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

杨叔庸

<p class="ql-block">在青岛老城区住了十天,完成了一次小旅居。青岛老城区给我的总体印象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p> <p class="ql-block">称它为“古城”,其实并不古,它1891年才建城,到现在只有一百三十多年,但它却和许多千年古城一样列在历史文化名城的榜单上。</p><p class="ql-block">它有一段沉重的历史,1898年到1922年被德国侵占;1914年到1922年,1938年到1945年两次被日本侵占。</p><p class="ql-block">青岛老城区的街道和建筑清楚地记录着这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称它为“古城”,它没有城墙,只是因为老城区被保护得很好,新建设的高楼大厦都在它的外围,和它形成鲜明的对比,似乎有了一道无形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2025年,青岛历史城区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我觉得它完全可以和欧洲的一些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媲美。</p> <p class="ql-block">青岛依山傍海,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是国内第一个按照现代规划理论从零开始建设起来的城市,一百多年来,它成功地造就了自己独特的城市风貌。</p> 青岛是最早颁布和实施城市风貌保护法规的城市,它保护着许多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也保留下了许多文化名人活动印记。 我住在老城区一家的酒店里,差不多每天在老城区转悠,主要是观察青岛老城区的城市建设,欣赏它迷人的独特风貌。<br> 不同于其他城市,甚至不同于青岛其他城区,青岛老城区是个特别有个性城区,从建筑单体到街区整体有许多看点。<br> 可以登上高处俯瞰青岛老城区,欣赏它“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总体风貌。看那茂密的绿树林顺着山势起起伏伏,一直延伸到海边;看无数的红瓦房一座一座从树林中冒出来,像花儿一样开放在绿树丛中;<br> 可以把无人机升到高空拍摄那一行行的绿树勾画出的街道网格和一片片的红瓦屋顶组成的城市肌理;<br> 可以在老城区的十几个各具特点的历史文化街区漫步,探寻历史的印记,感受不同文化交融的味道;<br> 可以走在安静的道路上看那巨大的梧桐形成遮天蔽日的绿荫,看路边石块砌筑的墙上爬满青藤,或透过院子的铁栏杆看里面的鲜花和绿植;<br> 可以站在一幢幢的老房子前,观赏它们变化多姿的造型,琢磨它们各种风格的装饰,感受某种异域风情,默默赞美建筑师们的创造性 可以走进那些青岛独有的里院,体会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的特别韵味;走进那些有点民国风味的小街,感受一下当地的烟火气,找一家装修有点复古味道的的餐馆吃一顿青岛风味的海鲜;<br> 可以走进作为博物馆或纪念馆活化使用的历史建筑,去了解与这座建筑有关的历史和人物,倾听这座建筑背后的故事。 我住的乔治精品酒店靠近老城中心,打开酒店房间的窗户可以看到大海,走出酒店大门就是个小花园,花园对着德国总督府旧址广场。 酒店服务员告诉我,酒店这栋楼是座老建筑,外墙上挂了“青岛历史建筑”的标志牌,上有一个二维码,扫码进去可以看到这座建筑的许多信息。 我真的扫描进去看了。原来这是建于1906年的德式建筑,那时叫开治酒店。这座建筑比较简单,但有一定的代表性,黄墙红瓦,绿树环抱,建筑体型不规则,上面是多折的坡屋顶,外立面的几片弧顶的山墙各不相同,有的开矩形窗,有的开券拱窗,展现了多变的个性。 青岛的许多建筑有这样的标志牌, 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山东省历史文化街区的标志牌;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牌;有青岛市优秀历史建筑、青岛市历史建筑、青岛市文化名人故居的标志牌。 一些标志牌上面有二维码,扫描它进入《青岛历史建筑》公众号,可以全面了解青岛老城区的信息。 在这个公众号点开《青岛历史城区图》,可以看到所有要保护的老建筑,它们差不多布满了整个老城区,老建筑被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三类。 前两类历史建筑(图中红色和蓝色的)有较高的、明确的独立价值,不用说是建筑遗产中的重点保护对象。 第三类传统风貌建筑(图中绿色的)是构成青岛底色的大量普通建筑,这样的划分可能是一个创造。这类建筑的个体不很突出,但它们的外部形象,包括立面形式、门窗、屋顶、山花,以及材质、颜色的共性集合成了青岛老城的整体风貌,因此也成为了保护对象。 在这个公众号点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图》,可以看到老城区有12个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上面列明了街区内所有要保护的建筑。保护的要求很具体,涉及影响城市风貌的各项要素。 除了线上的介绍,青岛还出版了许多图书和画册,好多旅游热点都有一些建筑的模型和图片展示,如数家珍般向各方游客介绍青岛历史建筑。 在城市记忆馆更有许多老照片和详细的文字资料,系统的介绍了城市发展的历史。 青岛对建筑遗产的重视和爱护随处可以感受到,这样的工作大大增加了人们对这些老建筑的关注、对历史文脉的尊重和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从乔治酒店出门,穿过广场就是德国总督府旧址,现在的市人大和市政协办公楼。这是青岛最重要的德式建筑,建成于1906年。它坐落在半山腰,远望大海,它宏大的体量和庄重的外形显示着权力机构的威严和气派。 总督府遵循城市规划的要求,用本地石材做墙体,用红色的陶瓦做坡屋顶,确定了青岛城市风貌的基本色调。 青岛老城区的布局以总督府为中心依着山与海的地形展开。这里有六条放射状的道路通往老城区的各个方向。我每天这里出发,不用走多远,可以看到许多精彩的历史建筑。 总督府旁边的帝国法院旧址现为市南区检察院,建于1912年,它处于马路转角的位置,体型不太规则,整体外貌是庄重肃穆的,墙体、屋顶的材质和色彩和总督府保持一样的风格。 德国海军第二营部大楼旧址,在总督府的另一侧,现为铁路部门的办公楼,这座建筑建成于1902年,建筑体型构成灵活,外形像一座别墅。开敞式木廊、半圆形堡楼、半木构墙体、绿色盔顶的设计独具匠心。 德国总督官邸旧址离总督府约900米,建成于1907年,现为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 。它墙身厚,窗户小,石料厚重,属于德国古堡式建筑。建筑体型构成非常复杂,装饰手段富于变化,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依然保持着红瓦黄墙的基本风貌,是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的最高代表。 德国总督官邸旧址内部装饰豪华,曾改为迎宾馆,有不少领导人在此住过。 江苏路基督教堂在总督府东边约600米处,建成于1910年,主体由宽大的礼拜堂与高耸的钟楼组成,外貌特征非常鲜明。黄色波纹墙搭配红色陶瓦,绿色尖顶造型独特,吸人眼球,整个建筑浪漫而庄重‌,成为青岛标志性的建筑和景观。 浙江路圣弥厄尔教堂在总督府西边约700米处,于1934年建成,由德国建筑师设计,两个高耸的塔楼,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德国的经典建筑科隆大教堂,只是体量小很多,装饰也没有那么辉煌。这座建在高台上教堂,成为了肥城路的对景,完善了老城区的空间构成。 安娜别墅与圣弥厄尔教堂相邻,建于1901年 ,是青岛德式建筑中的一件珍品。老照片显示,它像一座花岗石雕琢的艺术品,形体富于变化,各个立面有不一样的花岗石柱,门、窗边皆用花岗石装饰,山花上有花岗石的雕刻,墙角用花岗石砌成石偶,给人以坚固、庄重、冷艳的印象。可惜它现在的主人把它打扮的花里胡哨,丧失了高雅气质。 圣心修道院旧址也在圣弥厄尔教堂旁边,建成于1902年,现为一研究单位办公楼。建筑立面十分简洁,红瓦斜坡屋顶下面是两排整齐的窗户,东南转角处的一片阶梯状山花墙及两旁戴绿色金属屋顶的角楼,使立面变得丰富多彩,展示出它的德国建筑风格。 胶澳皇家邮局旧址在总督府西南边约400米处,建成于1901年,现在是青岛市邮电博物馆。建筑主体平行两条街道走向,呈非对称钝角形,连续的券拱外廊是立面的的主要特征,红色墙面的凹凸构成细部的美感,转角处的绿色的攒尖塔则是视觉的焦点。 医药商店旧址与胶澳皇家邮局旧址相邻,建成于1905年,现为崂山矿泉水博物馆。建筑的立面以红色为主,被人们称为“红房子”, 门和窗的大大小小的砖砌拱券既丰富多变又有一定的韵律感,大面积的玻璃和坚实的墙体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 总督府东边的常熟路上,有一座古堡似的建筑,长方体的主楼带一个圆柱体的塔楼,红色清水墙加上绿色的金属屋盖,颇有欧洲古建筑的美感。想不到它竟然是德国监狱旧址,建成于1900年,日占时期曾经是关押爱国志士的的地方,现在是德国监狱旧址博物馆,高高的围墙和阴森森的牢房记录着那段屈辱的殖民历史。 德国领事馆旧址在总督府南边300米处,建于1900年。 现为南园孔子纪念馆。建筑的两个立面有花式山墙,两排长形窗户使山墙显得格外高耸。西南拐角处建有八角形的塔楼,塔楼上双层绿色的金属顶特别引人注目,成了整个建筑标志性的构成。 德华银行旧址位于德国领事馆旧址旁边,建成于1901年,现为民宅。从老照片看,这一座两层的外廊式建筑,漂亮的廊柱和宽大的拱券是它外立面的特色,如今外廊被用大玻璃窗封闭,但仍然可以看到它当年的风采。屋顶是黑色金属板做的大坡度的孟莎屋顶,不知为什么,它没有遵守规划关于屋顶必须用红色陶瓦建造的规定,成了一个例外。 山东路矿公司总部旧址与德华银行相邻,建成于1902年,现为民宅。向海的立面主要就是一大片红瓦和两片山墙,山墙黄色的墙面用灰色的石块镶边,粗看形式统一,细看里面有变化。整个建筑处理手法简洁、朴实,但效果美观、大气。 德国警察署旧址位于总督府西边湖北路,建成于1905年,现为青岛市公安局驻地。这是一座德国乡村教堂风格的建筑,凸起的山花墙和六层的钟塔楼最吸眼球。黄色的墙面用红砖镶边,并砌成不均等方格状的仿“半木构”效果,给人以轻松明快的鲜明印象。 德国水兵俱乐部旧址建于湖北路的一段斜坡路上,建成于1902年,现为1907光影俱乐部。建筑造型富于变化,方形塔楼耸立在一角,红瓦屋顶起起伏伏,临街立面山墙从中部凸出,外廊分布两边,绿色的木檐、木柱、木廊,和“半木构”墙体,显示着它活泼多变的特色。 相宜洋行旧址位于中山路,建成于1904年,这座红色的砖砌建筑有很复杂的立面,八边形的塔楼,带尖顶的山墙,带券拱的门窗,带凸凹的花纹和线条的墙面,全是用砖砌出来的,这么繁复,这么精致的工程显示着工匠的高技艺。<br> 亨利王子饭店旧址坐落在海边的太平路旁,离总督府约500米,建成于1899年。建筑为中轴对称的外廊式三层楼房,宽窗窄墙,两端做一点退缩,底部以粗花岗石作墙基底,顶部为红瓦蒙莎顶,中央突起曲线山花,以花草纹装饰,四条大石柱支撑的入口使酒店显得更加气派。 地处青岛湾风貌保护区的青岛火车站,离总督府1.2公里,建成于1901年,是山东最老的火车站。1991年被拆除后按原图纸重建。重建后,老火车站主体的外貌得以保留,只是钟楼加高了3米,候车大厅陡峭的红瓦屋顶、精美的山花墙、高大的拱券门窗等都保持着原来的风采。 2006年青岛火车站再次扩建,在保持91版站房不变的情况下建成了现代化的高铁枢纽。新车站形体巨大,但它的造型、色彩、用材等都采用青岛德式建筑的做法,最后的建筑效果与城市的整体风貌协调,被视为历史建筑保护与风貌延续的典范。 青岛车站饭店旧址位于火车站广场对面,建成于1903年,在马路的转角处呈八角形布置,八角塔楼加上绿色的盔顶形顶盖是它抢眼的标志,两边的大小山花都十分华丽,黄色的墙体用白色勾边十分耀眼。对比老照片发现,一些精美的细部在2001年火灾后重建时损失掉了。 一座座老建筑看过来,发现他们真是既有统一的风格又极有个性。 在寻访一座座历史建筑的过程中,我不知不觉走过了一个个历史文化街区,各个历史文化街区有各自的特点。虽然不知道它们的边界在哪里,但会渐渐感觉到它们的不同。看得出早期城市规划师的用心。 在观山海街区,有不少行政机构的大楼,有一种肃穆的气氛,会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有意思的是,紧挨着市人大办公重地有一条小小的沂水路,每天早上这里竟是一个熙熙攘攘的的集贸市场,路上全是摆地摊的,蔬菜、水果、食品、小百货,卖什么的都有,而且购销两旺,生意红火,很受商贩和当地居民的欢迎。我每天早上会去那里卖些早点和水果。上午8点半以后,集市消失得干干净净,什么痕迹也没留下,这里又成了条整洁、清净的马路。 小鱼山街区,十分清净,有好多历史文化名人的旧居,好像他们音容犹在,使人感到那里文化积淀厚重。 在中山路街区,商号林立,人流如织,能感觉到百年商业街的繁华。 在四方路街区,有很多中西合璧的里院建筑,能体会到浓浓的市井烟火味。 在馆陶路街区,看到好些银行、证券等公司高大的办公楼,会感到金融街的气派。 八大关街区,离总督府大约有四公里,那里有200多栋豪华别墅,会感受高档住宅区的富贵气。 时代在前进,城市在发展。青岛在飞跃发展的同时,保存好了这样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让人们能够在这里触摸到逝去的历史,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真是要为青岛的管理者们大大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