魂》的写法,写一段“XX魂”片段,说明“事物特点—精神内涵—个人联结”,真正实现从“理解他人意象”到“创造自己的意象”的跨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