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昨日午后,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小城的街道上,带着几分春日的慵懒与暖意。我揣着一份“试试看”的忐忑,走向了炎陵老年大学——此前报名国画班时,我总在心里打鼓,艺术这东西,向来讲究天分与悟性,像我这样毫无基础的“门外汉”,真能跟上节奏吗?</p><p class="ql-block"> 抵达教室时,我比上课时间晚了几分钟,站在门口的瞬间,竟有些恍惚。教室里座无虚席,学员们个个挺直腰背,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讲台,神情专注得仿佛在聆听一场重要的会议。我探头往里望了望,黑板上没有熟悉的课程表,反而隐约透着几分墨色的痕迹,可眼前这满室的认真劲儿,实在让我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难道是哪个单位借用教室开例会?</p><p class="ql-block"> 我轻轻敲了敲门,一位工作人员迎了上来,听清我的来意后笑着说:“没错,这就是国画班!快进来,后面还有个空位。”顺着她指的方向,我悄悄走到后排坐下,这才发现自己犯了个“低级错误”——出门时匆忙,竟忘了带国画工具。无奈之下,我只好掏出笔记本,决定先把老师讲的内容认真记下来,权当“打基础”。</p><p class="ql-block"> 当讲台后的老师转过身,我猛地一愣,手里的笔差点掉在桌上——那熟悉的笑容、温和的语气,不正是我初中时的美术老师张红坚吗?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倒回了几十年前,那时他站在初中美术教室的讲台前,教我们辨认色彩、勾勒线条;如今,他不仅是炎陵老年大学的负责人,还亲自担起了国画班的教学任务。身份从“初中美术老师”变成“老年大学国画老师”,而我从“少年学员”变成“老年学员”,这份跨越岁月的重逢,像一股暖流涌进心里,满是说不出的幸福感。</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的课,远比我想象中更“接地气”。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他拿起毛笔,先从最基础的“国画第一笔从哪下”讲起,一边示范一边轻声讲解:“大家别急,国画入门先懂‘三要素’——点、线、面,还要掌握‘墨色四度’——浓、淡、干、湿。”他握着笔在宣纸上轻轻一点,“你们看,这个‘点’大有讲究,大小不同、力度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画山水时常用‘品字型’或‘倒品字型’排列,能让画面更有层次感。”</p><p class="ql-block"> 讲完基础技法,他走下讲台,挨个走到学员身边指导。有位和我一样的“国画小白”握着笔迟迟不敢下笔,张老师便俯下身,轻轻扶住她的手腕,带着她在纸上勾勒:“你看,画远处的山要用淡墨,线条轻一点;近处的树要用浓墨,笔触重一点,这样才能画出远近高低的对比、强弱分明的层次。”手把手的教学、细致入微的讲解,让原本紧张的学员渐渐放松下来,教室里偶尔响起小声的提问,张老师总能耐心解答,氛围轻松又热烈。</p><p class="ql-block"> 我握着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着:“点——大小、结构、排列方式;线——轻重、粗细、虚实;面——墨色过渡、层次叠加;浓淡干湿的运用要结合画面主题……”不知不觉间,我竟听得入了迷,原本觉得高深的国画技法,在张老师的讲解下变得清晰易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之前的“忐忑”其实多余——艺术或许需要天分,但更需要坚持,只要肯学、肯练,哪怕是“小白”,也能在墨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回想这堂初体验课,从最初的“走错门”到后来的“听入迷”,从对国画的“望而却步”到如今的“跃跃欲试”,张红坚老师的专业与耐心,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而这份改变的背后,更要感谢炎陵老年大学——它为我们这些老人搭建了一个学习新技能、重拾旧爱好的平台,让我们能在岁月的闲暇里,触摸艺术的温度,感受生活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下课后,学员们还围着张老师问个不停,有人说“下次一定带齐工具跟着画”,有人说“今天终于懂了‘墨分五色’不是空话”。我看着满页的笔记,心里满是充实——原来艺术从不是“天才的专属”,只要愿意迈出第一步,带着热爱去学、去练,终会有所收获。期待下一堂课,能握着毛笔,在宣纸上落下属于自己的第一笔墨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