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郭象升(1881—1941),字可阶,号允叔,晚号云舒,其人生轨迹堪称近代山西文化教育的缩影。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幼年受教于沁水名士贾耕,后入山西大学堂深造。这位被誉为“山西才子”、“古文后殿”的学者,一生与教育结缘:从山西师范学堂教员到山西大学文科学长,再到山西省立教育学院院长,他始终致力于传承文脉、培育人才。</p><p class="ql-block">而其故居,恰是这种文化理想在建筑空间上的生动体现。作为周村规模最宏大的民居庄园,它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空间,更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教育场域。旗杆院彰显着家族声望,串心院连接着血脉亲情,平地院提供生活起居,而最具深意的当属专门建造的书房院——这里不仅是郭家子孙读书明理之所,更是家族教育理念的物质宣言。</p><p class="ql-block">漫步故居,可见精美的木雕楼栏蜿蜒曲折,细腻的石雕柱础沉稳有力,雕梁画栋间尽显晋派建筑之美。曲廊幽径将各个院落有机串联,形成一种既有秩序感又不乏诗意的空间序列。这些建筑细节不仅展示着清代民居的艺术成就,更隐喻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的理想追求。</p><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深思的是,这座宅院超越了传统民居的功能范畴,专门设立学堂,将家庭教育制度化、空间化。这种将居住空间与教育空间融为一体的设计,体现了郭家一以贯之的育人理念:教育不是特定阶段的任务,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永恒主题。</p><p class="ql-block">如今,当我们走进这座历经沧桑的故居,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重视教育、尊重文化的家族传统。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无声地述说着一个家族如何通过建筑空间传承其价值观,如何将“治学”与“树人”刻入家族记忆。</p><p class="ql-block">郭象升故居不仅是一座建筑遗产,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见证。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不仅发生在课堂中,更渗透在日常生活里;不仅依靠言传身教,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空间载体。这种将建筑与教育完美融合的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