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既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智慧,也承载着沧桑厚重的历史记忆

李 瑞

<p class="ql-block">  北宫门是颐和园现存历史建筑中唯一以方位命名的宫门,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漪园时期。因南临昆明湖而未设正门,故坐南朝北,成为园林的主入口。门楼为面阔七间的两层建筑,现存结构为光绪年间重建,如今是颐和园四大入口之一,北侧主要通道。门前保留着一对石狮,南北两侧分别悬挂“凤策扬辉”与“兰馨菊秀”的匾额,古意盎然,气韵悠长。由此进入,可直通苏州街、四大部洲等核心景区,交通亦十分便利,地铁4号线设有同名站点直达。</p> <p class="ql-block">  龙纹宫灯轻摇,映照着光绪皇帝亲题的“颐和园”三字,金漆匾额笔力工整,字里行间却透着一丝柔情。据说这是皇帝献给慈禧太后的寿礼,笔触温润,仿佛藏着母子之间难以言说的情思。宫门前的麒麟昂首挺胸,神态威严,后院桂花暗香浮动,一派祥和之气,处处寄托着对福寿安康的虔诚祈愿。</p><p class="ql-block"> 昆明湖如碧玉雕琢的寿桃,静卧于万寿山前,十七孔桥横跨其上,倒影随波轻漾,宛若天光云影的画框。湖边长廊蜿蜒如游龙,全长七百二十八米,青瓦飞檐下绘满彩画,一幅幅故事仿佛低声诉说,引人入胜。</p><p class="ql-block"> 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临湖而立的石舫。据说乾隆皇帝以石造船,意在镇江山于不动,然而百年风雨,它却依旧沉浮于历史的波涛之中。船身装饰着西洋玻璃,五彩斑斓,西太后补造的痕迹犹在,仿佛低声讲述着那段未竟的往事。春日里,石船旁新绿初绽,一位白发老者正耐心教孙女摆弄莲花灯,岁月在这一刻静好如画。</p><p class="ql-block"> 穿行于万寿山的林荫小径,古树参天,年轮中镌刻着明清两代的风雨与荣光。风儿穿过雕花漏窗,带着旧时天子的叹息,却在游人的欢声笑语中悄然散去。夕阳西下,湖面泛起金光,仿佛为粼粼水波披上一层轻纱。此刻,我终于懂得——这座古城最动人的,不只是那一砖一瓦、一楼一阁,而是那穿越千年的脉动,那永不褪色的心跳。</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作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其核心价值在于山环水抱的自然景观与皇家建筑的和谐统一。昆明湖与万寿山的组合借鉴杭州西湖的山水格局,通过借景、造景手法将自然山水转化为艺术载体。长廊、佛香阁、十七孔桥等建筑群通过雕梁画栋与地形呼应,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意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