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原来不必高高在上

清心

<p class="ql-block">福建之行结束,回沪途中,偶然得知浦城有座美术馆,号称中国县域规模最大的现代美术馆,便决定停留一晚,前去一探。</p> <p class="ql-block">说实话,我对美术馆、博物馆向来兴趣不大。尤其是美术馆,那些字我看不懂,许多画也令我不知所云,总觉得太高雅、太遥远。</p> <p class="ql-block">这座美术馆坐落于闽北小城,名叫“浦城美术馆”,也叫“范迪安美术馆”。白墙灰瓦,远远望去,像是谁家新修的宅院,毫不张扬。走进院内,却豁然开朗——设计者巧妙地将周围的山光水色“借”了进来,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分不清何处是人工、何处是天趣。原有的农田与水塘被保留下来,游人行走其间,恍惚不是在看画,而是步入了画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馆内正在举办三个展览:一是“历史的记忆”,展示俄罗斯画家笔下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二是“环艺人”,陈列当代环境艺术作品;三是“当代中国美术家作品展”。我本是艺术门外汉,总以为抽象画和现代艺术多是艺术家的自我表达,与普通人相隔甚远。但这次的观展体验,却让我有所改观。</p> <p class="ql-block">最令我惊叹的,是一幅“范迪安先生头像”纸贴作品。远看眉眼生动、衣着逼真,近看才发现是由书刊、图片的碎片拼贴而成。那些印着字、带着图的纸片,有半张人脸,有一角风景,拼在一起,竟构成如此鲜活的面容。我不禁想:这或许是在说,一个人的面貌,本就是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一片片拼成的。</p> <p class="ql-block">范迪安本人的画作也在展出之列。黄河乾坤湾的浑厚、向日葵的生机、民居的质朴,皆从生活中来,不见什么艰深的“主义”或“流派”,唯有对山河大地的温情注视。老杨站在画前点头说:“这乾坤湾,我们去过,就是这个样子。”简单一句话,却道破了艺术与生活之间那层薄纸。</p> <p class="ql-block">或许是工作日的缘故,馆内观众不多。有老人,有孩童,有大学生,也有像是网红主播的年轻人。大家都静静观画,时而退后几步,时而趋前细看,脸上不时浮现出会心一笑或豁然开朗的神情,不见丝毫惶惑。在这里,艺术不再是高悬殿上的神秘之物,而如阳光空气,成为人人可享的平常。</p> <p class="ql-block">想起以往在别处看展,不是茫然无措,就是强作解人,总觉得非要揣摩出什么深奥寓意才不算落伍。而在这里,艺术卸下了高深的面具,回归本真——美是可以直接感受的,无需经过理论的转译。</p> <p class="ql-block">走出美术馆,回望这座立于县城之中的艺术空间,它不像大城市美术馆那样令人望而生畏,而是平和地融入市井生活,如邻家院落般可亲。它不试图教育你,只是安静展示,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可与自己对谈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美,原来不必高高在上。它应当行走于人间,让寻常百姓皆可得而观之——正如这座美术馆所做的那样。艺术的深处,不过是将日常所见、心中所感,以另一种方式呈现给我们看,让我们重新发现那些因熟视而无睹的美。美之路,其实人人可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