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淞沪抗战纪念馆

春深日暖

<p class="ql-block">  淞沪抗战纪念馆,位于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内。</p> <p class="ql-block">  公园位于宝山区友谊路1号,临江濒海,总面积10.6公顷。公园于1956年在清代宝山庙古址上建成,定名为“共青公园”,同年8月改名为“友谊公园”。因公园濒临长江,于1962年10月更名为“临江公园”。2000年淞沪抗战纪念馆落成开放。2004年公园向西北部进行扩建。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公园进行改建,充实了淞沪抗战主题内容,并更名为“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园内有淞沪抗战纪念馆、淞沪抗战纪念广场、主题雕塑、艺术文化碑廊、姚子青纪念碑、陈化成纪念广场、古黄杨山等景点,另有孔庙大成殿、古城墙、古水关、宝善桥等历史古迹,以及有核桃、青枫、枫扬、香樟等不同品种的25棵古树名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整个公园人文历史及自然景观丰富,不仅可以给游客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娱乐空间,而且是一处有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  <b>《御碑亭》</b>说明</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平江伯陈瑄在长江出海口南岸浦东高桥镇东北15里处,修筑了一座设有烽火台的土山。明成祖朱棣亲自撰文将士山命名为“宝山”,并建亭立碑。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以“宝山”为名建了县治。</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4)土山被大潮冲毁。御碑亭因年久失修而毁,但《宝山之碑》安然无患(现存浦东高桥中学内)</p><p class="ql-block"> 为记叙“宝山”之源,宝山区人民政府复制了《宝山之碑》并于公元2005年5月在临江公园设立《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  陈化成纪念馆,此次在维修,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也在维护,没有开放。</p><p class="ql-block"> <b>宝山孔庙大成殿</b> </p><p class="ql-block"> 宝山孔庙大成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 多次重修,原有牌坊、棂星门、泮池、大成门、乡贤祠、名宦祠、东西庑、大成殿、崇圣祠、儒学门、仪明伦堂、尊经阁等,抗日战争时期皆被日军炸毁,仅存大成殿。2002年4月27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修缮后建成“大成书院”,不定期举办展览与讲座。宝山孔庙大成殿不仅有着重要的人文历史价值,其建筑形式、灰塑、瓦作、木雕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姚子青营抗日牺牲处</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日本侵略军侵略上海,我爱国将土英勇抵抗。九月一日至七日宝山县城守军姚子青营多次抗击日早猛攻,全营壮烈牺牲,姚子青时年二十九岁。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颂扬爱国英雄,特勒此石。</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五年八月十三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公园入口处景色</p> <p class="ql-block">  进入园内,一座高1945毫米的警世钟静静地伫立着,它象征着侵华日军在1945年所做出的无条件投降的决定。警世钟的设计别具匠心,其外形仿若“众”字,寓意着万众一心,紧密团结。</p><p class="ql-block"> 警世钟上铸有十六字:铭记历史 不忘过去 珍视和平 开创未来</p> <p class="ql-block"><b>  《警世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耐候钢板 青铜 L 575CM W 118CM H600CM </span></p><p class="ql-block"> 《警世钟》矗立着,呼吁人民群众警醒起来,共同担负起救国的责任,警示人们这里曾经是激烈战场。如今、历史的沧桑、战争的血雨腥风、对和平的渴望,再次在这里碰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34, 34, 34);">  警示钟东面,为抗战文化艺术展示区,因玻璃反光,无法拍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公园内,映入眼帘的是一组艺术装置,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上海淞沪抗战纪念碑。这座纪念碑以锈红色的耐候钢板为碑体,显得庄重而肃穆。 而周围的“历史之门”雕塑和“淞沪军民抵抗日军”的青铜雕塑,更是将那段历史的沧桑与英勇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b>《历史之门》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耐候钢板 青铜 花岗岩 L 2000CM W 1000CM H 941CM </span></p><p class="ql-block"> 耐候钢板锻造而成的门形构筑物似战后废墟中的残垣断壁,背负沉重的历史,巍然耸立在历史长河中,与著名雕塑家叶毓山的《淞沪军民抵抗日军》青铜雕塑统一在一个空间里,表达当年抗战的激烈,以及全国军民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奋勇杀敌,保卫家园。</p> <p class="ql-block">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以塔馆合一的设计理念融合历史与现代元素,展陈面积达1500平方米,完整呈现1932年“一二八事变”和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等历史事件。 ‌</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经过数月的功能提升和展陈调整后,在2025年8月13日恢复开放,我在<b>2025年9月13日</b>,进入馆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37, 37, 37);">浮雕墙《淞沪战歌》,歌曲由罗家伦作词,黄觉非作曲,反映“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军民不畏强暴、英勇奋战、视死如归的精神、可歌可泣的壮举,体现了中国军民投身抗日保家卫国矢志不渝的决心。</span></p> <p class="ql-block">  <b>《结1937》</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余积勇 青铜 L150CM W200CM H 300 CM</span></p><p class="ql-block"> 千万股铜管拧成的两个巨大的绳结缠绕在一起,这“拧”的力量震天撼地。象征了全国各方抗战力量拧成一股绳的巨大能量,同仇敌忾,迹斑驳的铜管象征了战争的惨烈,而铜管顶端的镜面不锈钢则如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象征着先烈的英魂,闪烁着天堂般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雕塑《结1937》象征抗战时期的合作与力量。这座雕塑由两个铜管相互缠绕形成巨大的绳结,象征1937年全国各方抗战力量凝心聚力、同仇敌忾的磅礴气势,彰显了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的团结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  <b>《抗战遗迹》 </b> <span style="font-size:15px;">锻铜</span></p><p class="ql-block"> 祭奠墙上镶嵌的《抗战遗迹》,象征着发生在这块土地上慘烈的战争,寓意这块土地下掩埋着历史的真相和战争的残酷。</p> <p class="ql-block">  在淞沪抗战纪念馆塔的正南面,大草坪与印地平的交界之处,矗立着一座别具匠心的装置艺术《汇聚》火炬。</p><p class="ql-block"> <b>《汇聚》</b></p><p class="ql-block"> 为火烟装置,火炬台内径为1.28米。由14块大理石拼装而成,中心共前45片彩色琉璃石,每片长度为19厘米。象征抗日战争由一二八掀起,经过中国军民十四年艰苦卓越地扺抗1945年取得伟大胜利。地上荡漾出一圆圈浮雕铜片镌刻着抗战22次 大会战以及同时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大事记和地名,形成《历史涟漪》;草坪上星罗棋布的是无名雄纪念碑,纪念无数浴血奋战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创新制作</span></p> <p class="ql-block">  围绕《汇聚》火炬,《历史涟漪》荡漾开来,上面刻有中国抗日战争中的22次重大战役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  <b>《无名英雄纪念碑》</b> </p><p class="ql-block"> 花岗岩和镜面不锈钢构成的《无名英雄纪念碑》,象征无数浴血奋战的英雄,它既是《历史涟漪》的延续,同时也与纪念馆内实名实姓的英雄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塔基上,一幅高达3.15米、长29.8米的黑色石刻长卷主题墙<b>《淞沪魂》</b>,再现了上海两次淞沪战役的悲壮,浮雕墙《淞沪魂》再现淞沪战役,石刻铭记历史,让人缅怀那段沉重岁月。</p> <p class="ql-block">  <b>血沃淞沪 </b><b style="font-size:15px;"> 淞沪战役主题展</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前言</b> </p><p class="ql-block">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与解放的光辉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篇章。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先后发生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和八一三淞沪会战两次重要战役。面对现代化的日本侵略军,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铸成长城,用巨大的牺牲捍卫了国家独立,昭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铸成了民族复兴的坚强基石,也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本主题展真实再现两次淞沪战役期间中国军队英勇抵抗的全过程,将“血沃淞沪”的历史真相昭示天下。旨在铭记历史,以史为鉴,缅怀先烈,珍视和平,继承革命先辈的伟大精神,以之激励着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p> <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 <b>一·二八淞沪抗战</b></p><p class="ql-block">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逐步走上了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20世纪20年代末确定了以征服中国为中心的对外侵略扩张的总目标和总战略,开始发动侵华战争。</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变后,为了转移国际对中国东北的视线,并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扩张其在上海的势力范围,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淞沪地区开启战端。在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对日妥协退让的情况下,驻守上海的第十九路军及前来增援的第五军在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的支援下,特别是在上海各界民众的直接援助和配合下,万众一心,同仇敌汽,奋勇抗敌,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一·二八淞沪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局部抗战阶段的首个战役,为全国抗战奏响了一曲悲壮的前奏曲。</p> <p class="ql-block">  <b>日军蓄意挑战</b> </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的侵略行径,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为了转移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视线,掩护炮制伪满洲国傀儡政府的阴谋,日军蓄谋在上海寻衅,并于1932年1月28日当晚突袭闸北,挑起战事,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p> <p class="ql-block">  <b>阴谋寻衅</b> </p><p class="ql-block"> 20 世纪 20年代后期,日本在上海公共租界东北部区域(即今四川北路一带),驻扎军队,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地盘。</p> <p class="ql-block">  1932年1月18日日本僧侣在日本关东军的指使下向三友实业社工人寻衅斗殴,制造“<b>日僧事件</b>”。1月20 日,驻沪日军便衣队和特务机关,借口日僧被害,纠集武装浪人寻衅捣乱,焚烧位于虹口的三友实业社,点燃了一·二八事变的导火线。</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事件背景与经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2年1月,日本关东军指使特务田中隆吉与川岛芳子,策划日莲宗僧人在上海三友实业社附近挑衅。1月18日,天崎启升等5名日僧故意闹事,与工人发生冲突;日本浪人介入扩大事态,致日方宣称一名僧人“重伤死亡”。事后证实,川岛芳子收买地痞假扮工人袭击日僧,事件系日军自导自演。‌‌</span></p> <p class="ql-block">  <b>挑起战事</b> </p><p class="ql-block"> 1932年1月21日,日本驻沪总领事向上海市政府提出政府道歉、惩凶、赔偿和取缔抗日运动、解散抗日团体等无理要求。尽管上海市政府接受上述要求,日本军队仍于1月28日夜悍然向闸北中国守军发起进攻,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p> <p class="ql-block">  <b>中国军队英勇抗敌 </b></p><p class="ql-block"> 驻守上海的第十九路军与随后驰援参战的第五军以及其他部队,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和影响下,以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与日军浴血奋战30余天,日军被迫四次增兵、三易主帅,海、陆、空军相继登场,还屡屡败北,死伤逾万。中国军队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志。</p> <p class="ql-block">  <b>  闸北初战</b> </p><p class="ql-block"> 一·二八淞沪抗战第一枪在闸北打响。1932年1月28日23时30分,日本驻沪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下令进攻闸北。中国军队历经一昼夜激战,将各路日军击退,俘获其装甲车5辆,击毙日军800 余人。闸北初战胜,使日军“四小时占领闸北”的狂妄计划宣告破产。</p> <p class="ql-block">  上海临时救济会赠祝惟一<b>“见义勇为”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祝惟一子女:祝敏、祝小娘、祝幼婉、祝邦达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祝惟一(1899-1982),江苏省南通市人,中国民生建国会会员。1929年进入黄炎培创建的中华职业教育社。</p><p class="ql-block">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多次征集寒衣、军需物资支援抗日前线并组织救护队救护前线伤兵。上海临时救济会为表彰其事迹,在表影大会上予“见义勇为”搪瓷纪念匾。</p> <p class="ql-block">  1932年<b>中国红十字会颁发的救护奖章证书 </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建国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广大救护志愿者冒着枪林弹雨在前沿阵地抢救负伤的抗敌将士。中国红十字会特颁赠救护奖章和证书予参加救护之立功人员,以作荣誉褒奖和纪念。</p> <p class="ql-block">  第十九路军将领<b>致王世祥的感谢状、纪念章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王传璧夫妇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后,为答谢社会各界的支持,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34, 34, 34);">锴</span>和淞沪警备司令戴戟向支援前线的爱国人士颁赠的感谢状和淞沪抗日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b>  《蔡廷锴中日战史》</b>(1932年上海书局第三版发行)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翁照垣<b>《淞沪血战回忆录》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2年 (仿制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陈大昕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一·二八”淞沪战役后,由时任第十九路军七十八师一五六旅旅长的翁照垣请一五六旅政治部主任罗吟圈执笔记录,自己口述,连载于同年的《申报月刊》。该回忆录以第一人称角度,真实记录了侵华日军在上海的暴行,勾勒出中国军民共同抗战的历史画面。</p> <p class="ql-block">  <b>第十九路军抗战战绩明信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1932年由上海文华美术图书公司特派随军摄影记者冒着危险,亲临前线拍摄并印刷出版发行了此抗战明信片,真实记录了第十九路军英勇抗击日军进犯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b>日军续攻</b> </p><p class="ql-block"> 日军初战受挫后,接受英、法、美领事的调停停战三日。2月3日,日军大批援军抵达后,又以装甲车、飞机为掩护,分向闸北、八字桥、江湾阵地总攻。中国军队沉着应战,至6日,日军迭次进攻均被击退。</p> <p class="ql-block">  <b>吴淞要塞保卫战</b> </p><p class="ql-block"> 2月4日日军调遣军舰十余艘,飞机24架,对吴淞炮台狂轰滥炸,守备官兵伤亡惨重,炮台大炮全部被毀;援军第一五六旅第四团及时赶到,奋勇抵抗,阻止了日军登陆。此后日军又屡次进攻,均为守军所阻,直至3月1日,面对3万多日军围攻,守军翁照垣、谭启秀部仍死守不退,最后在军长蔡廷锴的劝说下忍痛放弃阵地,率3000余人突出重围。</p> <p class="ql-block">  <b>空军参战</b> </p><p class="ql-block"> 2月5日中国空军第六、第七两个中队,由南京飞沪参战。在真如附近空战中,击落日机两架,坠毁于南翔附近,守军士气为之大振。</p> <p class="ql-block">  抗战画家江佩声赠予<span style="font-size:18px;">戴戟</span>将军的<b>“一柱擎天”手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戴?庆(戴戟之女)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曾师从刘海栗美术大师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抗日画家江佩声,</span>为表敬仰特制此手杖并赠予戴<span style="font-size:18px;">戟</span>将军,杖身题刻:淞沪之役为吾国抗日先声抑上今日救国招由轴心之试探故,将军乃淞沪战役之名将,非特我国尊之为民族英雄,实则世界共尊之伟范也,日仰之木刻此**,后学江佩声敬以”。</p> <p class="ql-block">  戴戟将军使用的<b>防风镜</b>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沈坚(戴戟外孙)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戴戟(1895-1973) 安微省宣城市旌德县人。1932年 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时任淞沪警备司令,与第十九路军蒋光鼐、蔡廷错;第五军张治中等将领共同率部抗击日军。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民革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p> <p class="ql-block">  <b>戴戟印章</b>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9-194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戴国庆(戴戟之子)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近代篆刻大师黄士陵长子黄少牧于1939年、1940年仿秦代玉玺为戴戟所刻的印章。</p> <p class="ql-block">  <b>日军易帅</b> </p><p class="ql-block"> 自开战以来,中国军队连战连捷。日内阁决议以野村吉三郎中将取代盐泽指挥上海军事。5日至7日,日军第二十四混成旅团约1万人分批到达上海后,再度发起总攻,重点攻击吴淞、江湾等地。中国军队奋勇作战,经两日剧战,再次击退日军。</p> <p class="ql-block">  <b>曹家桥之战</b> </p><p class="ql-block"> 野村吉三郎甫到上海曾宣布:“日军度过蕴藻浜之日,即为日军行动终了之时。”2月13日,日军在纪家桥以东地区渡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蕴藻浜,</span>占领曹家桥。第七十八师一五六旅、第六十一师ーニニ旅立即反攻,将曹家桥之敌层层包围,激战至21时许,偷渡日军全部被歼灭。第二十四混成旅团遭此重创,一不蹶振。</p> <p class="ql-block">  <b>第五军驰援淞沪战场</b></p><p class="ql-block"> 2月初,国民政府令驻防苏浙拱卫南京的第八十八师、第八十七师及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編成第五军,2月16日,张治中将军率第五军到达上海,与第十九路军并肩作战。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统一指挥,以第十九军为右冀军,负贵江湾镇及以南地区的防务,以第五军为左翼军,负责江湾镇以北的防务,第七十八师一五六旅负贵守备吴淞要塞。</p> <p class="ql-block">  <b>《淞沪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会刊》</b>(1932年5月28日出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陈大昕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后,5月28日,国民政府在苏州五卅公园举行了淞沪抗战阵亡将士追悼大会,追悼和公祭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阵亡的将士。近十万军民前往追悼大会现场参加了追悼和公祭。大会现场宣读了各界对阵亡将士的祭文,发表了《告全国民众书》和《告我军官兵书》。此刊系因淞沪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而出版,内容包括抗日战斗纪略、抗日阵亡将士姓名表、阵亡将士传略、文艺(追悼阵亡将士感言、感想)及编辑后语等几部分。</p> <p class="ql-block">  第十九路军六十师一一九旅三五七团三营<b>黄瑾连长使用的手提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黄焕宗(黄瑾家属)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黄瑾(1892-1932),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人。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任第十九路军六十师一一九旅三五七团三营九连连长的黄瑾在与日军激战中,不幸连中数弹,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  1932年第十九路军六十师一一九旅三五七团三营王观福排长与日军激战中<b>被子弹打穿的军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王佛才(王观福家属)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王观<span style="font-size:18px;">福</span>(1905-1943),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人。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第十九路军六十师一一九<span style="font-size:18px;">旅</span>三五七团三营的王观福排长在与日军的激战中,右手小骨被敌子身击伤,在其军服上衣右抽口处可见之后些补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b>万羽佩剑</b>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2年 万羽家属-万修庆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日军一·二八庙行战役纪念镇纸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 该镇纸是日军为宣扬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庙行战役中,以爆破筒破坏第十九路军所修筑铁丝网的三名日本一等兵而特制。取其匍匐前进的人物造型,底座两侧标有“庙行镇昭和七年二月二十二日晓”及“报国之荣”,是反映日军侵略罪行的重要实物佐证。</p> <p class="ql-block">  各类纪念章等</p> <p class="ql-block">  <b>麦家宅激战</b> </p><p class="ql-block"> 自2月20日晨起,日军猛攻江湾至庙行间阵地,大小麦家宅小场庙等处战况尤为激烈,守军竭力抵抗、连续两日击退日军进攻。至22日,麦家宅守军伤亡殆尽,阵地失陷,日军续向庙行进攻。第八十八师师长俞济时率部反攻,战斗极其惨烈,而中国军队前赴后继,奋战不已。</p> <p class="ql-block">  <b>血战庙行</b> </p><p class="ql-block"> 2 月20日晨,日军第九师团及久留米混成旅团,在飞机舰炮支援下发起总攻击,疯狂进攻达三昼夜,尤以 22 日战况剧烈,双方反复拼杀20 小时之久。面对强敌,中国军队官兵视死如归,誓与阵地共存亡,终将日军击溃。此战总计毙伤日军第九师团及久留米混成旅团三四千人,而中国军队亦伤亡惨重。仅八十八师伤亡官兵即达 2700 余人,战斗之惨烈,实为开战以来所仅见。</p> <p class="ql-block">  <b>庙行大捷</b></p><p class="ql-block"> 庙行镇及麦家宅附近战况惨烈之际,为策应正面作战,第六十一师第一二二旅、第八十七师二六一旅、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分别向庙行增援,侧击日军。第八十八师师长俞济时得悉友军支援,虽伤亡惨重,仍率部全力反攻,奋勇冲杀,终将日军击溃。2月26日,南京统帅部发电称“自经22日庙行镇一役,我国我军声誉在国际上顿增十倍。连日各国舆论莫不称颂我军精勇无敌,而倭寇军誉则一落千丈也”。“庙行大捷”在全国卷起了祝捷的浪潮,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欢呼胜利,声援抗日。</p> <p class="ql-block">  <b>战线胶着</b></p><p class="ql-block"> 2月23日后,日军仍全力向庙行镇及江湾、庙行间地区攻击。守军誓死抵抗,寸土必争,并在竹园墩、小场庙、金穆宅等处予敌以重创然而中国军队连日血战,伤亡极其惨重,第八十八师经过不断激战四个团兵力被缩编为四个营,战地满目疮痍,军民横尸遍地,决定于2月 26日晚撤离江湾镇,移至镇西防守。</p> <p class="ql-block">  <b>日军再次增兵</b> </p><p class="ql-block"> 日军自2月20日全线总攻以来,伤亡近万人,进展甚微,于是增调第十一、十四、十六等三个师团来沪支援,改任陆军大将白川义则为海外派遣军司令,日军于2月29日起以优势兵力向淞沪铁路正面总攻,中国军队英勇奋战,誓与阵地共存亡。至3月1日,中国军队迭次击退日军进攻,给予日军重创,八字桥曾三度易手,终被夺回;同时,自身也伤亡重大,第六十ー、七十八、八十八三个师失去战斗力,其余各部损失惨重,全军战斗人员不足3万人,致使部分阵地失陷。</p> <p class="ql-block">  <b>  日军进袭浏河</b> </p><p class="ql-block"> 3月1日,日军第十一师团在杨林口、七丫ロ一带登陆,该处警戒部队教导总队第二营第一连坚忍奋战,毙敌颇多,终于陷入包围,伤亡殆尽。浮桥镇、茜径营相继失陷,日军进攻浏河,对中国军队形成包围态势。</p> <p class="ql-block">  <b>黄琪翔将军风衣</b> </p><p class="ql-block"> 于峰(<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琪翔</span>外孙)捐赠</p><p class="ql-block"> 黄琪翔(1898-1970),广东省梅州市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之一。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组织义勇团和后援队,积极支援第十九路军与日军作战。抗战时期历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副司令长官等职,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主张。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副主席等职。</p> <p class="ql-block">  <b>黄琪翔将军使用的手动刮胡刀架、刀片、磨刀器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于峰(黄琪翔外孙)捐赠</span></p> <p class="ql-block">  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五一七团一营朱耀章营长使用的<b>瑞士英弗他挂表</b></p><p class="ql-block"> 朱祖功(朱耀章之子)捐赠</p> <p class="ql-block">  <b>1963年张治中将军致朱耀章营长之子--朱祖功的信札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朱祖功(朱耀章之子)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朱耀章(1901-1932),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人。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任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五一七团一营少校营长。同年3月2日在嘉定朱家桥突围战身中七弹壮烈殉国。朱耀章在战场上写有《月夜巡视阵线有感》遗诗一首,表达了一名军人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1963年5月8日,张治中将军在致朱耀章之子--朱祖功的书信中,肯定了朱耀章殉国成仁的功绩,并将此诗通篇附抄以作留念。1983年6月1日,朱耀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p> <p class="ql-block">  <b>  中国军队被迫退守</b> </p><p class="ql-block"> 1932年3月,日军在江苏太仓浏河附近登陆,中国军队因腹背受敌,被迫撤至第二防线,待机反攻。</p> <p class="ql-block">  3月3日,援军陆续到达,中国军队第二线阵地完成部署。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五一七团于娄塘朱家桥附近地区与日军发生激战。</p><p class="ql-block"> 图为第二五九旅泅渡应敌</p> <p class="ql-block">  ー二八淞沪战役中日参战部队序列</p> <p class="ql-block">  <b>第十九路军将领赠予蔡香荪的“急公好义”金丝绣匾 </b></p><p class="ql-block"> 蔡小<span style="font-size:18px;">荪</span>(蔡香荪之子)捐赠</p><p class="ql-block"> 蔡香<span style="font-size:18px;">荪</span>(1888-1943),蔡小香之子,江湾人氏。早年参加同盟会,有着深厚的爱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他组织救护队并斥资筹办难民救护所、时疫医院。战后又多方筹款组织掩埋队,安葬殉难的中国军民。第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错有鉴于蔡香爱国爱民的义举,特赠其这幅由苏州名匠绣制的绣匾。</p> <p class="ql-block">  <b>义勇军支援前线 </b></p><p class="ql-block"> 一·ニ八淞沪抗战爆发后,许多民众自愿组织义勇军,奔赴前线抵抗日寇。其中包括上海市民义勇军、南京中央大学学生铁血军、复旦大学学生义勇军、冯庸大学学生义勇军、讨日援沪义勇军、西南在野军人抗日救国北上敢死队、四川敢死队、武进妇女救护队等,义勇军或直接战斗,或进行战地服务。</p> <p class="ql-block">  <b>中日签订停战协议</b> </p><p class="ql-block"> 1932年5月5日,中日双方在国际调停下,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根据《淞沪停战协定》,中国军队不得在上海及其周国地区驻防,日军却可以留驻租界及越界筑路区域,这为以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了前线据点。</p> <p class="ql-block">  <b>五洲大药房手提式“家庭药库”箱 </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项泽楠(项松茂之子)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项松茂(1880-1932),著名实业家,五洲大药店总经理。1932年1月29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和日本特务闯入靶子路北四川路口的上海五洲大药房第二支店,因搜出义勇军服装和抗日宣传资料,逮捕了药房11名职工以及闻讯前来营救的项松茂,并于31日将其秘密杀害。</p> <p class="ql-block">  <b>影响和后续</b> </p><p class="ql-block"> 一·二八淞沪抗战是局部抗战阶段给予日军沉重打击的首次战役。此次战役共毙伤日军万余人,遏制了日军的露张气焰。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将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低落的情绪一扫而光,激发了各界民众的爱国热情。这场在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展开的战役,也使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迫的事业开始赢得国际关注和支持,改变了国际人士对中国抗战形势的认知,有力推动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国际阵线形成。</p> <p class="ql-block">  1932年4月29日,日军在上海虹口公园举行“淞沪战役祝捷大会”,在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领导人金九策划下,韩国义士尹拳吉在会场投掷炸弹,炸死炸伤多名参加淞沪战役的日本军方要员。</p><p class="ql-block"> 图为尹奉吉于事件发生前在韩国国旗下宣誓</p> <p class="ql-block">  淞沪抗战阵亡将士悼念大会于1932年5月28日在苏州举行,军民数万人参加公祭。</p> <p class="ql-block">  <b>战事印记</b> </p><p class="ql-block"> ー·二八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期间,中日两军第一次大规模正面交锋,双方都出动了精锐部队,在淞沪战场搏杀一月有余,影响巨大,破坏也巨大。</p> <p class="ql-block">  损失和伤亡 </p><p class="ql-block"> 一·二八淞沪战役,给上海和上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其中财产损失约15亿元;人员伤亡和失踪2万余人。作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在一·ニ八淞沪抗战期间,上海的文化教育事业与民族工商业遭到重创。大量的文化数育机构被日军摧毀,据统计,在占领区有 76所大中院校被摧毁和占领,上湾全市有近4万学生被迫停学,许多工厂、车站被炸毀。</p> <p class="ql-block">  1月29日10时许,商务印书馆和东方图书馆被焚,无数国宝珍藏、孤本古籍付之一炬。</p><p class="ql-block"> 上图为遭炮火焚毀的商务印书馆,下图为被炸的东方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 <b>八一三淞沪会战</b></p><p class="ql-block">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抗日战役,战场辽阔、交战激烈,中日双方参战的兵力总数达近百万人,重要的战斗不下数百次。广大中国官兵浴血奋战,以高昂的士气顽强抗击装备精良、穷凶极恶的日本法西斯军队海陆空联合进攻达三个多月之久,英勇悲壮,粉碎了日本的“速战速决”战略,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民众抗日救亡的爱国热情和必胜的信心,赢得了世界舆论的高度赞誉,为上海和华东沿海地区工业的内迁,物资、设备和企业机构的转移,文化、教育、科学事业和人员向后方撤退争取了时间。</p> <p class="ql-block">  <b>淞沪会战经过要图 </b><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7年8月13日-1937年12月2日)</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南京国防会议</b><b> </b>1937年8月7日</p><p class="ql-block"> <b>持久消耗的战略原则</b></p> <p class="ql-block">  <b>中日双方战略部署</b></p><p class="ql-block"> 七七事变后,上海的局势日趋紧张,日本政府内阁和军部紧锣密鼓策划进攻上海的军事部署。中国国民政府在8月7日的国防会议中,正式确定了“持久消耗”的抗战基本战略方针和沪宁杭地区作战部署。</p> <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11日,日本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驶入黄浦江。 </p><p class="ql-block"> 停泊在黄浦江上的军舰</p><p class="ql-block"> 截止1937年8月13日,汇集在淞沪一带的日本军舰已达到32艘。</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图:为停泊在黄浦江上的日本军舰。</p> <p class="ql-block">  设在虹口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底的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它是日军在上海的核心据点。</p> <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进行抗敌部署,确定了全国动员、全面抗战的决策和“持久消耗”的战略原则。8月11日,蒋介石下令京沪警备军进军上海,发动对驻沪日军的攻围战。</p> <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的《战争指导方案》。</p> <p class="ql-block">  国防会议</p> <p class="ql-block">  <b>虹桥机场事件</b> </p><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9日,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和水兵斋藤要藏驾车强闯虹桥机场,被守卫的中国士兵击毙。事件发生后,日本一方面通过外交交涉,逼迫中国撤退驻沪保安部队,销毁市区的防御工事,另一方面不断增兵上海,准备发动进攻。虹桥机场事件成为淞沪会战爆发的导火线。</p> <p class="ql-block">  日军利用虹桥机场事件(8月9日两名日军挑衅被击毙)制造借口,于8月13日向中国守军发起进攻。‌‌</p> <p class="ql-block">  <b>中国军事参谋部情报处绘制的甲级情报要图</b><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仿制件)</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7年 上海淞沪抗战纪今馆藏文物</span> </p><p class="ql-block"> 1937年3月由当时的中国军事参谋部情报处绘制而成的甲级情报要图。对主要分布在上海市区内各日属机构、日方军事据点及中方的部署情况用不同色块进行了详细的罗列和标注说明,是高级将领及指挥中心做研判敌情、定制作战方案、组织大兵团作战使用。</p><p class="ql-block"> <b>日本陆地测量部绘制的 《上海南京附近十万分之一地志图</b><b style="font-size:20px;">》</b><span style="font-size:15px;">(复制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7年 原件由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收藏</span></p><p class="ql-block"> 日本陆地测量部于1937年6月绘制的海门县及上海、南京附近的十万分之一比例军事机密地志图。其中精准标识了各类道路、河川、桥梁、渡河点、飞机场及地质等情况,表明当时日本所发动的侵华战争,尤其是“八一三”大举进攻上海是蓄谋已久的。</p> <p class="ql-block">  陈诚在“八ー三”淞沪会战期间的电文 <span style="font-size:15px;">(复制件)</span></p> <p class="ql-block">  <b>  南京《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b></p><p class="ql-block"> 南京国民政府于1937年8月14日发表《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公告了卢沟桥事变以来事件演变的经过,声明“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的发表,标志中国政府正式进入全面抗战阶段。</p> <p class="ql-block">  <b>  8.14空战</b> </p><p class="ql-block"> 8月14日,处于初创阶段的中国空军在第四大队高志航大队长率领下以寡敌众,奋勇作战,击落日军飞机三架、击伤一架,中国空军参战飞机全那安全返航,以3:0的战果取得了首次对日空战大胜,为纪念这次空战胜利,1939年11月,国民政府将8月14日定为“空军节”。</p> <p class="ql-block">  <b>高志航</b>(1908-1937):8月14日,率部击落侵入杭州觅桥上空的多架敌机,而己方无一损失;11月21日,率队赴兰州接收苏联援华战机,在周家口遭敌机袭击,壮烈殉国。</p><p class="ql-block"> <b>沈崇询</b>(1911-1937):8月18日晨,奉命轰炸敌舰,在白龙港和同机的陈锡纯连人带机冲向日舰,与日军同归于尽。</p><p class="ql-block"> <b>阎海文</b>(1916-1937):8月17日,奉命轰炸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时,被日军高射炮击中,跳伞后不幸落入敌阵,在击毙五名日军后,用最后一颗子弹自杀殉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淞沪会战第一阶段 </b>8月13日至22日</p><p class="ql-block"><b> 上海市区攻围战</b></p> <p class="ql-block">  中国军队于1937年8月14日下午4时向虹口、杨树浦的日军据点发起总攻,这是中国军队由虬江路攻入四川北路,向日本据点推进。</p> <p class="ql-block"><b>  长江江阴水道和黄浦江水道封锁线 </b></p><p class="ql-block"> 为防止日军沿长江西上,威胁中国当时的首都南京,1937年8月11日至9月25日,中国海军动用军民千余人、舰艇十余艘,费时二月,将近300余艘旧兵舰、商船和民船沉于江阴水道和黄浦江水道,构筑成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江水道封锁线。</p> <p class="ql-block">  <b>汇山码头攻击战 </b></p><p class="ql-block"> 8月19日至23日,以宋希濂为师长的第三十六师在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第九十八师的协同下多次向黄浦江畔日军重要的登陆地汇山码头发起进攻,实施“突贯攻击”。战斗一次比一次激烈,中国军队付出了重大代价,重创日军,但最后在日军的猛烈炮火下被迫撤退。</p> <p class="ql-block">  <b>汇山码头攻势要图</b>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7.8.19-22</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濂(中)在指挥作战</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淞沪会战第二阶段</b><b>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8月23日至9月12日</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b><b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军队抗登陆作战</b></p><p class="ql-block"> <b> 沿江抗登陆作战</b></p><p class="ql-block"> 8月23日,日军增援部队6万会人,在上海东北方向的长江南岸陆续登陆、实施迁回包围中国军队的作战计划。中国第九集团军主力和第十五集团军等部在北起江苏太仓的浏河、中经宝山、吴淞、张华浜、南至虬江码头的狭长的沿江地带与日军展开了近20天的大规模抗登陆作战。</p> <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22日至23日,由第三师团、第十一师团和飞行队组成的日本上海派遣军抵沪,随即在舰炮和飞机的掩护下于狮子林、川沙口、吴淞等地强行登陆。</p><p class="ql-block"> 图为日军登陆部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宋世安照片</p> <p class="ql-block">  <b>宋世安使用的美制照相机</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抗日战争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宋世安之子 -- 宋邦杰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宋世安,浙江嵊州人。1937年时任第七十五军六师十八旅三十六团三营营长。“八ー三”淞沪会战期间奉命投身上海战线,后于9月初与日军激战中被敌炮弹击中,壮烈殉国。</p> <p class="ql-block">  朱福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证书</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3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朱福星子女朱秀迎、朱惟一、朱惟几提供</span></p><p class="ql-block"> 1933年5月朱福星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一期第一队学习期满后,校方所颁发的毕业证书朱福星(1897-1975)、浙江东阳人。一ニ八松沪抗战期间任职于抗日总预备队,战后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一期深造。1937年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率第六师三十三团血战七昼夜,击吴淞登陆顽敌。后身中三弹,经国际仁爱医院抢救脱险,战后提升为少将旅长。</p> <p class="ql-block">  朱福星佩剑</p> <p class="ql-block">  <b>朱福星使用的绑腿 </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抗日战争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朱福星子女 朱秀迎、朱惟一、朱惟几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  <b>罗店争夺战</b> </p><p class="ql-block"> 从8月23日起至9月底,中日双方聚集大量兵力在罗店短兵相接,反复交锋,展开激烈的拉锯战。装备简陋、缺少重武器的中国军队在日军的坚船利炮和飞机轰炸下,整连整营地战死沙场,许多营、团、甚至师不到几天就减员大半,但官兵们的士气始终高昂不衰。旷日持久的争夺战,使整个城镇成为一片废墟,战场上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几乎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罗店镇也以“血肉磨坊”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  <b>罗店血肉磨坊</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罗田喜</span></p> <p class="ql-block">  <b>战友赠蒲华暄的湘绣</b>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7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蒲华喧侄子 -- 蒲贵伦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1937年4月蒲华喧回四川双流县华阳探亲并结婚时,战友所赠的湘绣佛鸡牡丹图及书法对联。<span style="font-size:18px;">蒲华暄</span>(1907-1937),四川省双流县人。“八ー三”淞沪会战期间时任第七十三军十五师八十五团三营上尉营附。同年9月牺牲于上海宝山刘行。</p> <p></p> <p class="ql-block"><b>  宝山城血战</b> </p><p class="ql-block"> 9月5日,日军对宝山城发起进攻。中国守军第九十八师二九二旅五八三团,以姚子青为营长的第三营,抱着血战到底、与城共存亡之必死决心,誓死抵抗,虽孤城无援,仍予敌以重大杀伤。9月6日,日军施放硫磺弹,并以坦克为先导攻入城内,姚营与之展开巷战,大部分官兵壮烈牺牲,其余被俘后遭残酷杀害,宝山城随之陷落。</p> <p class="ql-block">  宝山城血战</p> <p class="ql-block">  1938年3月12日,延安各界群众举行“纪念孙总理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烈士大会”,毛泽东发表演讲赞扬姚子青等烈士是全国人民“崇高伟大的模范”。</p> <p class="ql-block">  <b>姚子青委任状、任官状 </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民国时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原件藏于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原件由姚子青之子--姚鸿逵捐赠)</span></p> <p class="ql-block"><b>  姚子青陆军军官训练团毕业证书</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4年</span> <span style="font-size:15px;">姚子青之子--姚鸿逵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姚子青(1909-1037),广东平远县人………</p> <p class="ql-block">  2015年4月13日《新京报》对 路月浦(路景荣之子)的<b>访谈报道 </b><b style="font-size:15px;"> </b><span style="font-size:15px;">(复制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路景荣使用的德制望远镜</b><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抗日战争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路景荣之子路月浦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路景荣(1902-1037),原名路</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精荣,江</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苏武进人。“八ー三”淞沪会战期间任第十八军九十八师少将参谋长,参与月浦、狮子林等地的战略防御任务,</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即派</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姚子青所在的第三营驻守宝山,第一、二营驻守月浦。后在宝山月浦镇遭遇日军攻击、与敌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198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span></p> <p class="ql-block">  <b>欢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孙玉宏</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淞沪会战第三阶段</b><b style="font-size:18px;"> </b><span style="font-size:18px;">9月13日至10月26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蕴藻浜南北阵地防御战</b></p> <p class="ql-block">  <b>蕴藻浜反击战 </b></p><p class="ql-block"> 10月18日,中国第三战区司令部正式决定举行蕴藻浜南岸反击战,阻止渡河南下的日军并发起反击,任命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薛岳为前线总指挥。日军动用了飞机、大炮、战车、毒瓦斯等诸种武器,发起大规模进攻,一场惨烈的激战在这里展开。</p> <p class="ql-block">  <b>大场阵地战</b> </p><p class="ql-block"> 中国军队在藻浜南北的大规模反击战失利后,淞沪战局急剧恶化。从10月23日起,日军倾其地面部队和空中力量,向大场连续发动强攻,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10月26日上午,日军又以四十余辆战车为前导,向大场以西1公里的地方突破,攻入一片火海的大场镇,当日下午5时,大场失守。</p> <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27日《大阪朝日新闻》</p> <p class="ql-block">  雍济时赠友人的<b>“食之多寿”瓷碗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6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雍济时之女--雍燕君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雍济时(1901-1937),陕西华县人。1936年任第三十三师一九四团上校团长。1937年奉令率部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同年10月26日在上海大场一线与日军激战中壮烈牺牲。1986年2月18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8px;">雍</b><b>济时私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雍济时之女--雍燕君捐赠</span></p> <p class="ql-block">  <b>蔡炳炎</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章德明</span></p><p class="ql-block"> 蔡炳炎(1902年―1937年8月25日),安徽合肥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和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毕业生。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六十七师二〇一旅少将旅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37年,蔡炳炎晋升为陆军少将,参加淞沪抗战,率部在罗店设防,与日军激战,身中数弹,壮烈殉国,时年35岁。</p> <p class="ql-block">  <b>四行仓库 保卫战</b> </p><p class="ql-block"> 10月26日至31日,中国军队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团附谢晋元率一个加强营420余人(史称“八百壮士”),奉命坚守三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四行仓库。“八百壮士”与敌血战四昼夜,击退日军6次围攻,毙敌200余人,而谢营仅牺牲5名战士,32人负伤。</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淞沪会战第四阶段</b> <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10月27日至11月8日</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苏州河南岸阻击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苏州河南岸阻击战是中国军队退兵时的ー战。日军依仗空中、地面的炮火优势,狂轰滥炸。中国军队顽强抗击,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持杀,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11月9日,日军攻陷龙华。11日,日军又渡过黄浦江,进占浦东。至此中国军队在南翔以东的苏州河南岸阵线已被改突破,呈现全线动摇之势 。</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5px;">淞沪会战第五阶段</b><span style="font-size:15px;"> 11月9日至12月2日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中国军队全线撤退</b></p> <p class="ql-block">  <b>日军金山卫登陆</b></p><p class="ql-block"> 1937年11月5日,日本新组建的增援部队第十军从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卫一带海岸登陆,在几乎未受到有效阻击的情况下,打开了中国军队南线的大门,与北线的日本上海派遣军相呼应,出现了日军两大军事集团实行南北合围之势,淞沪战场的形势急转直下。</p> <p class="ql-block">  <b>松江阻击战</b> </p><p class="ql-block"> 11月6日晨,日军由金山松隐入侵,直指米市渡和松江。中国军队第六十七军奉命增援松江,在米市渡、南门外、李塔汇与日军展开血战,战况十分激烈。军长吴克仁亲自到前线指挥部队作战,双方拼杀竟日,阵地三失三复。8日傍晚,松江城之东、南、西三门均被日军封锁,吴克仁率部在日军的猛烈炮火和空袭下,从北门撤退,9日凌晨松江沦陷,沪杭铁路遂被截断。</p> <p class="ql-block">  <b>全线西撤</b> </p><p class="ql-block"> 中国军队在腹背受敌、情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南京统帅部不得不于1937年11月8日下令全线西撤。</p> <p class="ql-block">  <b>京沪沿线的沦陷与江阴保卫战</b></p><p class="ql-block"> 江阴保卫战是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战。这场由地面部队、要塞炮兵部队和海军舰艇部队共同进行的、持续多日的激烈战斗,也是中国海军在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作战。12月1日,日军在付出重大代价以后,突破了中国军队防线,江阴保卫战的结,,标志着淞沪会战的终结。</p> <p class="ql-block">  1976年惠文出版社<b>《八百壮士画史》</b>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6年 杨惠敏之子朱复轰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78年杨惠敏</span><b style="font-size:18px;">《八百壮士与我》再版回忆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78年 杨惠敏之子 -- 朱复轰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1976年杨惠敏<b>《八百壮士》再版回忆录 </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6年 杨惠敏之子 -- 朱复轰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杨恵敏以亲历者的身份记录了“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的经历,并附录了童年时代至七七事变间的所见所间。封面有其于1977年8月28日的亲笔签名。杨惠敏(1915-1992)、祖籍江苏镇江,早年就读于中山大学体育系,“七七”事变后,加入上海童子军战地服务团、在“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曾向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献旗。</p> <p class="ql-block">  2015年7月3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先生赠给杨惠敏之子朱复圭、朱复轰的礼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朱复圭、朱复轰捐赠</span></p> <p class="ql-block">  <b>中国童子军军刀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民国时期 陈刚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此童子军成员统一服饰的组成配件之一,又叫六开刀,普遍佩在童子军腰带上。淞沪会战中,童子军深入战区,主要从事前线救护伤兵、收容难民等各类战地服务工作。</p><p class="ql-block"> 中国童子军军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民国时期 胡家赠</span></p><p class="ql-block"> 童子军成员统一服饰的组成配件之一,黄铜材质,上刻有中国童子军的军徽。一般在胸口口袋内,哨带系于左肩带下。淞沪会战中,童子军深入战区,主要从事前线救护伤兵、收难民等各类战地服务工作。</p> <p class="ql-block">  <b>中国童子军中正式短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民国时期 陈刚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中国童子军所制,剑柄上列有其誓词“日行一善”。“中正剑”最早始于1933年“庐山军官训练团”。1934年黄满校建校十周年纪念活动中,校长蒋中正对军校生赠送佩剑纪念以牢记军人魂之意,以后历和期学生毕业均沿袭之。1936年1月20日,国民政府颁布的陆军服制条例中首次规定了短剑的样式和佩带方法。</p><p class="ql-block"> <b> 中国童子军皮腰带</b>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民国时期 胡家桢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童子军成员统一服饰的组成配件之一。淞沪会战中,童子军深入战区,主要从事前线救护伤兵、收容难民等各类战地服务工作。</p> <p class="ql-block">  “<b>孤军营敬赠 谢团长纪念像</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41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八百壮士”之ー--唐柏年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 谢晋元在孤军营内被刺牺牲后,由连长以上官佐组成的治丧委员会提议特制,后分发给孤军营每一位士兵,缅怀<span style="font-size:18px;">谢晋元</span>。纪念草正面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谢晋元</span>头像浮雕,下部铸有“孤军营敬”字样。</p> <p class="ql-block">  <b>谢晋元致张萍舟家信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7年 (复制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原件由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收藏</span></p><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底谢晋元率领所部退入孤军营后,写给连襟兄弟张萍舟的一封家信。……</p> <p class="ql-block">  <b>  “忠毅抗战胜利日置”纪念瓷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抗战胜利纪念瓷壶 </b></p><p class="ql-block"> 黄福弟捐赠</p><p class="ql-block"> 1945年抗战胜利后,景德镇制作的一批特型瓷之一。</p> <p class="ql-block">  <b>孙立人赠叶大桢银质纪念奖杯 </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8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淞沪抗战纪金馆藏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 孙立人(1900-1990),早年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发弗吉尼亚军事学院。陆军二级上将。“八ー三”淞沪会战期间,时任税警总团第四团团长。后在苏州河周家宅一带血战中被日军炮击成重伤,全身中弹片十三处,昏迷三天。</p><p class="ql-block"> 此系孙立人在受重伤送往香港接受治疗并全愈后,为表示对香港叶大桢医生高超医术和坚不受酬的感谢而赠予其的银制纪念奖杯。</p> <p class="ql-block">  “抗日到底慰劳将士”特制酒</p> <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  <b>  南京国民政府颁授予林济洋的抗战胜利勋章、勋表1946年</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白中琪提供</span></p><p class="ql-block"> 林济洋。1915年出生。浙江黄岩人。中华民国空军军官学校第七期轰炸科学员,1943年后任中美空军漏合团又称中美空空混合大队)第一大队(混合轰炸大队)第二中队6行员、副中队长。同年12月驾驶B-251轰炸机在东海海面击沉日军运输船艘。</p> <p class="ql-block">  <b>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发的抗战纪念章</b>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白中琪提供</span></p><p class="ql-block">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鉴于七七抗战为我中华民族抵御侵略,力持正义,进谋世界之起点,意义极甚重大”于1945年6月制颁,授与抗战期间之军职、公职人员,襟授有表。后于1946年10月起按标准陆续实发。纪念章正面上部为交叉的国民党党旗和中华民国国旗,中间为蒋介石肖像,背景为卢沟桥、表明“七七事变”为抗战起点、全国奋起抗战终至胜利。</p><p class="ql-block"> <b> 江西万载县各界民众赠“忠勇报国”</b></p><p class="ql-block"><b>八一三淞沪抗敌纪念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抗日战争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陈大宇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上海各界庆祝胜利大会赠荣誉奖章 </p><p class="ql-block">1945年</p><p class="ql-block">陈大宇提供</p><p class="ql-block">上海市抗战蒙难同志会证章</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p><p class="ql-block">陈大宇提供</p> <p class="ql-block">  <b>八ー三上海负伤将士抗日纪念章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抗日战争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白中琪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  <b>空军三等宣威奖章</b>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白中琪提供</span></p><p class="ql-block"> 电民政府1939年3月2日领发的空军奖章。奖章呈翼形,中间嵌炸弹-翼展代表空军,炸弹表示威力。</p><p class="ql-block"> <b>空军雄鸳奖章</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白中琪提供</span></p><p class="ql-block"> 国民政府1945年6月14日颁发给“凡作战飞行满300小时,或参与作战任务满100次以上者”的空军奖章。襟绶,不分种等。奖章章面为捕物图,象征空军将士雄健勇猛,必能达成任务。</p> <p class="ql-block">  淞沪会战打乱了日军的战略部署,延缓了日军侵华战争的进程,为掩护长江下游地区工厂和学校等抗日有生力量向中南和西南腹地转移争取了时间,对坚持长期抗战和持久战的最终胜利起了重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  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派军事力量广泛动员参战,包括国民党中央军陆、海、空军主力,安徽、湖南、广西、四川、湖北、广东、贵州等省部队以及东北军、西北军等地方部队,万众一心奔赴淞沪前线,参战部队种类之多、人数之众、斗志之高昂在中国对外反侵略战争史上实属空前。</p> <p class="ql-block">  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参战的兵力总数达百方人上下,其中中国军队的参战总兵力在75万人左右,伤亡约30万人,日本军队的参战总兵力在25万人左右,伤亡合计9万余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终结了百年来中国屈辱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p><p class="ql-block"> 从1932年到1937年,近90万的中国军人曾在淞沪大地洒下鲜血,这是他们的故事,也应当是我们的故事。我们回首以望,重温这段历史,缅怀在争取民族独立、自由与解放过程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缅怀为追求和平正义作出重要贡献的人们,告慰在那场战争中不幸遇难的同胞们。</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p> <p class="ql-block">未完,如想了解后面展厅的内容,请点击链接<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7h5dre"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淞沪抗战纪念馆--战后审判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a>或<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eu9dgv"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淞沪抗战纪念馆--上海抗战主题展</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