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宋庆龄伟大光荣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p>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中旬,恰逢出差北京,我于5月20日专程前往北京历史文化核心景区﹣什刹海游览。作为北京的文化地标,什刹海汇聚了皇家园林、名人故居与市井风情,恭王府、宋庆龄故居、银锭桥等景点尤为值得探访。</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故居是必游景点之一,坐落在北京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后海北沿。门前水天相映、碧波涟漪,堤岸杨柳轻扬,院内曲径回廊,楼堂亭榭;湖水环绕,山石嶙峋;绿树浓荫,花香四溢。是一处雍容典雅、幽静别致的庭园。故居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五千平方米。原是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府邸花园,也称西花园。</p> <p class="ql-block">入门处,一方小院,青砖铺地,整洁得很。游人不多,三三两两,皆低声细语,仿佛怕惊扰了这里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 宋庆龄故居</p><p class="ql-block">这里原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王府花园,与东侧的建筑群同为醇亲王府,后称摄政王府。早在康熙年间初建明珠府第,乾隆年间易为和珅别院,嘉庆年间改为成亲王府,光绪十四年改为醇亲王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九六一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筹划,籍此旧王府花园,葺旧更新,修建一座仿古式两层小楼。宋庆龄一九六三年乔迁于此,一直工作、生活到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九日逝世。同年十月,被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翌年五月二十九日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宋庆龄故居导游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进入宋庆龄故居的庭园,进行了游览观光,得知是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兼具深厚历史底蕴与红色教育功能。</p> <p class="ql-block"> 宋庆龄故居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个历史胜地…就是溥仪出生的那个府邸。屋子周围有一条小溪、几座假山,还有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草地,这在北京是很少的。</p><p class="ql-block"> ﹣宋庆龄</p> <p class="ql-block">后园有湖,名曰“南湖”,其实不过一池碧水罢了。湖畔植着海棠,花期已过,绿叶成荫。树下设石凳,坐在这里,可以远眺钟鼓楼。想来宋庆龄生前常在此小坐,望着北京的天空,思索家国天下事。</p> <p class="ql-block"> 穿云</p> <p class="ql-block"> 岁岁平安石</p><p class="ql-block">"岁岁平安"四个字出自于成亲王永理之手。永理喜爱书法,亦写得出一手漂亮的字。他将繁体"岁"下部的"少"写成"小",意思是每过一年都不是少一岁,而是小一岁,希望可以活得更年轻。宋庆龄生前经常邀请友人在此拍照。</p> <p class="ql-block"> 接福石</p><p class="ql-block">醇亲王府西花园旧物、"接福"二字以歌书列于太湖石上,石后栽种青松,寓意接纳福气,诸事顺遂。</p> <p class="ql-block"> 主楼</p><p class="ql-block">1961年在周恩来总理筹划下,国家为宋庆龄修建此中西合璧小楼。宋庆龄自1963年乔迁此楼,一直工作、学习和生活到1981年5月29日逝世。小楼保持了宋庆龄生前的原状。一层是小会客厅、小餐厅及工作人员办公室。二层是卧室书房。</p> <p class="ql-block"> 小客厅</p><p class="ql-block">宋庆龄经常在这里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国内外宾客。</p> <p class="ql-block"> 宋庆龄与新中国专题展</p><p class="ql-block">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宋庆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她的崇高精神是中国人民的珍贵的精神财富,宋庆龄的多篇文稿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献。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她曾经亲自整理自己从1927年至1952年之间所发表的演讲、文章和声明,最终选定63篇作品结成《为新中国奋斗》一书,"献给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与和平建设的人民英雄"。在本书的序言中,宋庆龄指出:"我希望它能够对于研究这一时期中国人民斗争的人有所帮助。"</p><p class="ql-block">文以载史,史以文传。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以《为新中国奋斗》一书内容脉络,把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的这段历史进行回顾与展示。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观众深入了解宋庆龄那段时期的心路历程,进一步走近宋庆龄的精神世界,了解她发挥历史主动,发表重要言论,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影响和改变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缔造新中国立下的永不磨灭的卓著功勋。</p> <p class="ql-block">有了已经觉醒、满怀信心的人民,有了经过两年斗争的锻炼、又在过去几个月的压迫中对最后胜利信心毫不动摇并且积累了比以前更多的领导经验的领袖们,中国是不会失败的。</p><p class="ql-block"> --《中国目前的形势》</p><p class="ql-block"> 1927年9月19日</p> <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反对反革命的斗争</p><p class="ql-block">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后,国共合作建立的统一战线破裂,宋庆龄进行了反对反革命的坚决斗争。1927年7月至9月,在武汉的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的前夕,她以严正的言词斥责孙中山先生的叛徒;访问苏联期间,她连续发表一系列声明和论文,表示对于三大政策的不变的忠诚;九一八事变以后,她对于蒋介石国民党政权的本质以及这个政权在民族危亡之际所进行的各种反动活动,做了无情的揭露。她确信:革命必将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获得最后的胜利。1931年邓演达被秘密杀害后,宋庆龄指出"国民党已不再是一个政治力量"。</p> <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 为争取民权自由的斗争</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为反对法西斯恐统治和保障人民权利,宋庆龄在上海进行为争取民权自由的坚决斗争。在这个黑暗期,她把保卫人民权利和营救被捕革命者斗争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她在1932年发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不但直接援助了许多狱中的革命者,使他们得到辩护或释放,而且对蒋介石的反动恐怖统治做了严厉的抨击。她还关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代表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对希特勒匪徒在德国的恐怖统治提出了抗议。</p> <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p><p class="ql-block"> 为争取国内团结和反对帝国主义</p><p class="ql-block">战争的斗争</p><p class="ql-block">1931年九一八事交店。国民党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坚持"漏外必先安内'防针,宋庆装进行了为争取国内团结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坚决斗争,她发表对政治局势的察见,推动实现中国人民抗日民族统一封5,开展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进斗争,并领导了位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远东会议上规筹备委员会的活动。她对特务机关破坏人民权利的意总行为作了有力的报盘,提出恢复孙中山传生三大政策的建议。她坐信"中国是不可符服的"、要求国民党与一切抗日力量庭园结、努力促进中国人民一致抗日。</p> <p class="ql-block"> 第四部分</p><p class="ql-block"> 为坚持团结与</p><p class="ql-block"> 战胜法西斯主义而斗争</p><p class="ql-block">全面抗战爆发后,宋庆龄进行了为坚持团结与战胜法西斯主义的坚决斗争。她1938年6月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致力于战时医药工作和儿童保育工作。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积极支持者和宣传者,她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文章,创办保盟通讯,大大推动了保盟的工作。香港沦陷后,她撤到重庆继续保盟的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她表示了对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反共阴谋的态度,以及对于保卫世界和平的信念。内战爆发后,她发表声明,要求促成组织联合政府并呼吁美国人民制止他们的政府在军事上援助国民党,引起广泛震动与响应。</p> <p class="ql-block"> 第五部分</p><p class="ql-block"> 解放和</p><p class="ql-block"> 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前夕,宋庆龄在上海向中国共产党致敬,应邀北上参加新政协,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在1949年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宋庆龄作为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不仅参加人民政府的工作,从事新的人民福利事业和保卫和平运动,而且访问了新中国的许多城市和农村。在她发表的作品中,既写出了对于新中国的热烈的颂歌,也集中注意于保卫世界和平的正义事业,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宋庆龄的一生,是为新中国奋斗的一生。1927年至1952年,宋庆龄继承孙中山的遗志,为寻求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谋求新中国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美满不懈奋斗,是她伟大光荣一生的重要时期。宋庆龄自选的著作《为新中国奋斗》,不但能够更准确、更深入地展现她的思想和实践,而且事关国家的集体记忆、民族的精神积淀、文化的基因传承。周恩来总理欣然为她题写书名,毛主席表示"承赠大著""极为高兴"!</p><p class="ql-block">庆祝新中国75周年华诞之际,让我们通过这个展览回顾历史,重温经典,秉承宋庆龄先生"永远和党在一起"的信念,传承发扬她的崇高精神,继承发展她的未竟事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 小餐厅</p><p class="ql-block">宋庆龄日常在此用餐,也在此宴请中外贵宾。</p> <p class="ql-block"> 小厨房</p><p class="ql-block">这里所有的厨房用具都是宋庆龄使用过的。她 时在这里亲自下厨,款待她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 卧室兼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卧室兼办公室</p><p class="ql-block">这是宋庆龄日常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房间内的家具和办公用品,经多年使用 大都比较陈旧。宋庆龄70岁至88岁的18年中,不顾年高体迈,仍每天忘我工作很长时间。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经抢救无效,她在这里病逝。</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的工作条件十分简陋,办公桌前的地灯灯罩是用旧窗帘自己制作的,她经常在桌前工作到很晚。</p> <p class="ql-block">意北墙放置一架施特劳斯牌竖式钢琴。这是大弟弟宋子文送给她的。空间时,宋庆龄常常信子弹卖一曲,自顺白乐。</p><p class="ql-block">书房西墙下有一架老式收音机。这是苏联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初赠给宋庆龄的。</p> <p class="ql-block"> 书房</p><p class="ql-block">宋庆龄一生酷爱读书,她英文功底深厚,法文、德文、俄文也具有一定水平。她的藏书中有相当一部分外文书籍。她的绝大多数信件和相当一部分重要文章,都是用英文写作的。</p> <p class="ql-block">床头柜的坡璃板下有一帧孙中山先生为福建泉州培元中学题字"共进大同"的照片。共进大同是孙中山和宋庆龄一生奋斗的目标。宋庆龄回上海智住时,总要把它带到上海,放在床头柜上。返京时再将其带回。</p> <p class="ql-block"> 书房</p><p class="ql-block">宋庆龄一生酷爱读书,她的藏书很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外文书籍,她英文功底深厚,绝大多数信件和文章都用英文写作。她的法文、德文、俄文也具有一定水平。</p> <p class="ql-block">室内陈设极是朴素。木桌木椅,瓷杯瓷碗,书架上排着旧书,墙上挂着几幅照片。最引我注目的是一架老式钢琴,琴键已经泛黄,想必曾流淌过不少旋律。宋庆龄晚年常坐于此,弹奏她喜爱的曲子。想来音乐之于她,或是一种慰藉,在纷扰世事中寻得片刻安宁。</p> <p class="ql-block">美籍日本朋友有吉幸治访华时,曾将一束象征吉祥如意的夏威夷安多利鲜花送给宋庆龄,宋庆龄十分喜爱,为了使它永不凋耐,她和服务人员合作完成了这幅刺绣作品,并将它枝在床头的侧上方。</p><p class="ql-block">东墙下有一架老式英文打字机。宋庆龄几乎每天都要在这里处理信件或进行写作。</p> <p class="ql-block">1979年10月,宋庆龄与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莫尼克公主从主楼西门步入,经过小客厅门前。</p> <p class="ql-block">1981年5月16日,廖承志手持"特急件"来到病床前,通报全国人大"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的决定。</p> <p class="ql-block">1975年,宋庆龄立下遗嘱,将在北京和上海寓所的书籍,全部留给老朋友邓文钊的儿子邓广殷。</p><p class="ql-block">宋庆龄逝世后,邓广殷先生将全部书籍回赠给宋庆龄故居。</p><p class="ql-block">宋庆龄和邓广殷(照片)。</p> <p class="ql-block"> 宋庆龄生平展</p> <p class="ql-block"> 宋庆龄伟大光荣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1861-1918),海南文昌人,早年留学美国,是最早追随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者之一,竭尽全力资助孙中山的革命事业。</p><p class="ql-block">宋庆龄的母亲倪桂珍(1869-1931),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1917年,宋耀如、倪桂珍和六个子女在上海拍摄的全家照。依次为:宋蔼龄(二排左)、宋庆龄(二排右)、宋子文(二排中)、宋美龄(后排右)、宋子良(后排左)、宋子安(前排)。</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中陈列着她生前的衣物,多是素色旗袍,式样简单,却自有一番风度。照片上的她,目光坚定,嘴角常带笑意,既有女性的柔美,又不失政治家的刚毅。她一生坎坷,却始终保持着那份从容与尊严。</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宋庆龄在日本结婚前,孙中山托人购买衣料,并请裁缝为宋庆龄量身定做的日式晨衣。(隋永清捐)</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和宋庆龄结婚照绒绣像</p><p class="ql-block">孙中山、宋庆龄于1915年10月25日在日本结婚,1916年4月24日在日本补拍结婚照。这是按照结婚照锈制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金丝绣花夹被,宋庆龄结婚时的嫁妆之一。被面为红色提花织锦,被里为乳白色真丝,材质、配色和图样遵循了中国传统婚庆习俗。被面用盘金工艺手绣图案6组:竖排左起第一、六组为梅花和蝴蝶,第二、五组为牡丹,第三、四组为兰花、蝴蝶和梅花,寓意花团锦簇的美好生活。为了怀念孙中山,宋庆龄一直将其铺在自己的褥单下。</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送给波利·巴布科克的旗袍。波利穿着这件旗袍在海外为中国"工合"运动募捐。(波利·巴布科克捐)</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左起:朱德、宋庆龄、毛泽东、张澜、李济深、刘少奇。</p> <p class="ql-block">1950年8月,宋庆龄将中国福利基金会改组为中国福利会,继续担任该会执行委员会主席。</p> <p class="ql-block">80年来,中国福利会秉持"永远和党在一起"的坚定信念,在妇动保健、校内外教育、少儿文化及社会福利等领域开展实验性、示范性工作,为我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为促进祖国统一事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人民日报》2018年6月15日01版《习近平致往祝置中国福利会》(成生初周年语调租经资广大如女儿童工作者为结养有如识有品德有作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福肥人服务)</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和李燕娥一起配用26牌为绿亲穿易送件育心,并风理随称之为"八卦衣"。</p> <p class="ql-block">1981年2月,李燕娥去世。宋庆龄致信秘书杜述周,指示将李燕娥的骨灰埋葬在她父母的墓旁,并嘱咐自己以后也要葬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接受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81年5月8日,宋庆龄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慎受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授予她荣誉法学博士学位。这里展出的是宋庆龄在仪式上所穿的博士服,所坐的轮椅。</p> <p class="ql-block">1981年5月8日,宋庆龄参加授赠仪式后,病情加重。按照礼节,当晚她设家宴招待加拿大客人。北京饭店派工作人员承担服务工作。宋庆龄躺在病床上请秘书代笔,以她的名义给北京饭店写了一封信,请他们对参加服务的同志给予表扬。</p> <p class="ql-block">1961年,受刘少奇委托,王光美向宋庆龄转达了政府为其在北京修建住宅的意见。宋庆龄谢绝了这一建议。这是她就此写给王光美的回函。</p> <p class="ql-block">最令我感慨的是她的书房。书桌上还摆着笔墨纸砚,仿佛主人刚刚离开。她在这里写过许多信件,接待过无数客人,为中国的妇女儿童事业奔走呼号。这小小空间,承载了多少理想与坚持。</p> <p class="ql-block"> 宋庆龄汉白玉雕像</p> <p class="ql-block">上海万国公墓宋氏墓地全景。中间是宋庆龄的父母宋耀如、倪桂珍墓,右侧是宋庆龄墓,左侧是李燕蛾墓。</p> <p class="ql-block"> 习近平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p><p class="ql-block"> 成立40周年的贺信</p><p class="ql-block">值此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成立40周年之际,我谨向基金会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基金会作出贡献的海内外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问候!</p><p class="ql-block">4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继承发扬宋庆龄先生的崇高精神,在增进国际友好、拓展海峡两岸暨港澳交流、发展青少年事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秉承宋庆龄先生"永远和党在一起"的信念,践行"和平·统一·未来"宗旨,把握时代主题,发挥特色优势,深化对外民间友好合作,致力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助力青少年成长成才,发展公益慈善事业,为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31日</p> <p class="ql-block"> 宋庆龄基金会</p><p class="ql-block">1982年5月29日,邓颍超为宋庆龄同志故居揭幕。</p> <p class="ql-block">临别时,夕阳西下,故居笼罩在一片金色之中。回望那灰墙小院,忽然觉得它不只是一位伟人的居所,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在这里,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文字,而是可触可感的真实存在。</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故居静静地立在京城一隅,不张扬,不喧哗,却自有其力量。它提醒着过往行人:有些精神,不会随时间流逝而褪色;有些追求,值得用一生去坚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