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延安!

武功书院

<p class="ql-block">金秋九月,秋高气爽,机缘巧合之下,我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学习。</p><p class="ql-block">火车延点出站,在通往市区的路上,我就迫不及待找寻宝塔山的坐标。直到行至一个拐弯处,突然间宝塔山映入眼帘,一路上的颠簸劳累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拍照打卡自是不必言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拜谒路遥</b></p> <p class="ql-block">来延安,我有三个心愿,首当其冲就是拜谒路遥、致敬文豪。在高中同班同学、延安大学中文系高材生高先生的陪同下,我们一行三人便从中心街打车来到延安大学老校区杨家岭,沿途领略了延安老城区的建筑风貌。</p><p class="ql-block">一进入延安大学大门,我们就通过窑洞广场看到了偌大的泽东干部学院,看到了心心念念的窑洞建筑群,一孔连着一孔,甚是壮观。路遥是中国近代文学巨匠,陕西文坛响当当的苦行僧,他创作的《平凡的世界》,在我中学时代艰苦求学的征途中,融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因为当天是周末,延大校内的路遥文学馆并未开放,门口打卡拍照之余,不免遗憾。朋友看出我的心思,便悄悄打电话给母校中文系老师、路遥文学馆的馆长,表达了进入参观的请求。出乎意料,馆长欣然答应了,告知半小时后破例开门,并安排学生讲解。这真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为了不耽误时间,朋友建议我们先去路遥墓。路遥墓位于延安大学杨家岭校区内的一个山坡上。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出生于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因幼时家贫,七岁时被迫过继给远在延安市延川县的大伯家。在那个贫寒交迫的年代,读完小学后,养父并不希望路遥继续读书,而是希望他能下地劳动,帮家里减轻负担。然而路遥却特别争气,以全县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延川县最高学府——延川中学。开明的养母,硬是靠乞讨为生,坚持供路遥读完了中学,这份人间大爱实在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沿着崎岖坎坷、长满荒草的羊肠小路,我们上了文汇山,路遥墓便坐落在文汇山最高处。在路遥去世十五周年纪念日,延安大学在各界人士和路遥粉丝的支持下,把路遥骨灰从西安三兆迁移至延安大学校内,表达母校对路遥这位杰出校友“魂归故土”的期望。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延安大学2006年4月立的路遥半身汉白玉石雕塑,雕塑中的路遥,平静而坚毅,目光远远地注视着前方的黄土高原,回望着他的母校。墓后的墙体上,“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几个字十分醒目,这是路遥一生的座右铭,是一代文豪对生养他的这片故土最好的回报。</p><p class="ql-block">面对耸立的路遥遗像,我深深鞠了三躬,表达对这位文学前辈的崇敬与哀悼。环绕路遥墓行走三圈,顿感心情沉重、浮想联翩。42岁啊,多么年轻的生命却英年早逝,上天何其不公,文坛何其不幸,路遥的命运又何其悲凉。</p><p class="ql-block">下山时我们从学校新修建的水泥路上,沿途意外发现了两棵野酸枣树。在朋友的协助下,我采摘了几颗发红的野酸枣,打算带回存念。途中接到电话,称学生已就位。我们快速加快脚步,一位陕西咸阳籍的男同学为我们做了讲解。</p> <p class="ql-block">一个文学求职青年在延大路遥文学馆前</p> <p class="ql-block">路遥清涧县老家的枣树和碾盘</p> <p class="ql-block">路遥为母校延安大学题词:“延大啊,我温暖的摇篮。——路遥”左侧柜子里,为路遥代表作《平凡的世界》所获茅盾文学奖的奖杯。</p> <p class="ql-block">路遥巨幅照片,左边身着浅绿色的这身西装,如今陈列在路遥文学馆内</p> <p class="ql-block">路遥一生座右铭: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p> <p class="ql-block">本人头像正上方,是路遥代表性签名</p> <p class="ql-block">路遥文学馆内,有幸看到武功书院院长、时任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雷涛先生的书法作品“悲情路遥,壮丽人生”,遂与高同学一起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毕,高同学购买了由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延大文学院院长厚夫教授主编的《路遥传》和延安大学原校长申沛昌、延安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张春生合著《路遥的大学时代》两本人物传记赠送于我。令人感念的是,负责讲解的同学见我对路遥很是崇拜,竟主动为我们加盖了“路遥文学馆王蒙”的印章,还将仅有的几张纪念路遥的明信片慷慨相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二、走进延大</b></p> <p class="ql-block">9月9日,与武功乡党赵伟、延大医学院李优磊博士、延大科技处王建望老师在延大新校区小聚交流。延大是毛泽东主席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现有新城、杨家岭、萃园三个校区,由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学校校训是​立身为公、学以致用。</p><p class="ql-block">延安大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个:一是学校历史悠久、红色基因浓厚,建筑格局恢宏大气,尤其是校史馆,据说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一位名家设计;二是学科建设实力很强,研究生教育领先同等本科院校,如传统的中文、思政和医学院,均为陕西省重点学科;三是延大在延安可谓一家独大,其人才培养机制显著,学校拥有长江作者、二级教授在内的知名学者多达20多人,一批又一批延大学子也在各行各业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p> <p class="ql-block">延安大学是一所地位相当特殊的大学,在陕西省内其他地市级高校还在由师专向师范学院过渡发展的时期,延安大学校名从未变更过。我们有幸参观了延安大学校史馆,发现了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创办建设延安大学的题词与批示。毛泽东主席亲自出席延安大学首届学生开学仪式并讲话,周恩来总理两次题词批示:“延安大学不仅要办,还要办大办好!”</p> <p class="ql-block">别值得一提的是,次日给我们授课的专家之一,竟是延大新闻学院院长郭小良教授,其知识理论博大精深,讲课激情澎湃、生动有趣,颇有杨立川、王春泉、韩隽等教授之风,一瞬间,我仿佛回到二十年前在西北大学新闻学院求学的时光。课后,我毫不犹豫上前打招呼,郭老师性情豪爽,很快便同意互加微信并合影存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三、红色血脉</b></p> <p class="ql-block">一进入延安,中国红元素、红色血脉已经深深融入这座城市。延安地处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三山交汇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红军长征会师延安的历史遗迹,凤凰山麓李家窑洞群那个李得胜,杨家岭中共七大会址,枣园,党中央领导核心分布各处,到处都是红色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在革命战争年代,延安精神吸引着很多进步青年争相前往。“死也要死在延安,爬也要爬到宝塔山!”宝塔山一时成为无数进步青年和革命战士梦寐以求的精神圣地。时至今日,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鲁艺、延安整风运动,延安文艺座谈会等,对中国当下仍然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在延安市区,分散着很多小广场,无一例外,超级音响循环播放陕北民歌,扭秧歌队伍多不胜数。同行的人开玩笑说:“延安人的精气神真好,是不是经常吃羊肉的缘故?”这个我不得而知,但是陕北人血脉里对中央红军、对毛主席的拥戴与热爱,绝对是发自内心的。记得前些年看过一部影视剧,一位陕北老农民晚上睡觉梦见了毛主席,第二天一早便要骑上毛驴去北京看毛主席。令人惊诧的是,他一路上畅行无阻,最后还竟然真的见到了毛主席。这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而今,这种场面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九层宝塔上,俯瞰延安城</span></p> <p class="ql-block">时年43岁的李某与43岁闹革命的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四、军民同心</b></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是陕北的好江南。”到了南泥湾,《南泥湾》便在我们心中吟唱起来。</p><p class="ql-block">面对蒋介石停发军饷,对苏区实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生死存亡之际,毛主席批示:“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于是,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始了。以王胡子王震率三五九旅为主要代表,延安各界军民在南泥湾开荒种地,水田种大米,山坡坡种小米包谷,同心同德开展大生产,纺织耕种、劳动竞赛,不仅完全实现了粮食生产自给自足,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而且一边生产一边发展军事力量,同期开办了延安跑兵学校,为实现新中国的解放培养了军事大量人才。军民同心大生产,创造了奇迹,凝聚了人心力量,壮大了苏区经济。</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在此期间风风火火开展,苏区政府针对群众反应强烈的的社会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对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二流子”进行思想改造、人格改造,整顿净化社会不良风气,取得了突出成效,这对于建国初期在全国范围内彻底消灭“妓女”这一不良职业,也积累了宝贵经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延安市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纪念馆内的部分馆藏陈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毛泽东主席曾经居住过的窑洞——凤凰山麓李家岩窑洞</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五、四处放枪</b></p> <p class="ql-block">我从小就是一个枪械迷,对手枪很是喜爱。儿时看过的电影《小兵张嘎》至今难忘。我常想,如果能早出生四五十年,我一定会紧紧跟随党中央毛主席,一起参加革命。</p><p class="ql-block">感谢这次主办方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枣园、杨家岭、宝塔山等多处爱国主义基地的参观,让我有机会可以随处购买一把仿真玩具左轮手枪,并将一个关中后生对延安革命老区的敬意在延安城四处挥放。</p> <p class="ql-block">居高望远,鸣枪抒怀</p> <p class="ql-block">为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喝彩</p> <p class="ql-block">双枪李老三</p> <p class="ql-block">奉命看守军火库</p> <p class="ql-block">在延安炮校军火库</p> <p class="ql-block">在延安炮校旧址</p> <p class="ql-block">在宝塔山下致敬延安人民</p> <p class="ql-block">在日本工农学校旧址连开八枪</p> <p class="ql-block">延州老街</p> <p class="ql-block">在金延安</p> <p class="ql-block">离开延安前最后一餐,宝塔山下老延安饭店,听延安说书,品尝特色餐饮“小米加步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延安说书《说延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延安市宝塔区中心街二道街夜市,二杆子搅团网上直播引人注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六、陕北民歌</b></p> <p class="ql-block">最早关注到陕北民歌,还是学生时代听到著名歌唱家冯健雪演唱的路遥电影《人生》的主题曲《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优美的旋律、感人的歌词,把一对恋人的思恋之情如歌如泣地抒发表达。</p><p class="ql-block">后来,陆续通过央视《星光大道》节目,领略了陕北歌手的风采,男歌手阿宝演唱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女歌手王二妮《东方红》《赶牲灵》,高亢嘹亮的嗓音,充满激情的传唱,顿时让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然而,好东西听多了,难免耳朵生茧、心生厌烦。有一段时间,频繁听到“拉手手、亲口口”“哥哥你不是个人”等表达露骨的歌词,千篇一律的旋律,内心就是有点抗拒听陕北民歌了。尤其是陕北女歌手马美如演唱的《酒瓶瓶高来酒杯杯低》,“啊我的亲亲啊,亲个蛋蛋小亲亲呀”,毫不掩饰、直白露骨的表达相思爱慕,我的心脏真有点受不了。</p> <p class="ql-block">直到有一天,相继听了陕北女歌手郭涛《一对对毛眼眼照哥哥》刘妍《为甚不回家》满仓《谈不成恋爱交朋友》,委婉含蓄的表达,又让我对陕北民歌的态度有了改观。</p><p class="ql-block">今秋九月,有机会聆听延安干部学院特聘专家、延安市枣园革命纪念馆馆长党婕睿老师专题授课《延安红歌与初心使命》,让我对陕北民歌有了全新的认识。课堂上,党老师教授我们学唱了《白马调》《三十里铺》《延水谣》《军民大生产》《南泥湾》等多首陕北民歌,并详细阐述了陕北民歌产生的时代背景、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让我们在欣赏红歌、吟唱红歌的基础上,对民歌这个陕北地区独有的特色文化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和了解。</p> <p class="ql-block">延安在抗日战争时期,连续十多年为党中央驻地,这里有太多太多红色的印记,更有勤劳勇敢的延安人削山造城、改天换地的英雄壮举。临近告别,我站在宝塔山上,我激动地打量和俯瞰这座城市,滔滔不绝的延河水,车水马龙的城市,可亲可敬的延安人民,祝愿老区人民生活越来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