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者按:作者龙志毅写读好友刘学洙的《大营巷旧事》之感,龙志毅是个政治人物,也是个作家。刘学洙先生祖籍福建福州,曾就读贵阳花溪清华中学,贵州大学毕业,贵州省委委员,贵州日报社社长。刘学洙先生退休之后,写作出版了不少作品,他住相宝山下贵州日报社宿舍,我曾去过他家,老先生很和蔼。我走时,他曾签名送了我本《大营巷旧事》。四川大学的徐新建先生,贵州大学的张新民先生都是他介绍我认识的。我认识刘学洙先生又是安毅夫介绍的。安毅夫先生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牛场人,其父安健,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老同盟会会员,孙中山大元帅秘书,参与过北伐,蒋介石欲委为交通部部长不就,故于云南昆明,国民党按上将军衔抚恤。安毅夫出生于广州,南京上学,浙江大学毕业,贵阳地下特支负责人,广东参加土改,参与筹办西南民族大学,后任贵州民族学院(现贵州民族大学)院长,名誉院长。刘学洙、安毅夫、龙志毅都已经病故,安毅夫先生和洒基洼龙家有姻亲之谊。前些年我在贵阳时,拜访过原盘南游击团团长龙德霖,龙德霖之妻龙宇合就是洒基洼龙腾庄之女。龙德霖、龙宇合均已故。</p> <p class="ql-block">《大营巷旧事》是我省文史学者、老报人刘学洙的新作。我有幸在作品由海峡文艺出版社付印之前拜读了书稿的清样。展读之余感受颇深。正如作者所说:“尽是浮生细事,但也无不铭刻着我们这个国度、这个时代的印记”。可以预料这本书面世后,一定能引起读者,特别是同时代读者的共鸣。</p><p class="ql-block">时代变迁的缩影</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出了不少以百年名店的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和为名门世家写史立传的纪实文学。前者众所周知的有:以北京大栅栏著名绸布店“瑞扶祥”的发展史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中国商人》,以某名药店为背景的《大宅门》等;后者如著名艺术家吴祖光的妹妹吴徕所著《生正逢时——我们吴家的故事》等。前者因是影视,细节可以虚拟,加之市场卖点和收视率等因素的影响,其故事情节往往虚实结合,能做到七分真实三分虚构也就称得上严肃的历史影视了。后者则纯属纪实性文学,所写所记全是真人真事。这类作品因为其真实,故而对研究中国的近现代史更有参考价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书香门第”是社会的重要细胞。一户“书香门第”近百年的兴衰荣辱,云卷云舒,不仅仅记录了一个家庭几代人的故事,而且折射出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刘学洙的《大营巷旧事》,其现实意义便在于此。</p> <p class="ql-block">《大营巷旧事》以叙事、写实的笔法,记录了刘氏三代人的故事。作者祖父刘敬是福州大营巷十五号的第一代主人翁,刘家这个“书香门第”的创业人。他是晚清的进士,做过刑部主事和四川长寿、绵阳两县知事,身处洋务运动兴起的时代,故而也曾游学日本,写有《东游日记》和《化学笔记》等著作。大约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很深吧?大清灭亡后仍以“遗老”自居,以读书、作诗、养花自娱。对眼前叠起的新潮难以接受,对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略有微辞。为人处事崇尚儒学的道德标准,并希望子孙步其后尘。然而在时代潮流的面前,这样的愿望注定是无济于事的。大营巷十五号的第二代,这位前清遗老的儿子女儿乃至女婿们,生于清末,长在民国。因家庭的关系有较深的旧学根底,又因时代潮流的影响,一个个都进了“洋学堂”学习现代知识。两个儿子三个女婿,除个别步入仕途之外,其余都走了专业道路,从事航海、洋行、税务、电讯等为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体面职业,成了大营巷十五号新的一代。这个书香门第的书香味,也随着时代的转型,由原来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流转变为以新文化为主流了。至于大营巷十五号的第三代,也就是作者本人及其姐姐、姐夫、堂弟、表兄弟姐妹们,他们又碰上了一个新的转型期,生于和学习于民国时代,工作和成长于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一代人的足迹和命运各有千秋。作者认为关于类似这代人的故事,书店里已汗牛充栋,无需赘述。然而不然,作者在《大营巷旧事》中通过对第一、二代人的记叙以及回乡探亲访友等文字,涉及了许多第三代人的足迹,也有对第三代人的专门叙述,如《姐姐》一文便十分感人。</p><p class="ql-block">从朴实的文字记叙中可以看出,大营巷十五号三代人命运的差异性是很大的。史家称晚清至民国初年是中国近代史中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最全面、最深刻、最剧烈的转型时期。而民国后期至大陆解放之后呢?这个转型期恐怕是不仅最剧烈而且是天翻地覆的了。两次大的社会转型,形成了大营巷十五号的三代人在文化、生活、经历等全方位的差异性。一个家庭的变迁成了整个社会变迁的缩影。它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变迁史,而且是整个国家社会变迁的佐证。至于第四代或者说走出了“大营巷”的第四代呢?他们又碰上了一个新的转型期,作者说“书略涉和未涉及的人物,粗算不下数十位”,在这个血缘群体中有留美博士、医学硕士、大学教授、主任医师、金融税务专家、电脑专家等等“白领阶层”。环顾这一代人,正如作者所说“真有隔世之感”。也正如作者所说,对这一代人我们并不十分了解,但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大营巷十五号后裔们“五世弥昌的趋势”。或许,可以说一个新型的“书香门第”已经展现在读者面前。</p> <p class="ql-block">情真意实的坦述坦诚直言是《大营巷旧事》的一大特点。作者笔下的大营巷十五号,虽非“钟鸣鼎食”之家,却也是世代书香之宅。在第一代创业者刘敬的主持下,大营巷十五号刘府全家的生活,笼罩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至于在这个家庭里传统文化逐渐被新文化所代替那是后来的事了。支配着刘家生活的传统文化正如支配着整个中国社会生活的传统文化一样,有其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都自然地体现在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生活之中。《大营巷旧事》的作者在回忆记述前辈人的旧事时,并不像有些文章那样采用“隐恶扬善”的手法,写正面而隐去负面。恰恰相反,他真实客观地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既写正面也不回避负面,其坦诚的态度实属此类文字之少见。当然了,祖辈和父辈们的生活已经属于历史,自有其存在的历史条件,毕竟易于和盘托出而不汗颜。例如其祖父离任县知事后,买了两个穷人家的少女携带回乡,一个留在身边服侍自己,一个送给岳父作妾这件小事,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于法于德都是相悖的,但那毕竟是视此类生活为合理合法的晚清时期。纵然如此,也并不是所有写作家史者都有勇气将其坦然托出的,而且作者还专门写了一篇《婢女瑞兰》为其立传。更为难得的是,作者不仅写了历史上与自己无直接关系的生活,而且笔触现实,直白地记述了与自己有关的事情,坦然地将自己摆进了文章里。在《大营巷旧事》中,这样的记述很多,不妨举两件发人深省的例子。</p><p class="ql-block">一件是作者一九五六年结婚时的情况,抄录其中一段如下:“我俩要结婚了,事前竟没有想起要告诉父母,恰巧未婚妻走到白沙巷口碰见我母亲,才告诉她这个消息。当晚母亲独自一人来白沙巷团市委机关宿舍新房看我们。父亲没来,说是他们公司开会。恐怕他是认为不便来机关或不愿来。外面大会议室已经摆好一些糖果,机关同志正等着我和妻子去参加庆贺活动。母亲在新房里坐一会儿,有些机关同志,见我母亲来了,也未对她说客气挽留的话。母亲也只好‘自觉’地告辞走了,我对她说明天我们回家来。”这一段直言不讳的回忆表达了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儿子结婚事先并没有告诉父母,而是妻子偶遇婆母顺便告之;二是母亲来儿子新房遭到冷遇,只好“自觉”地离去了。亲情和人情冷漠以至于此,奇怪吗?对我们这一辈的人来说,大体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正如作者所说都“视为正常”,而对现代人而言听了“近乎天方夜谭”。“视为正常”和“近乎天方夜谭”说明时代变化带来的观念的变化和人伦道德的复归。其实在当时“视为正常”的人,现在回忆起来也会觉得不可理解,也会对作者的坦诚记述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反思。</p><p class="ql-block">另一件事记述的是作者父亲一九五七年被错划右派,一九六四年“四清”时,父母被逐出机关宿舍,接着又雪上加霜,分别下放农场劳动。之后母亲病危,虽经作者奔波终未能救,由于两处分居,乃至母亲去世时作者也未能守候在身旁。可以想像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将这件家庭的不幸原原本本地记述出来的。这样的事可不会像结婚时对父母的冷淡那样“视为正常”了,恰恰相反,在当时情况下是给作者带来无可言状的精神负担和压力的。作者将这类不堪回首的往事和盘托出,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不是无聊,而是一种觉悟”。是“发现自我,解剖自我,审视社会,求索新知”的一种有意义的行为。因为作者当时处于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境地,今天的坦然回顾,既是忏悔,也是对人性复归的呼唤和珍惜。</p> <p class="ql-block">以人为本的表现手法</p><p class="ql-block">《大营巷旧事》正如前面所说是记实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有两种表现手法:一种是以写事为主附带写人,往往是叙述几代人的兴衰荣辱,出了多少进士举人,出了多少有品级官员,有多少万贯家财,有多少奴仆成群,总之,车水马龙、门庭若市,极一时之盛,后因奸臣陷害以至家道中落。正如柳宗元在《送澥序》的开篇所说:“人咸言吾宗宜硕大,有积德焉。在高宗时,并居尚书省二十二人。遭诸武,以故衰耗。武氏败,犹不能兴。为尚书吏者,间十数岁乃一人”……等。在这类文体中,人物只起陪衬、点缀的作用。只见其家世的辉煌显赫,而见不到或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的人物跃然纸上,因此,读起来往往索然无味。另一种选择是以人为本,写人物带出家事的兴衰荣辱,世态的冷暖炎凉。不仅如此,还着意刻画所写人物的素养、性格,写得有血有肉,人木三分。其表现手法与小说等文体相接近。其写作特点是生动形象,可读性强。《大营巷旧事》便属这一类文体。《大营巷旧事》二十余篇文章,除个别篇什外,都以写某人为主兼及他人他事。写事也是为了写人。故而书中所写的一些人物,都给读者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如写大营巷十五号的创业者,作者的祖父刘敬以及写作者的父亲、母亲及姐姐等文章都属于这一类写法。读者不仅能从几代人物的身上看到了一个家庭的变迁,而且在读者印象中还留下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可读性。我认为这正是写这类作品值得提倡的写作方向。</p><p class="ql-block">当然,这是从总体上来看的,实事求是的讲,有的篇什基本上达到了上面所说的效果,如《七品官耳》、《我的发蒙老师》、《与君一别十三载》、《姐姐》等等,有的篇什相比之下则约逊一些。在上述佳作中的一些章节十分感人,读后令人难忘。例如作者祖父在教孙子孙女读《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时,这位儒家学究一时兴起,竟自作导演,要孙儿(作者)和孙女扮演庄公及其母姜氏,用三张粗木桌子作“隧道”,在“黄泉”相会的故事。祖父一反平时严肃的面孔,有说有笑,和孙辈玩得十分开心。又例如《与君一别十三载》中,作者叙述他和妹妹跟随母亲从福州出发,经上海、武汉、长沙风尘仆仆来到贵阳与其父团聚时,夫妻分别十三载后见面,父亲并无激动热情的表示,而是冷冷地吩咐:已经买了木炭、米和酱菜,今晚就煮稀饭吃吧?看起来很缺乏人之常情。但过了两天其父却在饭桌上宣布了他送给妻子也就是作者母亲的富于感情的诗词,第一句便是“与君一别十三载……”。真乃是道是无”情“却有”情”啊!这样的生活情节在《大营巷旧事》中是有不少描述的,它使得所写的人物有血有肉,读起来真实、感人,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始终认为文艺作品必须给读者以真实之情感,记实文体更应该是这样。只有真实才能出真情,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反之虚假必然出矫情,给人以厌恶。那种要求将正面人物写成毫无七情六欲,不食人间烟火味的写法,必然是脱离生活的,脱离人民的,也注定是要被淘汰的。我以为《大营巷旧事》以真实的笔法,写出了人间的真情,这正是它的可贵之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