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八达岭长城

东湖月

<p class="ql-block">九月的北京,秋高气爽,景色宜人。9月8日清晨6:30,天边微曦,凉风拂面,我们从“遇见未来”民宿出发,踏上了登长城的旅程。步行约20分钟,来到八达岭长城脚下。沿途风景如画,在道路左侧,有一座以鲜花与绿植精心装点的花雕格外引人注目,上书“万里长城八达岭”几个大字,生机盎然,庄重典雅。在道路右侧,一幅幅精美的墙体浮雕,仿佛在低声诉说着长城的历史。八达岭长城坐落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中国古代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明长城最具代表性的隘口之一。</p> <p class="ql-block">“八达岭长城欢迎您”,“我心长城”——在长城脚下,有长城博物馆、詹天佑纪念馆、长城宾馆等建筑,各类酒店、民宿、商铺和小吃店无不洋溢着浓厚的长城文化气息,身临其境,顿时为厚重的长城文化所感染。八达岭长城,被誉为“玉关天堑”,乃明代居庸关八景之一。作为明长城最早向公众开放的地段之一,八达岭景区以长城为核心,融合了雄伟的自然景观、完善的旅游设施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已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五至十月,八达岭长城6:30开门迎客。我们来到长城入口处,熙熙攘攘的游客已在排队登长城。八达岭长城分为南段与北段,我们选择从南段开始攀登。从低处仰望长城,宛如一条金色的丝带,将丛山峻岭紧紧相连,编织出壮丽的画卷。自1953年起,八达岭长城历经多次修缮与保护,如今可供游览的长城段落已达3741米,其中南段1176米,北段2565米,沿途分布着16座楼台。长城依山而建,沿着山脊蜿蜒而上,从外侧望去,城墙陡峭险峻;而从内侧看,则地势平缓。</p> <p class="ql-block">八达岭长城墙体高约6至9米,平面呈梯形,底宽6.5至7.5米,顶宽4.5至5.8米。大部分墙顶宽阔平坦,城墙中线偏于外侧,形成外高内低的独特结构。整段长城共设有敌楼43座。其中,既有用于巡逻放哨的墙台,也有上下两层的敌台,上层设有垛口与射洞,便于防御;下层则为士兵休憩与储物之所。</p> <p class="ql-block">八达岭自古便是军事战略要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为抵御北方民族侵扰,此处便已修筑长城,至今仍可见残墙与墩台遗迹,其走向与明长城大致一致。明代《长安夜话》记载:“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由此可见,八达岭不仅地势险要,更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出自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清平乐·六盘山》。彼时,毛泽东正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翻越六盘山,向陕北革命根据地进发。在长征的艰难征途中,他以诗人的豪情与革命家的壮志,写下这首气势磅礴的词作,既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也展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石牌合影,留下美好的“好汉”回忆。</p> <p class="ql-block">从南段折返后,我继续攀登北段长城。相比南段,北段不仅距离更长,楼台(又叫敌台、炮台)更多,而且地势更为陡峭、险峻,更加展现了八达岭长城雄伟壮丽的风貌。作为北京的天然屏障,这里山峦叠嶂、地势险要。蜿蜒如龙的城墙南北盘旋于群山峻岭之间,气势磅礴,视野所及,不见尽头,令人不禁感叹古人筑城之伟力与自然之壮美。</p> <p class="ql-block">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最早向游人开放的地段之一,至今已接待中外游客超过一亿三千万人次。这里不仅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登高望远,也成为国际政要与世界名流的必访之地。尼克松、里根、撒切尔、戈尔巴乔夫、伊丽莎白、希思等372位外国元首曾先后登临八达岭,感受中华文明的辉煌与长城的震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