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福建游D8(2)·宁化·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

杨三郎

<p class="ql-block">出行日期:2025年4月12日中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流县林畲小镇午餐后,雨中西行来到邻县宁化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宁化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位于三明市宁化县城郊镇高堑村,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红色主题场馆之一,全面展示宁化在长征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贡献。纪念馆坐落于高台之上,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前有巨型广场,内有《宁化·万里长征第一步》主题陈列和《军号嘹亮·中国红色军号历史陈列》专题陈列,展示宁化苏区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二楼,红色三角梁架构筑出空间畅阔的大厅,巨大的红军长征山河浮雕立于大厅,前面是毛主席、朱总司令、周副主席身骑战马的高大雕像,与浮雕背景相衬,正带领着红军走向长征,走向千山万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厅入口处,是主题为“起点”的群雕塑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群雕体现宁化特别的两大红色元素,一是毛主席1930年初在此所作的光辉词章《如梦令·元旦》,雕塑环以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线路红飘带;二是地理坐标“东京116°36'58'',标明宁化是经度数字最大、长征最远的出发地,红九军团的后方机关就驻守在这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宁化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是21个原中央苏区县之一;宁化苏区人民踊跃参军参战、筹粮筹款,成为中央苏区扩红模范区、支前重点县;宁化是中央红军长征的4个主要出发地之一,也是最远的出发地,8.6万人的长征队伍中,1.4万人从这里出发,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宁化是红军的放乡,苏区时期13万人口中,就有1.6万青壮年参加红军,参加长征的有6000多人,大部分在湘江战役中英勇牺牲,到达陕北时仅幸存58人,民政部在册烈士3307人。宁化苏区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率部下井冈,在赣南闽西开创根据地,3月至1931年7月,三次途经宁化,在这里播撒革命火种,揭开了宁化革命史的崭新一页,成为中央苏区著名的红色摇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宁化苏区人民在党的土地政策下,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千年梦想,这极大地激发起他们的革命热情,不但踊跃参军参战,还积极发展生产,以财力、物力、人力支援临时中央和中央红军,成为中央苏区的模范支前县,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毛主席盛赞为“东方好区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宁化为中华苏维埃政府和中央红军累计筹措20余万担粮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展馆设置了一个一担粮的体验项目, 一担粮食(稻谷)约120斤左右,体验者可以凭自身条件试挑这担粮食,以此感受下沉甸甸的份量以及劳动的艰辛,在体验中领悟当年宁化苏区人民捐献“千担纸,万担粮” 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位八旬左右的老同志,不顾自己年事已高,纷纷跃跃欲试,有的还真挑起了这120斤重的担子,令人钦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扩红模范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3年9月,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和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导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失败。1934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中央苏区东线松毛岭最后一战、北线石城阻击战最后一战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从瑞金、于都、宁化、长汀等地出发长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4年10月7日至12日,驻宁化约1.4万余人的中央红军接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转移命令后,从淮土凤凰山、曹坊等驻地分两路出发,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宁化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四个主要出发地之一,也是长征最远的出发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央红军出发长征后,宁化县委县苏领导地方游击队坚持开展革命斗争,宁化成为最后失陷的中央苏区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宁化籍的红军指战员有6000多人随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大部分编在红三军团第四师、红五军团绝命后卫师第三十四师,绝大部分牺牲在湘江战役中,留下姓名的烈士仅有278人,到达陕北的只有58人。在评定烈士时,中央规定,牺牲人员要有两位团级以上干部证明才能评定为烈士,可湘江战役中,第三十四师仅有韩伟一个团长存活下来,难道牺牲的指战员不能评定为烈士吗?为此,中央为三十四师特开先例,一名团级干部即可证明,以告慰牺牲的先烈,获得他们应有的革命荣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纪念馆内,布置有一个《军号嘹亮·中国红色军号历史陈列》专题陈列馆,这是我国唯一的一个红色军号专题陈列馆,它系列详细地介绍了我人民军队从建军至今的军号发展历程,珍藏有最为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起这本号谱,还有一段深藏的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1年秋,15岁的红军战士罗广茂被选派到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司号大队学习,结业时,罗广茂带着学校发的《军用号谱》和“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号谱”的嘱托成为了朱德身边当了一名司号员,开启了一段“人在号谱在”的红色传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4年,罗广茂在福建连城作战腿部负伤,在长汀红军医院治疗。后医院被国民党部队冲散,罗广茂也与队伍失去联系,躲进了深山。他悄悄潜回家中,把号谱交给母亲保管,就又外出躲藏起来。母亲牢记儿子的嘱托,把号谱用油布包包好藏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解放后,年事已高的老母亲始终想不起来号谱藏于何处。1974年,罗广茂回家拆建谷仓时发现了已珍藏四十年的号谱,激动地将它上交组织,成为全国现存唯一的最完整的红军号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红军的号谱有340多种,以五线谱的形式记录下来,用于各部队间的作战、联系、指挥和生活作息,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号谱相当于红军部队的密码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人民军队的壮大发展,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部队有了更为统一规范的军号号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世纪80年代,随着战争形态的演进和军现代化建设发展,军号的指挥通信功能逐步弱化,司号制度被取消。2018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全面恢复播放作息号,全军各级机关、部队、院校和科研机构从2018年10月1日起全面恢复播放作息号,下达日常作息指令。2019年8月1日起,全军施行新的司号制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观完毕,集体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6年曾一起重走长征路的红友,此次组团再次重逢,也于馆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