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远望之寓意

尚学忠(勿送🌸)

<p class="ql-block">  登高可以见众生、懂怜悯,从而做到宽容。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李白遇赦,劫后余生,由江夏南游洞庭,在登岳阳楼时写下了“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佳句。同样是登岳阳楼,杜甫就没有那么畅快了。“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时年五十七岁的杜甫年老体衰,漂泊无依,不免老泪纵横。“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谁能体会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时的百感交集?誓死报国的热血和无人重用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只道男子有家仇国恨,殊不知闺中少妇也有相思之苦:“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从中,我们能看到众生的喜与悲、思与愤,还会心生怜悯,产生共情。</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寄托思念与感伤,而同时代的李涉所作的《登山》诗却表达了另外一种意境:“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由此可见,登高不仅能使人从忙碌的世俗生活中解脱出来,也能帮助人明白“忙在手上、闲在心上”的道理,从而宽容生活和自己的不完美、与真实的自己实现和解。</p><p class="ql-block"> 登高可以见自己、明归途,从而变得豁达。“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三十岁的王安石正值壮年,豪情满怀,抱负不凡,他登上高峻险拔的飞来峰,生发了攀登人生高峰的雄心壮志,为实现目标,定会不畏奸邪,乘风破浪。这与年轻时杜甫登泰山生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生追求是一致的。登高而能望远,同样是登山,王维登嵩山写下了“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的诗句。历经宦海浮沉,作者辞官归隐,晚年的他追求清新自然的美景、悠闲自在的生活和恬静淡泊的心境。登高远望之际,俯仰天地之间,由自然观照自己,由外在观照内心,心胸更加广阔豁达,从而明白人生的归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