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农历八月将至,惠东县松坑的朱氏族人又将依照古老的习俗,奠拜那些沉睡在时光深处的祖先。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祭祀仪式,更是对一段壮阔迁徙史的深情回望。</p> <p class="ql-block">明未年间,我们的祖先(凤阳公)从福建漳州的平和县辗转来到松坑这片陌生的土地。当放下祖先的骸骨与香火的那一刻,这不仅是一个家族地理坐标的改变,更是一场文化生命的艰难重生。在客家民系的波澜壮阔的迁徙史诗中,朱氏先祖以平凡之躯,书写了不凡的生存诗篇,他们的足迹里镌刻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密码。</p> <p class="ql-block">惠东松坑的荒山野岭迎接了这些衣衫褴褛却目光坚毅的移民。想象那个场景:凤阳公携家带口,带着祖先的骸骨与香火,义无反顾地踏入这片未知的领域,双手必定颤抖。初到松坑的岁月,必是一段被生存焦虑笼罩的艰难时光。这种选择本身就蕴含着惊人的精神力量——不是逃避苦难,而是迎向挑战;不是被动流徙,而是主动开拓……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垦荒地,却始终未曾放下肩上的责任与心中的信念,将生存困境转化为拓殖力量的能力,在主动选择中定义了自己的身份——客居他乡,却以主人翁的姿态改造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p> <p class="ql-block">松坑的晨𣌀中,凤阳公的丰功伟绩不仅在于物质层面的开疆拓土,更在于精神层面的薪火相传,在立足稍稳之后,就立即着手建造“关公庙”,这一举动向外宣示了关羽的忠义精神及弘扬公平、正义的形象并通过祭祀活动传承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的核心价值。同时,牢记祖训,深知“知识能改变命运”、形成“耕读传家”的共识和氛围,使到朱氏子孙诵读家训的声音与山风共呜;在清秋的阳光下,祭祖的香火映照着一张张虔诚的面庞……这些看似平常的仪式,实则是文化基因的传递方式并将勤劳、坚韧、团结、重教的美德融入血脉,这种精神遗产比任何物质财富都更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凤阳公的精神,也早已融入松坑的这片土地血脉,并提醒我们:对根脉的尊重,对奋斗的珍视,对传承的担当,这些品质永远不会过时。他开创的事业,其影响远超一个家族的范畴。</p> <p class="ql-block">当代社会,朱氏家族坚持在农历八月祭拜祖先的传统显得尤为珍贵。凤阳公也未曾想过自己会成为后世子孙景仰的“开基祖”,他只是凭着对生活的信念和对家族的信任,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扎下了第一锹土。我们纪念凤阳公,不仅是缅怀一个历史人物,更是致敬所有在逆境中坚守,在荒芜中创造的平凡英雄。当自己在祖先前婪香叩首时,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光的对话——与那些曾在此挥洒汗水的先人对话,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对话。</p> <p class="ql-block">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松坑朱氏先祖凤阳公从福建平和到惠东松坑的迁徙之路,他们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汗水浇灌希望,用智慧化解困境,用信念照亮前路。今天,当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成果时,不应忘记那些在历史的暗夜中提灯前行的先辈。农历八月的祭拜仪式,正是我们与祖先重新建立联结的神圣时刻——在袅袅香烟中,在声声祷告里,我们汲取着穿越时空的力量,也承诺将这份坚轫与智慧传递给子孙后代。</p> <p class="ql-block"> 《祭祖》</p><p class="ql-block">八月松风祭祖堂,</p><p class="ql-block">香烟袅袅诉沧桑。</p><p class="ql-block">千年客脉如山稳,</p><p class="ql-block">不惧天涯是故乡。</p> <p class="ql-block">松坑的山风依旧,祖碑上的名字依然清晰可辩。让我们铭记祖先的教诲,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始终记得——祖在,家就在;魂在,路就在。继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生存诗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