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拉萨的经幡在风中最后一次拂过肩头,我们深知,这场心心念念的藏地之旅已然画上圆满的句号。然而,旅途的后半程——返程之路,才刚刚拉开序幕。原本打算草草结束这篇游记,但回程沿途的壮丽风光却不允许我如此草率,无奈之下,只得硬着头皮继续书写下去。 在最初规划归途时,我们首先排除了318国道。来时的经历让我们对这条路线望而却步:沿途的堵车和交通管制让我们吃尽了苦头,不得不在凌晨5点就出发,但最终还是被堵在路上。这条被誉为“国民景观大道”的路线在旺季车流量极大,堵车时间动辄数小时,我们实在不愿将宝贵的时间耗费在无尽的等待中。<br><br>彭同学一度对青藏线情有独钟,渴望沿着铁轨与草原交错的公路体验一番。然而,考虑到同行者可能难以承受更高海拔带来的高原反应,我们最终决定选择川藏北线——317国道。这条路线虽被称为“小众路线”,车流稀少,却蕴藏着最纯粹的高原风光,我们决心亲自一探究竟。 从拉萨如家酒店出发时,晨光刚漫过布达拉宫的金顶。车子驶上高速,最先遇见的便是唐古拉山脉。远远望去,连绵的雪山像被造物主披上了银甲,阳光洒在雪尖上,折射出耀眼的光。我们特意在服务区停下,连呼吸都放轻了些——生怕惊扰了这群守护高原的“卫士”。举起相机时,风裹着雪粒打在脸上,凉丝丝的,却让眼前的风景更显真切。 抵达当雄县时,暮色已悄悄漫上来。<br><br>入住当地如家酒店后,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抬头便看见对面一家亮着暖光的麻辣牛肉米线店。推开门,热气混着牛油香扑面而来,老板是对憨厚的四川口音汉族夫妇,听我们开口说四川话,眼睛一下子亮了:“老乡啊!”米线端上来时,汤色红亮,牛肉块大得扎实,一口下去,醇厚的味道从舌尖蔓延到胃里,浑身都暖了。结账时,彭同学看着老板冻得发红的手,轻声说:“你们在这儿做生意也不容易,心意我们领了,饮料就不用送啦。” 走出餐馆,才真正感受到高原的寒意。沿着公路散步,两侧竟连一株行道树都没有,风毫无遮挡地刮过来,让人忍不住裹紧外套。打开手机查了查,才惊觉当雄县海拔竟有4250米——难怪空气里都带着冷意。转到背街,意外看见几只牦牛在河边吃草,河面早已结了薄冰,而此时已近晚上9点10分,天色才慢悠悠地暗下来,像是高原特意放慢的时光。 第二天清晨,天空放晴,阳光透过酒店窗户洒进来。彭同学突然提议:“都到当雄了,不如去纳木措看看?”这话一出,大家立马来了精神。车子翻过山梁,远处的纳木措终于露出身影——湛蓝的湖水像一块镶嵌在草原上的宝石,与天空连在一起,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我们匆匆拍了几张照片,我却渐渐感到头晕,高原反应悄然而至。吸了几口氧气,看着同伴们担忧的眼神,我笑着说:“咱们还是赶紧上高速赶路吧,风景下次再看也不迟。” 驶过高速终点那曲,眼前便是近200公里的高原草甸。 公路两旁,牦牛悠闲地撒欢,尾巴时不时甩一下,赶走身边的飞虫;偶尔能看见一列绿皮火车在草原上驰骋,冒着淡淡的白烟,像一条游弋在绿色海洋里的银蛇。蓝天、白云、雪山、牦牛,构成了一幅辽阔壮丽的画卷,我们忍不住放慢车速,生怕错过任何一处风景。 后来实在按捺不住,索性把车停在路边,支起普拉多的帐篷,摆上桌椅,在这片高原草甸上享受了一顿特别的野餐。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微风拂过,带着青草的气息,连呼吸都变得舒畅起来。说实话,317线的风景或许没有318线那般“惊艳”,却胜在畅通无阻——没有堵车的烦躁,只有与风景不期而遇的惊喜。 下午4点半,我们抵达那曲市索县。远远就看见人称“小布达拉宫”的建筑,赶紧拿出无人机航拍。镜头里,红墙金顶的建筑依山而建,气势不凡,藏式风格的屋檐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别有一番韵味。入住塔嘎德酒店后,一夜好眠,只等着第二天直奔昌都。 车子盘山而上时,远远就看见寺庙的建筑嵌在险峻的山石间,红墙与灰黑色的岩石相映,仿佛从山石中生长而出,透着一股与自然共生的坚韧。三千年来,它就这样矗立在山顶,见证着高原的日升月落,走近时,连风里都带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让人忍不住心生敬畏。 一路行来,雪山始终相伴。蓝天白云下,白雪皑皑的山峰像一幅流动的画卷,我们忍不住多次停车拍照,还兴致勃勃地拍了一组“旱地拔葱”的视频——几个人在雪地里蹦跳着,笑声被风吹得很远,倒也为这段旅途添了几分趣味。 抵达昌都时,已是傍晚。入住亿都大酒店后,我们沿着广场散步,偶然发现了一家便民食堂,便进去体验了自助餐。菜品种类不算多,却很家常,味道也很可口。闲聊时才知道,这里80岁以上的老人和小孩可以免费就餐。听着这话,心里突然暖暖的——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这样贴心的便民举措,像一缕暖阳,让人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 第四天清晨7点53分,我们离开昌都,继续往成都方向走。江达路段的弯道格外急促,虽然少了些限速抓拍,路面却布满了“炮弹坑”。我们握着方向盘,眼睛紧紧盯着路面,小心翼翼地择路而行,生怕车子磕到底盘。途中路过瓦拉寺五明佛学院,我们进去简单参观了一圈,看着寺里虔诚的信徒,心里也多了几分平静。中午没找着餐馆,便在路边啃了些干粮,又继续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爬坡前行。<br><br>行至德格县时,下午2点半突然遭遇堵车。等待的间隙,望着窗外的风景,脑海里忍不住回放这一路的所见所闻:紧邻然乌湖的来古冰川,是西藏已知面积最大、最宽的冰川,美西冰川、雅隆冰川等多个冰川组成的冰雪世界,冰舌直抵湖边,站在远处看,仿佛能听见冰块碰撞的声音,壮观得让人失语;主峰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果然不负“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的说法,山上终年积雪,冰川、雪山、草甸交相辉映,如今有了雀儿山隧道,不用再翻山越岭,却也少了几分“征服”的乐趣;炉霍县西70公里处的卡萨湖,是川西北路最大的水鸟栖息地,湖水清澈得能看见水底的石子,四周群山环绕,植被丰富,想象着秋日里金黄的树木与蓝色湖水相映的画面,定是美如画卷;还有德格县境内雀儿山下的新路海,那座冰蚀湖的湖水蓝得像块宝石,湖中有许多古老的树木化石,周围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和雄伟的雪山,以雀儿山为背景的湖景,美得让人舍不得移开目光……我们忍不住拿出相机,又拍了许多照片,山上的寒意刺骨,手指冻得发僵,匆匆拍完便赶紧钻进车里。 这一路,遇见的寺庙也各有千秋。昌都市区的强巴林寺,是康巴地区格鲁派寺院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座,建筑气势恢宏,佛塔林立,寺里珍藏的佛像、唐卡、法器,每一件都透着岁月的痕迹,想象着每年酥油花展时的盛大场景,定是热闹非凡;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的德格印经院,院内珍藏着大量藏文经典、佛像版画,古老的雕版印刷工艺在工匠手中代代相传,是研究藏文化的重要宝库,建筑风格充满了浓郁的藏式风情,走在院里,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噶举派在康区的主寺八邦寺,建筑宏伟,寺内保存的精美壁画、唐卡和佛像极具艺术价值,历史上培养了众多高僧大德,站在寺前,能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庄严的氛围;还有甘孜县的标志性建筑甘孜寺,作为格鲁派寺庙,它依山而建,规模宏大,远远望去就十分壮观,寺内供奉的众多佛像,珍藏的佛教经典和文物,都诉说着它的历史与信仰,藏历新年等节日举行的盛大法会,定是这座寺庙最热闹的时刻。 一路风景如画,行至栖侠小镇时,我们再次停下车。 夕阳正慢慢落下,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我们想等着“日落金山”的盛景,把这美好的画面定格下来。可天不遂人愿,云层渐渐厚了起来,最终还是没能等到那惊艳的一刻。虽有遗憾,却也觉得正常——旅途本就不是完美的,留些遗憾,反倒让这段记忆更深刻。 抵达甘孜时,天已完全黑透。我们赶紧入住维也纳酒店,洗去一身疲惫,好好休息了一晚。躺在床上,想着第二天一早就要前往色达,心里又充满了期待——317线的旅途还在继续,还有更多风景等着我们去遇见。<br> 编辑 制作 003<div><br></div><div>摄影 彭宗强 003</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