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拜会鄢烈山</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巽之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乙巳年仲夏之一日,我们有幸在武功山下的磨形里凯迪部落,拜会了中国当代杂文名家鄢烈山先生。是日天朗气清,山色空蒙,凯迪文旅公司的小木屋建筑隐于翠色之中,颇有一番世外桃源的意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鄢先生年逾古稀,精神却极是矍铄。他1952年1月出生于湖北江汉平原,早年务农,后被推荐并经考试进入沔阳师范且留校任教。1978年通过高考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曾在武汉市青山区政府任职,后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高级编辑,如今主持纪事丛书《白纸黑字》的编务。与他同来的邓醒群先生,是广东紫金人,身兼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源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数职,竟还供职于紫金县公安局,实在是文武兼修之才。邓先生已出版《守护者》《给梦安个窝》等八部诗文集,又是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三期高研班学员、全国公安文联签约作家,诗文中自有一番警界人士特有的锐气与沉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番二位远道而来,原是专程探望老友——原凯迪网络创始人、董事长肖增建先生。肖先生如今在这武功山下经营凯迪部落,颇有隐逸之风。消息不胫而走,萍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敖桂明先生闻讯,当即邀约萍乡市文联主席漆宇晴先生、萍乡市作协常务副主席主席贺璞女士、萍乡市文联文创中心主任朱强先生,专程上山拜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一场即兴的“杂文创作座谈会”便在凯迪部落演播厅里开场了。肖增建先生主持座谈,气氛甚是融洽。漆宇晴、敖桂明、贺璞诸位先后与鄢先生交流,所谈皆是杂文创作的真知灼见。鄢先生虽名重一时,却毫无架子,言语朴实,娓娓道来,回顾了他的求学之路与杂文创作之路。自述他于1986年3月入新闻界,曾任长江日报社评论理论部副主任。1995年10月调入广东省南方报业集团,高级编辑,曾任南方周末编委、总编助理,2011年底退休。1984年开始时评、杂文和随笔的写作。迄今在海内外出版《二狗哲学》《烈焰与红莲》《江山如有待》等文集26种及历史人物传记《威凤悲歌:狂人李贽传》。主编有纪实文丛“白纸黑字”等文集。杂文集《一个人的经典》获全国第三届(2001—2003年)鲁迅文学奖。2004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影响(当代)中国的50名公共知识分子”之一。2007年经读者投票和(羊城晚报社、广东省文联、广东省作协联合)评选委员会,推选为“读者喜爱的当代岭南文化名人50家"提名人选(60人之一)。大学教材《二十世纪中国杂文史》(姚春树、袁勇麟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金汉主编),《中国散文史》(郭预衡主编),有章节介绍鄢烈山的杂文创作成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鄢先生的杂文以社会批判为核心,始终关注公民权利与人文精神。他多年来主编多部《中国杂文年选》,为推动杂文文体发展不遗余力。座谈会上,他谈及杂文创作的心得,认为文章要有所担当,既要直面现实,又须保持独立思考。言语之间,可见其数十年来未曾消减的社会责任感与文人风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邓醒群先生也在座中,但沉静寡言。他的文学作品多聚焦基层生活与公安工作,风格质朴无华,却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他曾获第二届中国公安诗歌年度诗人奖,2020年参与广东省“红色文学轻骑兵”兴宁行,2023年诗歌《十月,耀眼的藏蓝》入选贺中秋诗文专辑,还举办过《诗意乡村——邓醒群个人摄影作品展》,可谓多才多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座中还有诗人肖庆仁先生、萍乡市作协顾问王开怀先生、作家王联盟先生及赖家春先生、张加林先生、刘佳华先生、巽之先生等人,皆是萍乡资深的文学爱好者。大家畅所欲言,从杂文创作谈到文学现状,从社会变迁论及文化传承,言谈之间,机锋交错,妙语连珠,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座谈会后,肖增建先生设午宴款待众宾。席间,鄢烈山先生谈兴仍浓,说起当年在《南方周末》的往事,以及如今主编《白纸黑字》的种种趣闻。他说,尽管时代变迁,媒体形态更迭不休,但优质内容永远有其价值。真知灼见,不会因时光流逝而褪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别时,鄢先生与众人一一握手,笑容可掬。我看着他清瘦而精神矍铄的身影,不禁想起他的杂文——如同他本人一般,朴实无华却自有风骨,关注现实而不失深度,批判时弊而不失温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次武功山下的聚会,虽出于偶然,却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名家与地方文艺工作者、文学爱好者相聚一堂,畅谈文学与人生,没有虚礼,没有客套,唯有对文学的共同热爱与追求。我想,这大概就是文人相交最本该有的模样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