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之源——撒马尔罕

伯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小时候就听讲过《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但对故事的起源或创作背景不了解。这次跟随中亚之旅来到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才知道《一千零一夜》与撒马尔罕有着紧密的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一千零一夜》的开篇故事中,撒马尔罕是国王沙宰曼的统治地。沙宰曼发现妻子不忠后,愤而出宫,与哥哥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一同经历了一系列事件,这成为山鲁亚尔开始每晚娶一女并次日杀害的导火索,进而引出了宰相女儿山鲁佐德通过讲故事拯救众人的情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撒马尔罕作为中亚古老的城市,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其多元的文化、神秘的氛围和悠久的历史,为《一千零一夜》这样的民间故事集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土壤。如今,撒马尔罕的许多建筑和景观,如雷吉斯坦广场、比比·哈努姆清真寺等,都带有浓厚的中世纪风貌,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千零一夜》的奇幻世界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撒马尔罕是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第二大城市,撒马尔罕州首府,地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中亚“两河流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撒马尔罕建立于公元前650年左右, 距今有2600年的历史。作为世界著名的古城之一,撒马尔罕与罗马、雅典、巴比伦同龄,在古阿拉伯文献中被称为“东方璀璨的明珠”,整座城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9月9日早,我们乘大巴离开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约6个小时到达撒马尔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午先闲逛了毗临比比·汗纳清真寺的撒马尔罕的Siyob集市,这是乌兹别克斯坦最大的集市之一,也是当地最具活力和历史文化氛围的地方之一。集市面积超过7公顷,建筑呈穹顶形状,主入口有蓝色马赛克装饰的三重拱门,内部有多个独立的小亭、摊位和购物拱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市场逛了半小时后,我们进入中亚最大清真寺之一的比比·哈纳姆清真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清真寺建于1399年至1404年,是帖木儿为纪念其妻子比比·哈纳姆而建,工程动用数百名工匠及95头印度大象运输材料,历时5年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真寺主体呈正方形,正门高达38米,主穹顶顶点达41米,四角设宣礼塔。采用双层穹顶结构,融合阿拉伯拱券与中亚装饰艺术。‌‌据古书籍记载,该清真寺的穹顶可与天宫相媲美,而其入口处的拱顶则象征着银河,对于伊斯兰信仰者来说,这里有着特殊的宗教意义,仿佛是通往神圣之境的“天堂之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比比·哈纳姆清真寺是帖木儿建筑流派的开山之作,其巨型拱门、凸肋穹顶以及几何装饰影响了后续诸多建筑。作为14世纪伊斯兰世界最大清真寺,其设计也影响了后来印度的泰姬陵,这是中亚文化融合的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清真寺里面看“天堂之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真寺入口正对着覆盖着青绿色圆顶的主建筑。建筑内因多年失修而不对外开放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主建筑前摆放着巨型《古兰经》的副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晚餐是在乌兹别克族民俗家访活动中进行的,主人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制作手抓饭,请民间艺人表演了民族舞蹈。旅友们兴致勃勃地穿民族服装打卡拍照(免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没办法,就爱和美女同框,至少说明我不招人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晚饭后,我们游览了雷基斯坦广场。广场由建于公元15~17世纪的三座气势宏伟的神学院组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雷吉斯坦广场位于撒马尔罕古城的核心区域。广场呈品字形分布着三座经学院:左侧为乌鲁格别克经学院,其创建者乌鲁格别克曾在此授课并允许女子听讲;中部为吉利亚-科里经学 ,内部清真寺墙面采用红色底漆与超细金丝嵌饰工艺;右侧为舍尔-多尔经学院,其拱门装饰有虎与人脸结合的图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位于广场左侧的乌鲁格别克经学院(建于1417-1420年)。由帖木儿之孙、著名天文学家乌鲁格别克主持修建,是中亚现存最古老的经学院,也是当时撒马尔罕最大的科学教育机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门和穹顶采用彩色陶瓷装饰,立面覆盖着深浅不一的蓝、绿釉砖和马赛克,以简洁的几何线条与库法体阿拉伯铭文为主。外侧四角各有一个宣礼塔,高达35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经学院一楼为教室,二楼为宿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位于广场右侧的舍尔-多尔经学院(建于1619-1636年)。由当时撒马尔罕的统治者Yalangtush Bahadur下令建造,在拆除乌鲁格别克经学院的一部分旧址上兴建而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该建筑设计采用传统的中亚风格,主立面有一个宏伟的入口拱门,顶部是尖拱。门廊两壁布满繁复的彩陶花卉、藤蔓和菱形几何花纹,色彩饱和度极高,朱红、亮黄、钴蓝、翠绿交织,极具视觉冲击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该经学院又被称为“狮子”经学院,因其入口大门上方有两只大型猫科动物塑像而得名,当地书籍称其为“狮子”,但塑像看起来更像老虎,它们的背上还有人脸太阳的图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筑设计采用传统的中亚风格,色彩饱和度极高,极具视觉冲击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位于广场正中间的吉利亚-科里经学院(建于1646-1660年)。由当时撒马尔罕的军事长官Yalangtush Bakhodur资助建造,是雷吉斯坦广场最后一座主要建筑,其名称意为“镶金的”,因祈祷大厅的绘画装饰有镀金浮雕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该建筑整体呈对称结构,主立面有中央拱门和两层侧翼,带有拱形壁龛和角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筑内部装饰大量运用了镀金工艺,尽显奢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内部有宽敞的庭院,四周是学生宿舍和教室,庭院西侧是清真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晚我们入住撒马尔罕明宇丽雅酒店。酒店旁边就是撒马尔罕国际会议中心。第二天早上,我和室友一同去会议中心拍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撒马尔罕国际会议中心融合了现代建筑风格与乌兹别克斯坦传统建筑元素,比如建筑立面的拱形设计 ,体现了中亚地区独特的建筑美学。该会议中心是撒马尔罕举办各类国际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助力撒马尔罕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处新地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9月16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在这里举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国际会议中心对面是一个名为“永恒之城”的小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9月10日上午,我们先参观了乌鲁别克天文台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乌鲁别克天文台是15世纪中亚最先进的天文观测机构,位于撒马尔罕近郊,由帖木儿帝国君主、天文学家乌鲁别克主持修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文台旁立有乌鲁别克(Mirzo Ulugbek )的雕像。乌鲁别克是帖木儿帝国的君主,1394年出生,1449 年离世。他不仅是一位统治者,还是杰出的天文学家、学者 。</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乌鲁别克天文台遗址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比起一个统治者,令乌鲁别克更加著名的可能是他作为一个天文学家的成就。他设计用来观察恒星位置的天体观测仪长30米,是15世纪20年代修建的一座三层楼高的瞭望台的部分,现在只剩下出土于1908年的仪器的弯曲轨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型博物馆里的天文台模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文台主体为三层圆形伊斯兰风格建筑,配备半径40米的大理石六分仪,其六分仪安装在深11米的斜坑道内,精度达中世纪最高水平。马鲁别克在此测算的回归年长度(365.2420天)与现代科学结果相差甚微,比哥白尼的日心说早了百余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文台遗址旁的小型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完天文台遗址,我们去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观沙希·津达陵墓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陵墓群位于撒马尔罕市郊,由13座陵墓和一座清真寺组成,建造于14世纪至15世纪帖木儿王朝时期。该建筑群以蓝色琉璃瓦和深蓝色瓷砖装饰为特色,外墙配有浮雕及装饰性拱门,是帖木儿家族墓葬群的核心区域,其中帖木儿妻子图玛·阿卡和侄女图尔坎·阿卡的墓葬因其艺术价值而闻名。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者们称沙希·津达陵墓群为“东方伊斯兰建筑的百科全书”。原因是这里的宏伟建筑体现了11世纪到20世纪的所有传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入这个最后的拱门,便看到陵墓群的精华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图玛·阿卡墓:帖木儿最宠爱的妻子墓葬,以雪花石膏雕花屏风著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帖木儿侄女图尔坎· 阿卡墓:墙面保存有15世纪金箔彩绘《古兰经》经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中最古老的是库萨姆·本·阿巴斯的陵墓,他是先知穆罕默德的表弟,俗称“沙希·辛达”(“活着的国王”)。</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陵墓群,我们游览了“古勒·艾米拉”陵寝,帖木儿和他的孙子葬在这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勒·艾米拉陵寝是帖木儿给他阵亡的孙子“木汗牟德苏丹”建的。帖木儿死后也葬在这里。据传说,帖木儿临死的时候留下遗嘱:后人不可以移动他的棺椁,否则天下将要战火纷飞。很巧的是,前苏联考古队把帖木儿棺椁运到莫斯科的第二天,希特勒德国就进攻了苏联,苏联卫国战争导致了近两千万人死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关于帖木儿的死,有一种说:1404年冬天,帖木儿带领20万大军远征中国。那年的天气异常寒冷,在穿越哈萨克草原时,很多士兵和战马冻死在路上,帖木尔也身染风寒,后死于肺炎。他的尸体就葬在了撒马尔汉。我们眼前看到的那座窄小的墨绿色玉石做的棺材,实际上是墓碑,尸体是葬在墓碑下面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晚餐后,我们又一次来到雷吉斯坦广场,观看美轮美奂的灯光秀,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千零一夜》故事当中,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撒马尔罕雷吉斯坦广场灯光秀的主题是展现撒马尔罕的历史文化以及乌兹别克斯坦的发展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灯光秀从古代文明起源讲起,介绍此地重要历史节点和人物,重点讲述撒马尔罕作为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连接东西方桥梁的辉煌往昔,还展示了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的发展情况。其以《一千零一夜》为灵感,通过3D投影映射技术,让光影与图案完美贴合在古老建筑上,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文化的长河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观看完雷吉斯坦广场灯光秀后,我们在撒马尔罕的一天半旅程结束了。第二天,我们将去乌兹别克斯坦的另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布哈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踏上去布哈拉的途中,撒马尔罕的光影仍在眼前流转,这座藏着千年故事的“中亚珠玉”,早已把厚重的历史与鲜活的烟火,悄悄酿成了让人念念不忘的温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撒马尔罕,是让人充满幻想的城市,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不愧为古丝绸之路明珠。</span></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