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尽春衣又典秋

落霞不飞106722461

<p class="ql-block">  ”官粮未纳寸心煎,典尽春衣又典秋”这句诗来自《胡濬源诗词》中的《夜闻催科声》,说的是胡濬源情愿割舍祖先的产业,用于替代百姓需要交纳的赋税,也绝不将赋税强加给苦难中的人们。初看不懂个中味,再看才知仕途情。这不正是胡濬源“宁毁家,不累民”的民本思想的真实写照么?!</p> <p class="ql-block">  《胡濬源诗词选》是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学者、胡浚源后人胡介龙先生历时多年,增删多次,呕心沥血编撰的一部雅俗共赏的胡濬源诗歌集,书中收入了胡濬源毕生绝大部分诗词。内容之广,范围之宽,题材之全,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是整理、学习、探究胡浚源民本思想和艺术价值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  荣幸的是,胡先生特意将此书惠赠予我,使得我得以全方位解读胡浚源文化内核和思想价值。</p> <p class="ql-block">  “三胡(胡安鼎、胡敬方、胡濬源)”在铜鼓这块土地上可谓家喻户晓,他们的故事也妇孺皆知;尤其是“醇儒良吏”胡濬源,其“宁毁家,不累民”的民本思想,在其诗作中处处可见;肩比“苏黄”的文学成就,有人认为是“继欧阳修、黄庭坚之后又一大文豪也!”其地位早已成为铜鼓文化的一张名片,光耀华夏。</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碎片文化盛行的年代,读书已然成为当下所有人的一种精神奢侈,现代人哪里会与书香为伴,开卷有益也成为一种笑谈。而知晓胡濬源和他著作的更是凤毛麟角。</p><p class="ql-block"> 我其实很早就渴望拥有一本《胡濬源诗词选》,用以慰藉自己日益浮躁的心灵。胡世清先生赠予我的时候,我突然就有了一种贾母论戏式的豁然开朗。我还记得他当时的目光充满了自信与睿智,如同胡濬源诗词中那一句句让我肃然起敬的诗歌一样,闪烁着智慧与哲思的光芒,我还记得他当时说起胡介龙教授编撰此书的艰辛、智慧、目的。所以,我还没看此书之前,就隐隐感到胡氏家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那时那地,就有一股清流在我心中驰骋奔突,飞流直下了。</p> <p class="ql-block">  胡介龙先生是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社会名流,著作颇丰,更是铜鼓县走出去的胡家子弟,对胡濬源诗词情有独钟。他是穷其一生的心血,专心编撰这本书的,而且专门成立了胡浚源文学研究会。我也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实则是有滥竽充数的嫌疑的。</p> <p class="ql-block">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开始与胡濬源诗歌对话。</p><p class="ql-block"> 清代乾隆中后期,吏治渐弛、民生凋敝,胡濬源凭一己之力,摇旗呐喊,振臂高呼: “宁毁家,不累民”,这一声洪钟大吕,吟唱出士大夫灵魂深处最悲壮的民本之歌。它以一种近乎自我献祭的决绝姿态,超越了传统儒家“民贵君轻”的温和范畴,为封建士大夫阶层践行民本理想书写了惊心动魄的绝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他是一个真豪杰!</p> <p class="ql-block">  “宁毁家”从来不是胡濬源虚妄的豪言。当官府催征如虎狼啮噬,他毅然选择“鬻我田畴百亩清,为偿公税一身轻”(《鬻田谣》)。这份割舍祖产的剧痛背后,是绝不将税负转嫁百姓的铁肩道义。在《夜闻催科声》中,他更以锥心泣血之笔勾勒民间惨状:“稚子牵衣索饭钱,老妻掩面泣灯前”,而自己“官粮未纳寸心煎”。家室哀号与公税如山形成凄厉的绞索,他却依然选择“典尽春衣又典秋”——用自我毁灭的方式守护一方黎庶不被鞭笞所伤。这种牺牲绝非轻率之举,而是将孟子“忧民之忧”的道德律令,推演到了以身饲虎的极致境界,闪耀着儒家民本思想在个体实践中的壮烈光辉。</p> <p class="ql-block">  我一直认为这个“典”字囊括了胡濬源毕生的担当与道义,平地响惊雷一般,令无数士大夫汗颜,那是一种霹雳震天的伟岸!</p> <p class="ql-block">  他是一个伟丈夫!</p> <p class="ql-block">  胡濬源的“宁毁家”,更是对官场痼疾的控诉与拒斥。他清醒地认识到吏治腐败是民生苦难的渊薮:“胥吏如豺虎,咆哮索税钱”(《胥吏叹》)。诗中“富户肉生砧,贫家门久键”的惨烈对照,直刺社会不公的咽喉。胡濬源拒绝成为这盘剥机器上的齿轮,他的“毁家”成为对黑暗官场的激烈反抗。当目睹“血泪犹沾胥吏棒,号寒已断野人烟”(《荒年叹》)的人间地狱,他痛斥“朱门酒肉臭,尽是民膏脂”;这种愤懑正是其“不累民”决心的逻辑原点。其批判视野不仅超越了个人不幸,更触及了结构性腐败的根源,为古代民本思想注入了极为罕见的现实批判锋芒。</p> <p class="ql-block">  他是一个美君子!</p> <p class="ql-block">  胡濬源的精神遗产如炬火燃烧。静坐细思,“宁毁家,不累民”所彰显的担当意识,不正是对当代治理者的一面明镜么?当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不同角落浮现时,胡濬源以真金白银和身家性命写下的“不累民”三字,拷问着每个当权者的良知。其诗作中流露的对民生疾苦的切肤之痛,正是对“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一崇高誓言的历史呼应。新时代的扶贫干部们“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誓言,不正与胡濬源诗中“毁家”守护民众的精神血脉相通吗?胡濬源对胥吏暴虐的愤怒控诉,更时刻警示着我们警惕特权思想与脱离群众的危险,其批判锋芒穿越时空依然犀利无比。</p> <p class="ql-block">  再次翻阅胡濬源的诗稿,“朱门酒肉臭,尽是民膏脂”的控诉似惊雷炸响;“为偿公税一身轻”的担当如磐石矗立。它不只是尘封的文献,而是穿越时空的警世洪钟。</p> <p class="ql-block">  “宁毁其家,不累于民”它时刻拷问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修为,良知,节操。从这点来说,胡濬源的诗词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加彰显它的现实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