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导语) 现实既有独立存在的部分,也有由人类语言与制度建构的层面。货币的价值、国家的疆界,离不开集体信念的支持。物理事实不因人类意志而改变,但社会事实则会随着规则与共识而生成。理解现实的层级性,能让我们在讨论时避免混淆,也能在制度设计中意识到命名权本身就是力量。</p><p class="ql-block"> 世界是真实的,也是被建构的</p><p class="ql-block"> 何为真实?苍茫宇宙中沉默旋转的星云是真实,而掌中一方荧屏上闪烁的数字货币亦是真实;山川河流亘古的脉络是真实,而国境线上无形的界碑、交易市场中起伏的曲线,何尝不是一种真实?我们栖居于一个奇妙的分层世界:一部分坚实如大地,不随人愿而转移;另一部分则流动如云霞,由人类的语言、制度与信念共同织就。正是在这“被发现”的物理真实与“被建构”的社会真实之间,人类的知识分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使命叩问。</p><p class="ql-block"> 物理之真,庄严而沉默。它存在于量子纠缠的神秘舞蹈中,存在于基因双螺旋的精密编码里。引力不会因帝国的倾颓而失效,光速不因信仰的差异而改变。科学技术的伟力,正是建立在对这一层级真实的深刻发现与尊重之上。从射电望远镜捕捉百亿年前的星光,到超算模拟气候变化的宏大图景,我们以理性为舟,不断驶向客观真理的深海。这份真实,是我们生存不可动摇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然而,人的世界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建构史诗。货币本身不过是一张纸、一段代码,却因集体的信任与约定而承载起巨大的价值;疆界在本初子午线上并无刻痕,却因历史的叙事与法律的确认而成为共识。语言哲学家约翰·塞尔所称的“制度性事实”,正是这种建立在集体意向性之上的真实。它并非虚幻,而是另一种形态的实在——一种由人类精神参与创造的实在。命名、定义、阐释,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实则是建构世界的原初力量,蕴含着决定文明走向的权能。</p><p class="ql-block"> 不虚无、不僵化</p><p class="ql-block"> 而今,科技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模糊着两个世界的边界,将“建构”的权力同时赋予与分散。人工智能生成模型能创造以假乱真的影像与文本,虚拟现实技术足以搭建令人沉溺的感知世界。区块链技术则以去中心化的共识机制,创造着不依赖传统权威的信用体系。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从未如此摇曳不定。这既是一个解放的时刻,亦是一个危险的关口。当深度伪造技术可能颠覆公共信任,当算法茧房悄然塑造着个体对世界的认知,我们不禁要问:谁在定义我们所见的真实?建构的权力将导向创造,还是混乱?</p><p class="ql-block"> 正是在这般图景下,新时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愈发清晰而沉重。它首先要求一种清醒的认知谦卑:既不可陷入否定一切客观规律的虚无主义,亦不能固守于无视社会现实之建构性的僵化教条。我们必须成为“双焦”的拥有者,一双眼凝视铁律般的自然事实,另一双眼洞察流变中的人文建构。</p><p class="ql-block"> 进而,这份使命召唤着一种积极的建构责任。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今日获得了新的阐释维度。“立心”,是为这时代确立一种真诚求真的精神坐标;“立命”,是在技术洪流中守护人的价值与尊严,参与设计更公正的社会制度;“继绝学”,是传承并革新那些关乎人类永恒问题的思考;而“开太平”,则是运用我们的建构之权,不是去筑起隔绝的高墙,而是去搭建通往更广阔、更包容、更真实的未来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知识分子不再是书斋中的孤独沉思者,而应成为公共理性的守护者与创造性的建构者。他们以哲学剖析算法的伦理,以文学抚慰异化的心灵,以社会科学改良合作的规则,以自然科学拓展共同的边界。他们的武器,是批判性的思考、创造性的想象与充满关怀的介入。</p><p class="ql-block"> 最终,在真实与建构之间,我们领悟到人的尊严与责任:我们既是世界的发现者,亦是意义的创造者。真正的宏大,不在于征服哪一片苍穹,而在于能怀着对客观真实的无限敬畏,同时勇敢地拿起建构之笔,在这浩瀚宇宙中,共同撰写一首属于人类文明的、庄严而自由的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哲学:天·地·我>之三“何为真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