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十日行摄记 (五)

山观月

<h1> <font color="#ed2308">长安这几年不知道咋咧,每到夏天就热的一塌糊涂。今年更是过分,40度左右的高温接二连三,循环往复。为躲高温,8月3号,跟上时光团,开始了内蒙古10日的行摄历程。</font></h1> <h1><b><font color="#167efb">十 阿斯哈图石林公园</font></b></h1> <h1> 8号早7点半离开了蒙古汗城景区,不到十点到了阿斯哈图石林景区。</h1><h1> 景区里游客稀少,很快就坐上了景交车。</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景区道路十分破烂,坑坑洼洼颠的人屁股痛。</h1><h1> 下车后第一时间放飞了无人机,想看看景区的大致情况。</h1> <h1> 山上的雾气很重,信号不好,飞出1公里后就没有信号了。又飘来了丝丝细雨,无人机的翅膀么扇几哈就只好收回。</h1><h1><br></h1> <h1> 阿斯哈图(蒙古语意为“险峻的岩石”)石林地质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是以花岗岩石林为核心的,地质遗迹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200公顷,核心石林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景区 。</h1> <h1> 其石林形成于第四纪冰川作用,经冰川创蚀、寒冻风化和风蚀塑造出塔状、柱状等独特形态,岩体为燕山期花岗岩。</h1> <h1> 由于石林分布于不同山头,景区的游览路线成了放射形状,每去一个景点都必须往返回调度中心,是有点浪费时间。</h1> <h1> 我急急的走,快快的拍,马不停蹄的跑完了4个景点。</h1><h1> 正准备乘车出景区时,瓢泼大雨突然降临。天色黑的像锅底,风声大的像鬼嚎,雨大的就像雨王爷拿了个大马勺,一瓢接一瓢的给我头上浇。顷刻间我浑身上下湿了个透心凉。</h1><h1> 跑到调度中心,众目睽睽下我脱掉湿漉漉的上衣,换上相机包的备用衫。其余的没法换也么啥换,就让它继续沾着吧。</h1><h1> 怕迟到我曾三次冲进雨幕,前两次都是去南门的,我又折了回来,第三次才坐上了去北门的景交车。</h1><h1> 嗨嗨,景交车回到半途,路面干干的。出了景区,阳光普照,一片祥和。</h1><h1> 狼狈的我,还是迟到了。</h1><h1> 连忙坐上车,赶往正蓝旗了。</h1> <h1><b><font color="#167efb">十一 大昭无量寺外拍人像</font></b></h1> <h1> 9号下午三点多赶到了大召无量寺。</h1><h1> 蓝蓝的天上挂着火辣辣的太阳,寺前的广场上人流挤挤嚷嚷。想拍个干干净净的画面只能设想,总逃不出“人从众”相伴。</h1><h1> </h1> <h1> 大召寺是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南部的一座大藏传佛教寺院,属于格鲁派。 大召寺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 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 因为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h1> <h1></h1> <h1> 大召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黄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区,仅晚于美岱召的皈依黄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区有大范围的影响。 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主持创建的。</h1> <h1> 寺院里参观的人成群结队,一伙连着一群,加上各个建筑间的距离太小,没有合适的拍距,我转了不到半个小时,就退了出来。</h1><h1> 出了寺门左拐,看到有两个当地的摄影师在拍人像,就参合了进去。</h1><div><br></div> <h1> 拍完这两张后,再左拐是寺院的北围墙,有好几个当地摄影师在拍人像,我没有放过这难得的机会。</h1> <h1> </h1> <h1> </h1> <h1> 内蒙摄影师很是和善,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没有嫌弃我,还时不时的给我让出机位,断断续续的闲谝几句。</h1> <h1> 美女们也是很友好,看见我在拍时,往往都有意配合,还露出甜美的笑容。</h1><div><br></div><h1> 现在去少数民族地区行摄,除盛大节日外,很难拍到少数民族身着民族盛装了。我来内蒙古六七天了,只拍到了一张蒙古族盛装合影,平常几乎看不到身着民族服装的。</h1><h1> 今天好,大昭寺神神的眷顾,拍了个喜出外望。</h1><div><br></div><h1> 自问此时心 不足何时足</h1><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1> 文字 摄影 后期: 山观月</h1><div><br></div><div><br></div><h1> 2025.09.13</h1><h1> </h1>